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静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在手术完毕后,大部分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症状的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DVT)就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1]。对于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术中刺激、血液持续高凝状态、术后长期卧床等均是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或与之密切相关。有研究结称,DVT发生在术中的概率达到55%。故手术室护士应当提高DVT的预防护理水平[2]。本次研究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探讨研究,现将研究的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月之间在我院择期手术的患者112例患者,根据实验数据随机选择的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6例,采用知信行教育模式进行预防性教育;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教育模式进行预防教育。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62±2.64)岁(48.33±3.9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为每组男性30例,女性26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进行对比,差异小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给予护士常规教育,护理内容包括:护士要控制手术室的温度保持在合理的温湿度区间温度:(23℃~27℃)湿度:(55%~66%);术前辅助患者进行正确的手术体位摆正,在患者的骨凸处、受压部位采用体垫衬垫;术中做好患者下肢的保暖工作;术中加强与医生的配合。
研究组给予护士知信行模式教育,护理内容包括:
(1)避免下肢穿刺。患者在术中需进行静脉穿刺补液时,护士尽量选择患者的上肢进行静脉穿刺,避免由于下肢进行穿刺后,患者下肢活动受到限制导致出现DVT诱因。
(2)输血。术中部分患者会出现失血现象,促使血液进行应激反应释放大量凝血酶与激活前凝血酶物质,造成患者纤溶系统失衡,增加DVT发生率。因此,在术中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出血量观察,及时提醒主刀医师患者出血量,酌情对患者进行输血,加强患者的有效血容量,预防DVT发生。
(3)间歇式充气压力仪。护士要帮助手术患者进行佩戴间歇式充气压力仪,护士在术中要将仪器调节到间歇压力模式,顺次加压,压力最大持续时间为10秒,自动减压时间为60秒,保证患者下肢静脉完全排空后再次进行重新充盈。
(4)按摩护理。在术中护士要进行抬高患肢,进行腿部按摩。若患者采取平卧位手术姿势,护士要屈曲患者膝关节,从患者腿部的正、后、内、外4个方向由小腿向大腿进行移动按摩。按摩的重点部位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每次时间为4分钟,双下肢的按摩时间为15分钟为最佳。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率。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法。若P<0.05则认为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率为5.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6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率对比表(%)
知信行教育模式是一种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该模式将人类的行为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三个过程,该过程具有连续性,即知识-信念-行为[3]。结合本次研究,我们的手术室护士具有一定的关于预防DVT发生的专业知识:DVT一般发生在患者下肢静脉受损、术中未做好保暖措施、麻醉时间过长、术中输血不当等;信念:形成了通过采用一定的预防性措施防止DVT发生的想法,并且在手术室护理中进行了实践:手术室护士在术中避免了对患者进行下肢穿刺,预防了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管的损伤;在术中患者失血过多也是DVT发生的一大诱因,针对失血过多的患者应给予及时的输血,改善患者的持续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血小板进行大量聚集,降低DVT的发生;在术中对患者进行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仪预防DVT发生,巡回护士在术中要对患者进行下肢按摩,加速患者下肢的静脉血液循环,预防血液凝滞,降低DVT发生率,此外,护士在术中将患者的下肢抬高15度,利于静脉压力的减小。
综上所述,在进行知信行教育模式教育后,手术室护士的预防DVT水平明显升高,患者的DVT发生率明显下降,在研究中研究组的DVT发生率仅为5.36%,与对照组的19.64%相比明显减少,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知信行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中使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