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楠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化社会,人口也逐渐走向了老龄化,脑梗死在近几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缺血或缺氧导致脑部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是我国神经内科中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超早期的静脉溶栓可以疏通脑组织中闭塞的脑血管,改善脑部组织缺氧缺血的状态。目前有研究证明,DNT的时间是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的关键,越早进行溶栓,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越快,脑血管的再通率会更高。因此为了缩短患者DNT的时间,进行有效的优化护理尤其重要。本文分别研究了不同的护理方案对患者DNT时间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参考价值,现将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研究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6.6±10.1)岁;大脑前动脉梗死20例,大脑中动脉梗死8例,椎基底动脉梗死12例;发病时间2~6h;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5.2±+9.8)岁,大脑前动脉梗死17例,大脑中动脉梗死10例,椎基底动脉梗死13例;发病时间3~6h.所有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并同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以遵医嘱治疗为主,同时配合医师进行相关操作与救治工作。研究组根据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成立护理流程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严格培训,制定溶栓应急预案,对溶栓患者实施专人负责,把握“时间就是大脑”的指导思想,对患者实行全方位的护理,具体流程如下:
1.2.1 溶栓前护理
一旦患者被确定为脑梗死且在时间窗内,立即启动溶栓应急预案,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护理操作,在医生进行会诊时,护理人员要在最快的速度内采集好血标本,做好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血糖等检查;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将输液泵,吸痰器、监护仪、氧气表等抢救工具准备好,一旦患者出现生命危险,要配合医生对患者采取抢救措施,让患者进行CT检查,观察患者颅内是否有缺血半暗带,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测量好患者的基本信息,将其记录好,通知患者家属做好入院准备,确定溶栓方案,提前准备好溶栓需要的药物。
1.2.2 溶栓时护理
在进行静脉溶栓阶段,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每隔十五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为了避免高血压引发脑出血,要谨遵医嘱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180/100Hg范围内,观察患者在溶栓过程中有无头痛、呕吐、皮疹、双侧瞳不等大、牙龈、皮肤有无出血等现象,要警惕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以及出血转化可能性。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及时的报告给医生。
1.2.3 溶栓后护理
在溶栓治疗后,要对患者做好及时的心理沟通,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同家属宣传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并告知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建议患者多进行卧床休息[1],和食用一些低脂低糖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及时的更换被褥,对房间进行消毒;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查看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等现象,对患者治疗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合理,并鼓励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按时进行服药和复查,配合医生做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同时确定溶栓的疗效。
观察两组患者DNT的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疗效评定。其中采用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7d、14d、21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说明缺损程度越严重[2];根据患者脑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以及对生活产生的影响等相关因素为治疗形成的脑卒中影响量表评价患者在治疗21d后的生活质量,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疗效评定:痊愈:经过护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程度超过90%;显效:经过护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范围在45%~90%之间;有效:经过护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效:经过护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少于17%,或是病情加重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DNT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详情参考表1.
表1 两组患者就诊至溶栓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疗效有效率差异显著,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参考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率比较(%)
脑梗死病症发病较急,且多发于老年群体,治疗风险性较大,如果没有及时的对病情进行控制,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此病症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脑梗死的发病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出现斑块以及斑块脱落等导致的血栓出现,从而形成脑部血管内的堵塞,血液流速变慢,粘滞度增加,血小板被激活等进一步导致了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脑梗死病症。根据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原因会导致脑梗死的风险加大,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过度酗酒,饮食不当,缺乏锻炼等。但这些风险都属于可控因素[3],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在患者患病后,因为脑梗死的发展速度比较快,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常规的护理是由单个护理人员自行决定方案,没有制度与条例的约束,随意性较强,而优化护理流程是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讨论制定的一套护理服务模式[4],能够支持多个护理人员在同时进行多个部位或多个项目的操作,从而减少了患者在检查,抢救以及转运等阶段上消耗的时间,缩短了患者DNT时间,确保患者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静脉溶栓操作,减少颅内缺血缺氧的时间,并且为患者同时开展影学多项目检查,例如开放多条静脉通道,留取血样标本等;与患者的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谈话并签字,缩短患者在治疗前的准备时间,从而保证大脑神经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本研究证实,研究组在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
综上所述,优化护理流程清晰,将操作规范化,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盲目性,为脑梗死患者赢取了更大的生存希望,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