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为例

2019-03-23 01:51李明忠李盼盼王志杰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位导师成果

李明忠,李盼盼,王志杰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陈旧、质量保障力度欠缺等问题,[1]严重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积极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为了集中呈现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大力宣传推广改革典型的先进经验和示范作用、更加深入地促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简称“学会”)于2014年开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简称“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三届,共评选出122项优秀成果。因此,以三届122项获奖成果为研究对象,在对获奖成果信息进行详细搜集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主要特征,以期为深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有效建议。

一、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活动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会于2014年开展“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活动,通过集中展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该评选活动每两年一次,目前已举行三届,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申报数指学会秘书处收到的申报材料总数,参评数指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数。

(一)评选条件。“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包括教育研究类和教育实践类两种类型。教育研究类成果需在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和创新,提出新的观念、思想、概念、方法,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或政策建议。诸如北京大学“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构建了博士培养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一套成熟的、可供操作的指标,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2]教育实践类成果需要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环节、质量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得到社会、专家以及学生的高度认可。[3]例如河海大学“水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并建构起专业学位研究生“1+1”培养模式,不但极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且得到天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积极借鉴和应用。[4]

表1 三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的基本情况

(二)评选原则。学会在三届评选中均制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办法》作为评选依据,并明确提出评选原则:质量第一;公开、公正、公平;同行专家评审。为保证公平、公正,当届参与申报的学者不得担任评委;为避免同一项目重复申报和获奖,第二届评选通知明确提出已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和相关一级学会教学成果奖的项目不能申报。[5]

(三)评选标准。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其评定标准为: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大创新、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有积极推动作用等等。各等级奖项数量分配会根据当届参评成果的质量灵活调整,但获奖总数不超过41项。另外,评选标准对教育实践类成果做了特别说明,特等奖和一等奖成果须经过四年及以上的实践检验,二等奖须经过三年及以上的实践检验。事实上,大多数获奖成果均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检验,10年及以上的有36项,甚至有获奖成果历经30年之久。例如南京农业大学“科教协同: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研究与实践”经过24年的不断摸索和完善,极大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

二、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结果的数据统计

(一)获奖成果的等级和类型。122项获奖成果的等级分布和类型情况,如表2所示。其一,从获奖成果的等级来看,特等奖2项,仅占1.6%;一等奖28项,占23%;二等奖92项,占75.4%。这不但与评选通知中的获奖数量及等级分布基本保持一致,而且也反映评选的高标准、严要求、坚持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充分体现评选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高的认可度。其二,从获奖成果的类型来看,教育实践类110项,占90.2%;教育研究类12项,仅占9.8%。一方面,669项申报总数中,教育实践类609项(占91.0%),教育研究类60项(占9.0%),可见,两种类型的获奖比例与申报比例基本等同,说明这两种类型得到同等重视,甚至是在30项特等奖、一等奖中,教育研究类占3项,占比达10%,充分反映出教育研究类在评选中得到适当倾斜;另一方面,与教育研究类偏重理论、成果转化慢、缺乏实践成效检验相比,教育实践类成果是对实践经验的提炼与归纳,具有显著成效,容易突显成果价值,也更容易获得肯定和认可,自然申报数量众多。

表2 122项获奖成果的等级和类型

(二)获奖成果所属高校层次。122项获奖成果共涉及77个单位,其中高校68所、中学1所(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行政部门3个(辽宁省鞍山市教育局、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科研机构4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专业学会1个(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这既表明高校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力军,也表明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对122项获奖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进行统计,共64个单位,其中高校62所、专业学会1个(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1次)、教育行政部门1个(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次)。如表3所示,62所高校共获奖119次,其中,原“985工程高校”29所(获奖70次)、原“211工程高校”21所(获奖36次)、地方本科院校12所(获奖13次),清华大学(获奖9次)、哈尔滨工业大学(5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4次)是其中的佼佼者,呈现出不同层次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获奖次数向高层次高校聚集。由此可知,高层次高校作为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机构,不但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积极改革和创新,而且取得较好的显著成效,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和典型代表。

表3 119项获奖成果所属高校层次

(三)获奖成果完成人的情况。从获奖成果完成人的数量和身份两方面进行了解。其一,完成人1人的有3项,占2.5%;完成人2人的有1项,占0.8%;完成人3人的有3项,占2.5%;完成人4人的有6项,占4.9%;完成人5人的有109项,占89.3%。其二,第一完成人作为获奖成果的主要负责人,在获奖成果的组织、实施、完善和实践中发挥最重要作用,对其身份进行统计可知,119项高校获奖成果中,有职务80人(党委常委/高校校长/校长助理15人、副校长19人、二级学院院长22人、二级学院副院长17人、研究所所长3人、研究中心主任1人、研究中心副主任1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人、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1人),无职务39人(教授/研究员36人,副教授3人);3项非高校获奖成果中,1人是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主任,2人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由此可知,获奖成果以领导参与、多人合作、集体协作为主,充分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项较复杂、系统性工程,需要领导重视、政策支持和团队通力协作才行。进一步梳理还发现,完成人属于同一级单位有110项,占90.2%;完成人属于跨一级单位有12项,占9.8%。由此可知,成果完成人以同一级单位内部合作为主,真正跨二级单位乃至跨一级单位的合作较少,间接反映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跨学科、跨院系、跨部门特点还不够明显,亟需进一步加强。

(四)获奖成果所属学科情况。获奖成果具有鲜明的学科指向,涉及单一具体学科的有72项,占59.0%;涉及跨学科的有5项,占4.1%;未分学科的有45项,占36.9%。从具体学科来看,72项获奖成果广泛分布在工学、医学、教育学、农学、理学、法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十大学科门类,仅有历史学、哲学、军事学未涉及,这与获奖总数较少有关。另外,不但有5项涉及跨学科,而且还有45项不分学科,主要涉及研究生培养模式、选拔生源、课程体系、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等改革内容,属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共同性主题,这些充分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不但涉及学科之广,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系统性。

(五)获奖成果改革对象的类型。表4是对获奖成果改革对象类型的划分情况。从硕博研究生层次来看,14项以硕士研究生为改革对象,占11.5%;17项以博士研究生为改革对象,占13.9%;91项涉及所有层次的研究生,高达74.6%。从学位类别来看,30项涉及学术型研究生,占24.6%;20项涉及专业型研究生占16.4%;72项未做区分,占59.0%。由此可知,一方面,硕、博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类型,在改革中均处于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专业型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日益受到重视。无论是分层还是分类,均体现出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通盘考虑,进行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改革。

表4 获奖成果改革对象的类型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本文对122项获奖成果的关键词进行统计。为确保分析准确、全面,在详细阅读122项获奖成果简介的基础上,从每项中提取2个关键词,共计244个。通过初步汇总,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127个,52.1%)、课程体系(44个,18.0%)、导师队伍(29个,11.9%)和质量保障(26个,10.6%)等方面,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培养模式(48个,19.7%)、协同培养(32个,13.1%)、国际化培养(23个,9.4%)、跨学科培养(16个,6.6%)、分类培养(8个,3.3%)。事实上,课程体系、导师队伍、质量保障均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

(一)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模式变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大多数获奖成果均明确提出培养世界一流、高水平、高层次、创新性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而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在明确高素质创新型航空领军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实践并构建起“基于五个结合、做到四个注重、搭建三个平台、实施八项举措”的“5438”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中学科融合度低、综合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欠缺和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7]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以“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严格培养过程管理”为指导原则,形成硕博连读的“1+4”、“2+4”、“3+4”等多种培养模式。[8]具体来说,122项获奖成果构建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协同性、国际化、跨学科、分层分类等特点。

第一,协同培养。协同培养主要包括校内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进行联合培养,形成开放、持续、共同参与、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诸如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全程贯通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构建了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深度合作的协同培养机制;[9]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基于校企共赢的“需求+问题”导向,校企联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10]第二,国际化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战略和“双一流”建设均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23项获奖成果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有聘请世界知名大学教授授课、开设全英文的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派遣研究生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开展合作项目等。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暑期学校、海外名师讲座和海外教学基地等举措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11]华中科技大学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在课程内容上融入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把国际的跨文化观念与知识融入课程,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观念、视野和技能。[12]第三,跨学科培养。16项获奖成果从开展跨学科招生、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跨学科选课、开展跨学科科研等形式开阔学生的跨学科视野、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例如,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积极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设置跨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资助由两人及以上不同一级学科的博士生联合申报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大力提高博士生跨学科研究能力;[1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信息艺术设计”课程由美术学院、计算机系、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开设,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典型代表,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14]第四,分类培养。30项获奖成果针对学术型研究生,20项获奖成果针对专业型研究生,这些获奖成果为解决研究生培养同质化问题,根据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不同特点从招生方式、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评价要求等方面进行分类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学位类型的不同需求。例如,天津大学“探索3I·4C研究生培养体系”中,“3I”体系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突出科教结合;“4C”体系针对专业型研究生,突出产教结合;[1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以“和而不同”理念为指导,以“求真”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以“求实”培养专业型研究生。[16]

(二)设置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落实培养方案的关键、呈现专业知识体系的载体、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和媒介,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内容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保持高度一致是课程体系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44项获奖成果均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积极改革和调整,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积极研发教材。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基础的重要来源,是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自然成为获奖成果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围绕重视教材建设、加强教材设计与编写、规范教材选择、加强教材辅助资料整理等方面展开,充分做到教材编写与课程目标、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例如,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英文中国法法律硕士项目”为培养了解中国法的外国法律人才,设计开发13本中国法课程的系列英文教材,为培养了解中国法的留学生提供教材参考。[17]第二,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结构。获奖成果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多元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或建构一体化课程以体现课程之间的衔接性、综合性和稳定性,或建立模块化课程来反映专业发展的动态变化、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在整合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城乡规划、景观设计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兼具整合性与开放性的五模块课程体系;[18]西安交通大学以培养核工业领军人才为目标,构建了“突出基础,逐步深化,注重前沿”的递进式核反应堆热工领域本—硕—博贯通式课程体系。[19]第三,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奖成果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搭建教学平台、采用多元教学方法等,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教学、仿真实习、实践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例如江苏大学通过探索式、思辨式、互动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品质和学术批判创新能力。[20]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课程教学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化课程平台、推进教材电子化、共享精品课程,打造多样化的课程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渠道和学习新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实现课上课下相衔接。例如清华大学“清华MBA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通过构建全球学习网络,开办首批MBA在线课程,开拓研究生学习新方式;[21]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建立了诸如CESIM全球战略和企业运营模拟平台、i实习平台等多种智能化模拟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实务应用模拟教学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22]

(三)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力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是保障高水平导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举措,有29项获奖成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第一,严格导师选聘。获奖成果均制定严格的选聘条件、规范的选聘程序,不断健全和完善选聘制度,不仅仅关注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尤其是重视其思想品德、指导能力,全面考察其综合素质,严把“入口”关。中国农业大学对导师应具有的责任、爱心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注重“身教重于言传”,坚持“教书育人”,强调“学到老,教到老”。[23]第二,加强导师培育。获奖成果通过积极开展新上岗导师培训、在岗导师培训、校内外优秀导师经验报告会、加强中青年导师出国访学等形式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责任意识和学术水平。作为唯一的特等奖获奖成果,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思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首次提出“教育者、管理者、示范者、引导者、组织者”五位一体的导师队伍培养新理念;[24]苏州大学“导师学院加强培训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探索”在导师培训理念、课程、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率先提出并实施的省、校、院三级导师培训组织体系先进经验被江苏省学位办采纳并推广。[25]第三,加强导师的考核和评价。获奖成果通过明确导师职责、制定评价指标、运用导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多主体评价形式、开展优秀导师评选、实施导师退出机制等方式,建立严格的导师考核制度,以考核促提高、以考核促改进,进一步推动导师增强责任感、提高指导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建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评价制度等来加强导师考核;[26]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六化’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通过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秀授课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等评选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此增强导师队伍的各方面能力。[27]第四,成立导师指导小组。为了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研究生跨学科思维,部分获奖成果实施导师团队或导师指导小组制度,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指导小组由3-5名相关学科领域教师组成,其中1名为导师,其余为指导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和集体协作作用。清华大学精仪系“培养‘顶天立地’的复合型人才”的智能微系统团队,由10名来自机械、电子、材料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组成高水平的导师组;[28]浙江大学实施“1+X”导师组指导模式,[29]为培养高水平研究生提供学科背景多样、学术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导师指导团队。

(四)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26项获奖成果积极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第一,重视生源质量。选拔优质生源是获奖成果高度重视的环节,他们通过扩大生源选拔自主权、增加推免生指标、实施分类招生等多样化举措积极改革招生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采用“申请-审核”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推行“初审-笔试-进组实践与面试”全过程式的博士生选拔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术潜力;[30]哈尔滨工业大学为解决“高分低能”、“一分之差定上下”等问题,通过“试行结构化面试-提高面试分值权重-以结构化选拔取代笔试加面试-全面推进结构化优拔”四个阶段来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研究生。[31]第二,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与管理监控体系,是规范教学有效运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获奖成果在建立评价标准、完善评价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改革考试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督机制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师生互动、保障教学质量。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通过建立“433”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以产、学、研、用四结合为评价目标,以项目设计、实践、创新为评价要素,努力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32]福州大学打造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以及培养质量的及时监控。[33]第三,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反映和综合体现,自然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焦点。获奖成果通过严格学位论文开题、定期中期检查、制定论文评价标准等多种形式来提高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意识与撰写能力、确保导师指导力度。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提升博士论文质量实行博士生中期报告制,每名博士生在校期间要先后进行两次中期汇报,整合全院不同专业老、中、青三代教师的优质资源对博士论文写作和宣讲进行“会诊”;[34]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基于“互联网+评估”建设智能化学位论文送审平台,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形成“论文送审”服务品牌。[35]

四、深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效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注重入学、培养、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相衔接的全过程培养,高校、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单位、社会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多层次、多类型、跨学科、跨专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充分反映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复杂性、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随着“双一流”战略的深入推进,探索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对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和转型提出更新更高要求。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策导向,加大支持力度。其一,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充分发挥《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作用,遵循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分类推进、制度保障的特点,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进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其二,在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类型和范围,积极开展全日制、非全日制、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从教育部到地方政府再到各个高校,进一步明晰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第二,坚持把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联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会一蹴而就,不但涉及高校的教学、管理等各个工作部门,而且也涉及本、硕、博之间的相互衔接,还受到招生、培养、授位、就业之间各个环节是否协调的影响。因此,围绕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划分、资源分配、职能分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确立开放式、立体化教育理念,重新划分各部门、各主体的权责,在平衡各方权益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高效、顺畅、互动的协同创新、协调联动机制。[36]

第三,不断健全并日益完善质量保障、监督与评价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双一流”建设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影响为契机,要想更好地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探索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障标准和监督机制,使之呈现出世界一流的质量标准、多主体参与的评价形式、注重过程的全程监控、分层分类的评估原则等特点。其一,高校要在提高生源质量、注重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建立质量保障平台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其二,完善以导师和院系为主体,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校职能部门、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督与评估形式。[37]其三,探索并建立与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权标准,积极改革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实施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形成学位授权点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各单位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38]其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新方法、新途径,诸如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教育质量监测新方法、基于云平台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新探索等。

(二)充分发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专业引领作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唯一的全国性一级学会,是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学会应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的评选。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获奖成果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实践改革的成功典型和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得到各培养单位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响应,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发挥着重要示范作用。因此,学会作为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应在继续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和完善该奖项的组织和评选,尤其是进一步加大获奖成果的先进经验和示范作用的宣传推广力度,诸如已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可以申报荣誉奖、单独召开专门表彰会议、举办获奖成果的宣讲会或推广会、邀请获奖成果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讲座、建立获奖成果后续推广应用的反馈和跟踪机制、整理汇编并出版获奖成果主要内容、引领各省和各高校开展省级和校级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等等,以期进一步扩大该评选活动的影响力。

第二,积极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新型智库建设。为了更好地提升研究生教育决策水平、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学会应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水平,充分发挥智库角色,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为重要抓手,通过加强自身组织制度建设、搭建学术平台、组织研究队伍、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注重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智库建设,在引领思想、服务决策、推动实践等方面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发挥智力支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引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高水平专业化研究机构。

第三,学会充分利用其在全国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专业权威和广泛影响,积极发挥其组织协调、交流沟通、专业引领等作用。一是通过主办学术会议、专题学术论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加强各个会员单位、相关机构和学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二是利用其全国一级学会的影响,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协同研究、形成合力,有效推进研究生教育领域相关问题的解决。三是充分发挥学会在研究生教育研究中的专业引领作用,继续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提高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学研究,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学位导师成果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导师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