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中心、六平台、四路径”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聊城大学为例

2019-03-23 01:51王桂清黄春平韩丽华赵长林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聊城专业发展

王桂清,黄春平,韩丽华,赵长林

(聊城大学 教务处,山东 聊城 252000)

一、坚持一个中心,促进学生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面临学生个性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用人多样化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供给相对单一和短缺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两个不适应”:一是地方本科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个体需求多样化、成长多元化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二是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能完全适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落实不到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与培养规格同质化、分类培养教学体系建设问题成为地方高校亟需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聊城大学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指导,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等教育关于学生中心理论、个体差异和学习主体理论为理论基础。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把“学生中心、目标导向”的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一中心、六平台、四路径”的本科教学体系(见图1),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实践能力强”的“三实一强”应用型人才,该教学改革研究成果2018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图1 “一中心、六平台、四路径”的本科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过去形成的完全“社本化”、培养“螺丝钉”的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学生人生发展的多元化要求,[1]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动态转换带来的人生职业转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对高校分类管理的理念和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也印发了“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

(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点注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高校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

(二)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教育质量观。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地方高校学生规模大、生源广、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学生对升学、就业、职业、岗位的选择更加多元,学生的独立性和个人志趣更加强烈,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更加多样,单纯以“升学”和“学业成绩”标准评价教育质量的观念已难以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实际。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教育质量观,要求综合考虑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突出人才规格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让每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教学体系。

(三)以学生为本的大学课程与教学观。传统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学生的、供学生掌握的静态对象,导致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和课程实施的“灌输主义”倾向,[3]致使学生培养出现同质化、学生成长缺失鲜明个性。以学生为本的当代大学课程观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学生掌握和存储的对象,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生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仅仅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的资源,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体。

(四)以学生为本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4]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本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表现教学内容,布置真实的学习任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自主和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教并重,引导、锻炼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自主理解能力,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地方高校满足学生个人发展与用人单位需求多元化需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职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的资源,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体,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保证人才培养效果。

二、搭建六个平台,保障学生权利

坚持学生个体发展逻辑、适应社会需要逻辑和学科专业发展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六大平台,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力。

(一)创建四维分类法,促进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基础、学生发展需要,根据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生源质量、学科平台、专业平台、课程质量、科研水平、生师比等基础数据,研制了专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有专业进行评价。建立专业评估制度,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创建四维分类法,促进学科专业平台分类建设。

一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为依据,将本科专业分为“二型五类”:即基础应用型和应用型二大学科类型,文史哲理类、艺术体育类为基础应用型专业群,经法教管类、工农林医类、新闻传播类为应用型专业群。二是从学科专业发展历史、学科平台、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发展特色等发展基础维度,确定学科专业分类发展定位,明确我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基础性型和应用型。三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维度,依据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发展、限制性发展和预警专业目录,发改委和人社部人才需求规划,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估结果,研制出学科专业分类指标体系,将全校专业分为A(鼓励发展)、B(限制性发展)、C(预警专业)三类,以学生选择专业为基本调控手段,优化三类专业的校内外资源配置,形成学科专业动态管理与调整机制,[5]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专业平台和专业选择机会。四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依据,研究职业、行业分类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关系,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职业特点和要求,各专业在“专业提高方向和专业应用方向”两大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化,使人才培养方向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

(二)实施二次分流制,促进专业分流平台建设。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自主性,2005年出台了《聊城大学学生专业分流暂行办法》,2013年经过修订出台了《聊城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办法(试行)》。专业分流按照社会需要与学生志向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按照学生个性发展与学校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校专业结构调整,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按照学科门类与学生特长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分流不突破学科门类的同时,个别专长生可在全校内任选专业,保障学生分流后的学习效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增强分流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分流工作实效。

专业分流采取二次分流制,第一次分流在第一学年结束后进行,本次分流分二轮进行,第一轮按成绩排序,每个专业前20%的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的相近学科门类内申请选专业;第二轮是大类招生的学生在专业类内自主选专业,各学院根据每个专业容纳学生数量,根据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试,组织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第二次分流在第三学年结束后,学生根据个人发展志向,在专业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修读相应模块课程,实现个性发展选择权利。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学校于2013年出台了《聊城大学选拔教师教育类本科生专业学生实施办法(试行)》,按照“大类招生、分段培养、二次选拔”和“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从教意愿和从教潜质,进行专业分流,录取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就读教师教育类专业。

(三)实行学分认定制,促进课程管理平台建设。为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2005年学校就出台了《聊城大学关于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意见》,充分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014年学校获批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2015年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制定了《聊城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聊城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聊城大学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聊城大学学分制选课管理办法》《聊城大学辅修第二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学分制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转专业、选课、排课、成绩评定、重修、学籍管理等教学环节,做好学科大类范围内专业选修的运行管理和学校公共选修课的运行管理,进一步推行选课制,给予学生在大学科内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主权。[6]

根据分类培养质量标准,分类设计各专业课程体系,每位大一新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预制”个人4年课程修读计划,形成“一学生一个性化培养计划”。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分类教育三大模块,必修与选修二种类型;根据各专业选修课程比例不低于20%的原则,构建了通识教育六大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教育N种选修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三大选修方向+创新学分转换制度构成的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允许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发表论文、考取职业证书、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途径获得实践学分,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设计好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建立海(境)外、校外选修课程学分认定转换制度,经学院教授委员会认定的转换学分计入学生成绩单。

(四)深化以学定教法,促进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等,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给学生更多学习方式自主权。每年立项10门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探索并逐步实施小班互动式教学、学研小组等教学组织形式,大力推广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探究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轨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7]藉此,推广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移动教学助手(手机APP),开启移动环境下的即时互动教学新模式,让学生的移动设备变成学习工具,激发自主学习兴趣;教师也可轻松管理班课,且可对每位学生学习进度跟踪和学习成效评价;通过制定慕课课程管理办法、奖励制度、考核评价体系等,加大线上平台建设力度,[8]扩大在线开放课程应用范围,建成800门慕课资源“聊大慕课”平台,提供高效的、个性化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线教育,通过线上学生自主学习,线下师生深入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度,提升课程的挑战度,同时提高学生慕课学习的满意度和教师慕课授课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编织实践育人网,促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学校坚持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导向,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实施科教融合,把学科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工作室、图书资料室等面向本科生开放情况纳入学科评价体系,把学科前沿引入课程教学内容、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等情况纳入评教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了科研经费支持教学、科研设施服务教学、科研团队吸纳本科生,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良好局面。实施实践育人,将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使之成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社会认可的“通行证”。以专业社团建设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以专业竞赛为载体,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的动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树立学生学好专业的决心。实施学业导航、科技培育、素质拓展等“实践育人工程”,学生去企业顶岗带薪实习,学院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读书节、创意文化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发展创设更多发展机会。

(六)采取体系关联法,促进质量保障平台建设。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的实现,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由质量标准、资源保障、组织运行、质量监控四大体系组成的,支撑“分类管理、分类培养”改革目标实现的教学质量保障平台(图2所示)。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为了保证本科教学的运行,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健全教育教学制度,严格落实教学经费,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及时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构建了完善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满足了教学工作需要。根据学校发展进程和教学工作实际,建立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其中校级组织机构以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校教学督导专家组为主体,院级组织机构以系(教研室)、教学团队、院级督导专家组等为主体,同时不断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有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牢固确立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建立起校院两级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日常监督、专项评估、信息反馈和调控与改进四个子系统,强化教学督导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对各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图2 聊城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聚类四条路径,确保学生成才

2011年,按学科分类、学程分段、学业分层、路径分流的改革思路,学校实施“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随着改革深入,学生就业、创业、升学,从事教师、律师、工程师、公务员等职业的愿望各异、需求多元,固定的三个专业方向设计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也不符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学校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理念,遵循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在原有三种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多元化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N”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成才路径。

(一)围绕“未来专家型应用人才”,探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启动的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已经由1.0版本上升到了2.0,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该计划虽然仅限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但作为地方性高校,也不乏有一定数量的相对而言的拔尖好学生,聊城大学为做好对具有学术发展强烈愿望和学术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2014年成立了季羡林(荣誉)学院,开设“实验班”,实施小班制与导师制,通过开设羡林讲堂、荣誉课程、荣誉奖励等多种方式,颁发荣誉学位,探索地方本科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围绕“行业职业精英型应用人才”,探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作为国家战略的“卓越计划”开始启动,旨在培养各行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2018年10月,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开始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由高等师范学院升级而来的聊城大学,40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在夯实师范生从教技能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探索实施了“大学、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协同培养模式,与聊城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基地协议,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工程,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协调地方教师教育资源支持我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小学校作为教育实习基地,积极选派骨干教师指导师范生专业实习,参与制定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评价培养质量等工作。2014年聊城大学园林专业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后,探索出“三个学段、三个方向、四年实践、一年创新”的“3341”适应园林行业建设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9]

(三)围绕“行业职业胜任型应用人才”,探索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聊城大学作为鲁西地区唯一的省属重点地方高校,主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自2004年起,学校与鲁西化工集团合作培养学生,2012年成立鲁西化工学院,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来自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和鲁西化工集团,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专业理事会,负责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本科专业,分别设立化工机械、化工安全工程、酶化工等专业方向,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聊城大学还先后与惠普公司合作培养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方向人才,与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合作培养网络工程专业物联技术方向人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求。

(四)遵循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实施“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2010年5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据此聊城大学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强基础、搭平台、重引导的原则,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结合各学院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其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聊城大学被已故国学大师、学校名誉校长季羡林誉为“鲁西最高学府,山东璀璨明珠”,其探索形成的“一中心、六平台、四路径”的本科教学体系,保障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课程支配权、学习自主权、发展机会权,满足了“未来专家型人才”“卓越型应用人才”“专长型应用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等不同类型学生个性成长需要,实现了“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分类培养”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学校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近五年,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93.93%,深造率平均为29.15%,用人单位总体满意率为96.6%,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满意度97.9%;学校每年有800余名优秀应届毕业生报名到西部建功立业,16年来共有1011名优秀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已有300人扎根西部工作,居全国高校首位,被团中央誉为“西部计划聊城大学现象”;向国防事业最需要的基层连队输送了1378名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合格军事人才。学生主持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2048项、获资助经费428.1万元,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22项,本科生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20篇,获国家级奖励641项、省级奖励934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我校人才培养工作520余篇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8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发布的全国各省考生最满意大学Top20,我校位列山东省第二名。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都给予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聊城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