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及其启迪
——基于CNKI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9-03-23 01:51陈伊然韩延明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研究型本科生课程

陈伊然,韩延明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或首要职能,是大学在产生之初的唯一职能,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所在。无论高等学校的职能如何演变,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从未动摇。伴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特别是教育部发出“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等论断以来,如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目前既无明确或科学的定义,也没有相关一流本科教育的国际排行榜或全球公认的衡量指标体系。[1]因此,本研究选取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参照,提取近年来CNKI数据库中关于美国多所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寻我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优化的合理借鉴。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3月30日。利用高级检索功能,分别以“篇名=美国研究型大学”并且“主题=本科教育”、“篇名=哈佛大学”并且“主题=本科”、“篇名=耶鲁大学”并且“主题=本科”、“篇名=芝加哥大学”并且“主题=本科”、“篇名=哥伦比亚大学”并且“主题=本科”、“篇名=斯坦福大学”并且“主题=本科”和“主题=一流本科”并且“篇名=美国”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1980年至2019年,文献类型选择“文献”。通过将检索结果合并、去重,并删除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后,共得到可以用于分析的有效文献171篇,将文献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即将每条数据包含的作者、机构、题目、发表期刊、发表时间、摘要、关键词、分类号等信息进行清洗和标准化。

一、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解析

(一)文献的年度分析

探讨某一领域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从时间维度上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热点。近年来CNKI数据库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文献的走势,整体如图1所示:

图1 CNKI数据库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文献走势图(1996-2019)

由上可见,我国对于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1996年之前鲜有文章发表,最早的研究是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1996年发表于《外国教育资料》的《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可以视为我国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后,陈向明再次发表了关于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研究的文章,即1997年发表于《比较教育研究》的《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四次改革浪潮》。这一阶段的研究对日后开展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相关研究具有奠基作用。自2002年始,有关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逐步上升,并于2004年和2005年进入高产期,此后水平一直较为稳定,每年都有学者对美国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进行研究。自“双一流”建设提出并实施以来,建设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再次成为热点,2016年相关研究达到峰值,但2018年的研究鲜有成果,处于低谷期,2019年以来的研究文献数量尚在变化之中,其趋势尚待观察。

(二)核心研究者分析

伴随着我国学者对美国一流本科教育的关注,其研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1996年以来,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研究者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核心研究者(单位:篇)

表1显示,发表文章数量较多的学者有伍红林、龚放、吴洪富、汪霞和胡建梅等,例如伍红林撰有《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新进展——<博耶报告三年回顾>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综述》《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21世纪初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展望》等。由对核心研究者进行合作网络图谱分析得出,关于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的作者合作图谱节点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聚类现象,相互之间几乎没有连线连接,因此作者之间尚未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深化某一领域的研究,需要持续的研究投入、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可见,未来针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和创新群体尚待培育。

(三)核心研究机构分析

某个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不仅表现在参与研究人员的猛增与扩张上,还体现在学术研究机构数目和规模的壮大上。1996年至今,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研究机构如表2所示:

表2 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核心研究机构(单位:篇)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南京大学、河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宁波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成果输出量占全部文献研究成果的22.7%,成为研究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二次阅读发现,由于南京大学拥有龚放、张红霞等知名教授对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等方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得南京大学在有关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居优势。为了透析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笔者对其核心研究机构的分布与特征作了科学可视化图谱分析后发现,研究机构图谱节点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典型的聚类现象,说明研究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学术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因此,总体来看,有关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机构呈现“高度集中、相对分散、各自为政”并存的零散状态。

二、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

(一)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对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对某一时期内研究成果关键词的梳理和解析,有利于把握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利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根据其出现的频次寻找关键节点。如果所提取的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高频率地出现,则表明该关键词所表征的问题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圆形节点代表关键词,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研究热度越强。利用CiteSpace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反映出1996-2019年中国学界关于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热点。关键词的中心性也能判断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中心性代表了关键词的共词程度,关键词字体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中心性的强弱程度。字体越大,说明中心性越强、影响力越大。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关键词通常可以确定一个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之间不具有正相关关系,要提出确定的研究热点,需要综合考虑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数值大小。通过CiteSpace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图2的知识图谱,展现了研究者对于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倾向和关注热点。结合该知识图谱,在综合分析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两方面的基础上,得出了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文献中高频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统计表(表3)。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其次是“本科教育”“美国”“美国研究型大学”和“哈佛大学”等。此外,表3还显示出中心性排在前三位的关键词依次是“美国”“美国研究型大学”和“通识教育”,随后依次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哈佛大学”“改革”“启示”“一流大学”和“本科生科研”等,表明它们在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的知识网络中起了主导性、关键性作用。“一流”大学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在一定范畴内相对于其他一般高校而言的,强调的是水平和地位。世界一流大学是研究型大学里面的佼佼者,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2]3因此,美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基本上可以看作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通过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文献中高频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展开文献追踪,进行合并、去重,并摘取有效关键词之后,本研究整合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本科生科研”和“创新性人才”等关键词作为启迪与借鉴的关键。

表3 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文献中高频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前15位)

续表

(二)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的演进趋势

时区视图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时区视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时区视图展示了研究文献的增长,某一时区中的文献越多,说明这一时间段发表的成果越多,该领域处于繁荣时期;某一时区中的文献越少,说明这一时间段发表的成果越少,该领域处于低谷时期。通过各时间段之间的连线关系,可以看出各时间段之间的传承关系。[3]75-76通过设置关键词网络时区视图知识图谱,可以分析出不同时区关键词分布的特点,进而获取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在时态分布中的演进特征。将关键词置于二维坐标系中,根据出现的时间将其放在不同的时区中,所放位置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增加,从而绘制出一个从左到右、自下而上的知识演进图。[4]

如图3所示,关于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基本以“美国研究型大学”为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的关注点体现出逐渐从集中到多样的辐射性特点。从2002年到2008年,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词分别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改革”“创新性人才”和“哈佛大学”等,“哈佛大学”在学者对美国本科教育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可见其的确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自2008年以来,“本科生科研”“通识课程”“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关键词又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新视角、新理念的引入,推动着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向更深入、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图3 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时区视图知识图谱

三、美国一流本科教育给我们的启迪与借鉴

通过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时区视图知识图谱等的数据解析,针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核心课程”“本科生科研”和“创新性人才”等关键词,结合二次深度阅读研究,得出推进我国新时代本科教育建设的几点启迪和借鉴:

(一)完善教师晋升奖励机制,夯实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

一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通常担负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在如何处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我国不少高校通常偏重于科研。来自社会各界和高校内部的评价标准也主要趋向于可量化的科研成果,而忽视了人才培养这个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这种导向,使得教学与科研相对立,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脱离。

在美国,无论多有名气的教授,抑或诺贝尔奖得主,也不管年龄多大,都从不放弃自己的本科教学,而是以给本科生上课为荣,乐此不疲地积极参与到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改革和研究中来。美国博耶委员会在《本科教育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中提出了10条途径,其中之一便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杰出的教师从事本科生教学工作”,并明确指出:“对知识的探索要通过教学职能和研究职能来实现,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奖励机制应该体现教学和科研的协同性。在大学里要培植一种提升学术教学声望,并强调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联系的教学文化,对杰出的教师型学者要给予额外的报酬和适当的奖励”。这无疑为我国的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合理借鉴。教育部在200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教授上讲台,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社会和学校内部的多种评估条件、评价标准以及晋升和奖励机制的限制,教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投身于科研,本科生无缘接受到他们的耳提面命,而年轻教师对待本科教学敷衍了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致使本科生鲜有得到培养科研能力的机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不能有效衔接,本科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显著提升。

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特别是201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针对多年诟病的“教授离讲台渐行渐远”现象,教育部在《关于狠抓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特别强调,“各高校要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制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专门管理规定,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要求各高校修订相关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将实施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这些“规定”,还有赖于各高校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狠抓落实。现阶段,我国高校应当从改善和完善教师晋升和奖励机制出发,通过提供课堂教学津贴、设立教学奖励项目、将本科教学作为晋升和评聘的必要指标等举措,设置专门奖项奖励优秀课程的开发与研发;以加分项奖励“金课”,以减分项惩罚“水课”,从教师奖励制度上弱化教学与科研的不均衡。同时,要大力培植高校尊重教学、尊重人才培养的教学文化,提升教授的“学术教学声望”,强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协同性,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中的主导地位。

(二)革新本科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核心教育课程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英国高等教育家阿什比指出:“英国大学的目标实质是造就有修养的人而不是有学问的人。社会固然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公民,然而需要更多的是有教养的公民。”[5]16美国非常注重个性教育、自由教育和全面教育,尤其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在本科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制定自己的核心课程计划,接受充分的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体育训练、批判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等,不断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结与交织。跨学科教育所带来的不仅是对知识的融合及对研究的尊重,还有对学问的敬畏和追求,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更容易催生符合现实需要的创新成果,拥有更突出的科学创新表现。[6]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强调指出:“大学生应该学习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因为人类凭借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获得知识,了解大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大学生应该对不同文化的价值、传统及体制有所认识。通识教育应该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对学术及文化发展有长远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最后能对其未来的生活及生涯做出明智的抉择。”[7]知识图谱中出现的关键词“核心课程”,正是我国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所欠缺的。传统的通识教育着重于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核心课程多注重发展个体的思考和研究能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设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人类问题上的合理判断能力……培养智慧和良好的美德。重点不是掌握特定的知识体,而是开发自我反思、审视行动和自由生活所需的人类能力。”[8]换言之,引导学生学习核心课程,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是对优秀传统经典知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培养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观照现实,关注人性、未来、世界等终极问题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课程设置是连接大学生由“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桥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本科生的全面发展。单一的窄口径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训练,难以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知识和岗位需求。通过对比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现状,我国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课程内容上,增加通识课程的份额,开设跨学科课程。尤其在本科教育的低年级阶段,增加人文课程、艺术课程、批判性思维课程、创造性训练课程等,建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将学科的思想内涵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培养本科生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要开设一定数目的跨学科课程,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消除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之间在硬件、师资、信息、教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共享。第二,革新课程类型,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本科教育开始向“学习范式”整体转型,成就学习中心大学。应采用问题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方式方法,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美国一流大学都重视并采用探究式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一授课类型,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同时,美国很多研究型大学都针对新生开设广泛的研讨课,制定本科生研究计划,开设顶峰体验课程等,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本科教育也应在新生入学后引入研讨课、学术沙龙等形式,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根本转变。第三,落实学分制和选课制,实施学生主辅修自主选课体系,减少课程安排的统一性和计划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通识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的选课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年级、科系的限制,增加了解其他学科课程的机会,实现个性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

(三)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

由近年来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不难看出,抓好本科生科研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本科生科研是一种融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二次深度阅读文献发现,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极少,这应是一个首当其冲的本科教育改革专项。“研究型大学应通过一种综合教育造就出一种特殊的人才,他们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拥有代表其清晰思维和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巧,拥有丰富的多样化的经验。这样的人将是下一个世纪科学、技术、艺术、政治和富于创造性的领袖。”[9]而美国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创新性人才培养,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本科生科研于1969年始于麻省理工学院。1978年,美国成立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开展面向科学、数学和工程学领域的科研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科生科研便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博耶委员会在其报告中强调:“探索、调查、发现是大学的核心。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发现者、学习者。”实际上,开展本科生科研,实施创新性人才培养,正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使命所在。

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生科研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本科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创新性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这方面,首先应当转变教育理念,逐步将创新性人才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性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我国思考和设计符合新时代要求和社会现实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为本科生提供适当的科研计划或科研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及特长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在科研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从而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科学研究方法”相关课程。教师在给本科生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将最先进的科研知识传授给本科生,为其进行科研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增设科学研究实践课,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动手动脑、参与科研的能力。第三,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如提供科研资金保障,增设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构建合理的科研评价奖励机制等。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科研以基金作为保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以“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以及一些校外私人基金作为资助。[10]目前,我国一些大学也开展了“本科生研究计划”以及“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开展科研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科研经费支持。这些举措还应得到进一步深化、强化和提升,因为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发展

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强调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专业建设强调要培养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的专业人才”。[11]学科和学科建设体现了高校的学术性,专业和专业建设则体现了高校的育人性。从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来看,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可偏废,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抑或重专业建设、轻学科建设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重视人才培养不代表摒弃科研,科学研究本身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理应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以学科专业的一体化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虽然美国与我国的社会背景不同,但美国在应对学科建设对本科教学的冲击之时,也采取了很多重塑本科教育的举措,值得我们取其精华。通过对研究文本的二次阅读发现,斯坦福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对建设我国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了诸多启迪。例如,李雪飞于2014年发表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本科生教育应该走向何处——<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教育研究>报告述评》和马莉萍等于2016年发表于《教育科学》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举措及其成效评估——以斯坦福大学为例》。2010年斯坦福大学发起“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教育研究”活动,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本科生培养问题,并于2012年发布了《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教育研究》报告。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说:“斯坦福大学是一所伟大的教学与研究型大学,要像对待科研一样重视与支持教学,这不仅可能,而且很重要。”[12]斯坦福大学既重视本科教育,又注重加强学生参与科研。它开设新生入门研讨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建立深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它还设置二年级学生研讨课,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习归属感,明确未来规划。此外,斯坦福大学还拥有本科生暑期科研项目和本科生荣誉学院项目,本科生可以利用暑假时间跟随导师四处调研,或者在学校进行相关研究,而本科生荣誉学院项目则有利于促进高年级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写作。斯坦福大学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齐头并进之举措,无疑为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典范。借鉴美国科教融合的经验,我国高校必须实施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发展,使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学科建设比翼双飞。

猜你喜欢
研究型本科生课程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