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燕
(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3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多种心脏疾患发展的终末阶段,老年人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差,身体器官处于不断衰退状态,因此具有极高的病死率。由于多数老年患者缺乏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了解,因此在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问题,此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其它护理干预,显著提升了患者的预后质量,现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类型为回顾性分析试验,试验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将全部3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的年龄在60~86岁,平均年龄为(71.06±3.11)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的年龄在60~86岁,平均年龄为(70.95±3.06)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常规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患者根据医嘱合理用药,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1)健康教育:向患者全面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告诉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心理耐受度。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与心理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根据体重控制好用药量,叮嘱患者测定每天的尿量。(2)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的特点,因此多数患者在治疗期间容易合并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少数患者甚至出现拒绝配合治疗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深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负面情绪的诱发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来帮助患者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健康的治疗态度,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采用简易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量表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越好。
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5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功能严重减退,因此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身体代谢需求,可能会引起肺循环及体循环静脉淤血,使得患者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可致死[1]。由于老年患者的年纪偏大,身体各项机能相对较差,加上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不足,因此若给予常规护理,则不能使患者有效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知识,不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强化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加强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依从性,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
本研究通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通过定期为患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帮助患者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反复为患者强调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明确认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他不良事件,加强对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取得患者的积极信任后,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使得患者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从而提升疾病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的依从性[3]。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5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提示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在患者治疗期间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与健康知识教育,来全面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