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国内民粹主义研究路径与主题的流变

2019-03-22 03:38李济时侯恩宾
江汉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社会主义

李济时 侯恩宾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学界探讨的民粹主义,在概念的内涵上与当前西方流行的民粹主义具有重大的差异,研究路径与主题的流变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在最初的学术研究中,我国学界对民粹主义的关注是以俄国民粹派、民粹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为主线而展开的。在20世纪后期,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探讨中,又对民粹主义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民粹主义对毛泽东的影響进行了较为热烈的争论,其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的提出及其引起的反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外民粹主义研究成果的引入和国内民粹主义现象的发酵,研究的主题与路径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民粹主义研究的视野得以扩大。

关键词:民粹主义;民粹派;社会主义;社会思潮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欧美民粹主义的发生机理和发展趋势研究”(17BZZ075)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2-0042-06

当前,民粹主义在国际上成为一股激流,在国内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实,国内学界对民粹主义这一概念并不陌生,素有探讨。只是国内学界长期以来探讨的民粹主义,在概念的内涵上与当前西方流行的民粹主义具有重大的差异。可以说,中西方在民粹主义研究方面,长期以来遵循的路径有别,这导致了国内民粹主义研究路径与主题的流变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俄国民粹派与我国民粹主义研究的缘起

我国学界对民粹主义的探讨源于对社会主义思想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关注。在最初的学术研究中,我国学界对民粹主义的关注是以俄国民粹派、民粹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为主线而展开的,从事苏联研究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围绕俄国民粹派的思想、运动及其影响产生了一些相关成果。通过国家图书馆网站“文津搜索”获得的题名中含有“民粹”一词的论文,在1997年①之前只有54篇,其中25篇都是与俄国民粹派相关的,占了接近一半。这些文章涉及俄国民粹主义的概念、历史、主要观点、历史作用、对中国的影响、功过评价等,还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粹派的看法,以及普列汉诺夫、巴枯宁等人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通过“文津搜索”得到的题名中含有“民粹”一词的图书,在1997年之前只有四本,其中三本都是与俄国民粹派相关的,它们是《俄国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俄国民粹派文选》和《俄国民粹派小说特写选》。由此可见,俄国民粹派主题在我国关于民粹主义的研究中曾经起到了主导作用。

俄国民粹派思想和运动之所以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非欧美地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俄国的民粹派独树一帜。尽管其对俄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以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却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这是因为,俄国民粹派及其主要主张——“到人民中去”,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理查德·派普斯指出:俄国民粹主义这个术语有两种意义:一是认为群众优于受过教育的精英,鼓吹民众集体行动,这种理解与民粹主义的本义更接近;二是认为可以绕过资本主义到达社会主义,这更多是在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理解。②

俄国民粹派运动产生的时期恰与当时世界上另外一场重要的民粹主义运动相近,这就是美国南方的民粹主义。因此,一般认为,现代民粹主义产生于19世纪后期。它有两条源流,一是俄国的民粹派运动,二是美国南方的人民党运动。俄国民粹派运动与美国的人民党运动,虽然二者都主张反映人民诉求、相信人民、以民为粹——这些共同构成了民粹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但二者之间在运动目标、运动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俄国的民粹派运动,探索的是在一个落后的具有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国家里,如何利用本国的本土性资源寻找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是一场发生在现代化初始阶段的勇敢尝试,只不过这次借助复兴村社传统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的运动是大胆的、充满道德理想主义的社会主义空想。而美国的人民党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普及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精英与底层群众之间基于利益差异以及分配不公导致的不均衡,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以反抗精英的形式唤醒国家对农民利益的重视,从而将广大农民的利益诉求以制度化的形式纳入政治体制中,它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结构性调整和现代化过程中的插曲。

俄国民粹派运动中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结合及其与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实际上是建立在俄罗斯思想的历史逻辑之上的。俄国民粹派相信以土地公有、相互合作为特点的村社制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因素,而农民作为土地的共同拥有者,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的侵染,道德上最为高尚。正如别尔嘉耶夫所指出的:“把人民看作真理的支柱,这种信念一直是民粹主义的基础”③。而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于集体主义的浪漫想象和对西欧资本主义的敌视,使得社会主义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19世纪俄罗斯思想的重要部分都染上了社会主义色彩。如果不在学说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那么可以说,社会主义在俄罗斯的本质中是深深地扎了根的。”④ 民粹派试图探索出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正如塔吉特所指出的:在俄国,民粹主义与革命社会主义是密切相连的,民粹主义对于俄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和村社的集体主义价值和结构的强调,在革命社会主义那里获得了共鸣。⑤

但是,俄国民粹派运动蕴含的跨越式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相继遭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质疑乃至批判。⑥ 尤其是身处俄国,并且信奉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列宁对民粹派更少同情,对民粹派的评论更少折中。他认为民粹派的行动尽管起到了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推动民主革命的作用,但是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作用却是十分消极和有害的。实际上,列宁早期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与民粹派进行论战,在批驳民粹派的基础上,确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列宁坚决认为,民粹主义乌托邦和空想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害大于利,因为俄国民粹派不仅“没有本领解释资本主义,耽于空想而不愿研究和弄清现实”⑦,而且其本身也不是社会主义,至少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尽管俄国民粹派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启蒙和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尽管国外学者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背景下进行理解,但其实它无论是与马克思主义还是列宁的思想都有重大区别,甚至是有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思潮。

总之,俄国民粹派运动与美国人民党运动虽然并称为民粹主义的两种起源,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一方面使得民粹主义从产生之时起就蕴含着两种相差很大的解释路径,体现了民粹主义含义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民粹主义是一种基于历史发展变化的动态性社会思潮。塔吉特就认为,俄国民粹主义与俄国革命社会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一般意义上的民粹主义的多变性的证明⑧,而非其偏离民粹主义的表征。对于俄国民粹主義和美国南方的民粹主义,西方学界一般偏重于后者,而对于前者却并不重视。由于面临与俄罗斯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样的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民粹主义的关注焦点,在很大程度上也仅限于俄罗斯民粹运动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基本的研究范式上也是以思想史的线性描述为主,试图准确、全面地刻画出俄国民粹派运动的产生根源及其社会影响。可以说,中国的民粹主义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以俄国民粹派为主导的路径依赖,这种研究主题和路径影响深远。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民粹主义讨论

俄国民粹派由于背离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在前途命运上注定是失败的,但他们的这种大胆的、浪漫的、充满想象力的跨越式民粹主义,不仅在俄国存在,在其他面临外部资本主义世界环境和内部社会变革任务的落后国家都有表现;不仅在无产阶级革命派身上有表现,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也有表现。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思想里就鲜明地透露出某种与民粹主义类似的东西,以致于列宁在1912年写作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通过对孙中山文论的考察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具有完全同样的民粹主义色彩”,这首先表现在,它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其次,它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的计划结合在一起的。⑨ 当然,孙中山并非社会主义者,他反对的只是当时欧美的垄断资本主义,并不主张实行社会主义模式。列宁也尖锐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粹主义实际上只是一种空想,因为他们自己已然认识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⑩

著名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989年由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翻译出版,而该书的第四章“民粹主义倾向”1988年即在《北京党史》上刊载。这也引起了学界对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一些探讨。一般地说,李大钊思想中的民粹主义倾向集中体现在他1919年2月发表的《青年与农村》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在文中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他呼吁中国的青年们,学习俄国民粹派“不惮跋涉艰难的辛苦,都跑到乡下的农村里去,宣传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理”的做法,“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作些开发农村的事”,“把黑暗的农村变成光明的农村,把那专制的农村,变成立宪的农村”。李大钊在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中受俄国早期民粹派“到民间去”运动启发而写的这篇文章,使得不少研究者都认为他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色彩。但也有论者认为,“搬用民粹主义解读《青年与农村》,有意无意地夸大了俄国早期民粹派对李大钊的影响,由此得出的许多结论既误解、曲解了《青年与农村》的主旨,也不符合李大钊思想发展的实际”{11}。迈斯纳提出以及国内一些学者附和的李大钊思想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观点的确不甚恰当,毕竟李大钊只是呼吁青年要学习民粹派深入民间的精神和做法,而非美化农民,是以青年开发农村,而非以农村教训青年。

俄国民粹派代表的过于理想化农民、试图避开资本主义的思想虽然失败了,但其立基于本国国情、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对于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来说是难以拒绝其诱惑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态度有前后的变化,这就涉及到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道路选择,尤其是毛泽东本人是不是染上了民粹主义的问题。

由于列宁对俄国民粹派和中国民粹主义的批判,中国共产党人实际上对民粹主义早有警惕。建国前,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区别开来。他对民粹主义的理解曾是相当明确的:“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12} 他不止一次地以会议或者书信的形式指出,要消灭民粹主义在党内的影响。{13} 为了避免中国政治发展走上从分散的农业个体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粹派路线,他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本质上就是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适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从而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建国后,随着国内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领导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在1953年前后毛泽东认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战胜资本主义的任务。

迈斯纳1982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一书,该书1991年被翻译到国内并改名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出版,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翻译的《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丛书。迈斯纳在书中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未完全压倒中国的民粹主义论调。实际上,民粹主义的影响将成为毛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4}这引起了部分国内学者的响应,也引发了关于毛泽东与民粹主义关系的十年论争。这一论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经验教训的探讨结合在一起,在2000年前后达到高潮。

国内中共党史研究权威胡绳1998年提出毛泽东“曾染有民粹主义色彩”{15} 的看法之后,关于毛泽东与民粹主义关系的争论趋于白热化。有些学者表示支持,并认为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是倒向民粹主义而离开马克思主义”{16}。但不少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以毛泽东本人曾批判过民粹主义和毛泽东的观点与民粹主义有差别为理由否认胡绳的观点,有人更是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追求来说明他无半点民粹主义倾向。对此,有学者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认识和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民粹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农民有共产主义的天性,因此在农民占优势的国家里,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径直进入社会主义。从毛泽东的讲话中,不难找到与这些思想如出一辙的地方,从毛泽东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颂扬中,“可以听到一点俄国民粹主义者对俄罗斯农民共产主义天性的赞美的回声”。{17} 这里,民粹主义就表现为一种通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农业集体化的方式跨越到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俄国民粹派看来,现代化的路径是以复归村社道德共同体的形式跨越到社会主义,毛泽东则相信工农的力量,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试图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形式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像俄国民粹派那样将村社放大为社会主义,将小生产农民抬高成天然的真理化身,他更强调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挥工农阶层的生产积极性,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政治动员形式实现“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

3. 欧美民粹主义研究的升温与深化

相比较而言,过去十几年间,关于国内民粹主义思潮的论文和时评更多,而关于欧美民粹主义的研究只是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作者的著作和发表的一些谈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论文。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欧美民粹主义已经受到零星关注,比如199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发表的《西欧的极右民粹主义政党》{22},就是对国外民粹主义进行介绍的较早的一篇译文,但此后十几年间很少有对欧美民粹主义的系统研究。直到2007年林红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一书。该书分析了民粹主义的概念特征、理论来源及在各国的实践,从理论、制度等多个方面解释了民粹主义为何产生并比较分析了民粹主义在各国的发展,认为民粹主义是概念上的“底层的主义”和实际上的精英主义,是领导者以社会中下层阶级为基础与当下政治体制进行抗争的结果。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危机触发了欧美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性不满,并以难民问题、欧债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欧美政治极化现象日益突出,极端政党势力日益壮大,以民意代表为依归的民主制度面对着“大众的反叛”。尤其是,希腊债务危机中异军突起的希腊激进左翼联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16年底,特朗普则利用美国大众对政治体制和执政当局的普遍性不满,以充满着反抗性的民粹主义政治策略当选美国总统。加之英国脱欧、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等“黑天鹅事件”频发,欧美民粹主义的暗流涌动已经汇聚成滔天巨浪。面对着不确定的国际政治秩序,国内学界对欧美民粹主义的关注也随之急剧升温。近年来民粹主义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思潮之一,除了与国内民粹主义现象的突显有关,欧美民粹主义浪潮的勃兴更是直接推手。

国内学界对欧美民粹主义的研究可以说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欧美民粹主义既不同于俄国民粹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不是拉美国家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威权主义策略,更不是我国国内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较低情况下出现的网络民粹主义。如何认识这种发生在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欧美国家内部的民粹主义运动成为了当下民粹主义研究的热点,这就造成了国内对欧美民粹主义的研究陷入一种短时间的井喷现象。但是研究规模、数量的短时间增大并不意味着研究层次、水平的提升,由于从前囿于俄国民粹派研究路径导致的对欧美民粹主义的历史与影响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致使现阶段对欧美民粹主义的研究还停留在现象的解读与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译介上。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对欧美民粹主义发生原因的深层次解读,往往也只是从其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入手,而尚未从其内在的结构与功能视角寻找解密欧美民粹主义的钥匙。

更进一步地说,当前欧美民粹主义的猖獗,意味着民粹主义不仅仅发生在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其蕴含的大众反叛性社会思潮已经席卷了欧美成熟的现代化国家内部。这种规模大、层次高、波及面广的民粹主义,就不仅仅是偶然发生的间歇性社会运动,而必须被当作一种与民主制度相伴生的结构性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对于欧美民粹主义的研究,也就应该从对俄国民粹派的国别研究、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旧主题中解放出来,告别之前民粹主义的线性研究路径,而从一种结构—功能的系统化视野出发,尝试去探索现代化发育成熟国家民主制度的内在结构,重新审视欧美民粹主义。

总之,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发轫于19世纪时期俄国民粹派运动与美国南部人民反抗运动的社会思潮,历经拉美、欧洲、亚洲的知识性扩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类型,显示为一种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或声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多样化的复合形态。因此,作为一种思潮兴起的复合化的民粹主义,其以舶来品的形式传入中国的过程,也势必经历研究路径和取向的变化。民粹主义研究主题、路径的变化,揭示出当代中国民粹主义研究的时代性流变,刻画出民粹主义的中国境遇。

注释:

① 之所以以1997年为节点,是因为俞可平这一年发表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一文对国内民粹主义研究的转向具有标志性意义。

②⑤⑧ Paul Taggart, Populis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48, p.55, p.55.

③④ 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02、99—100页。

⑥ 袁银传、邓韵:《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民粹主义思潮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⑦《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⑨⑩《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2—293、294页。

{11} 陈桂香:《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期。

{12} 《毛泽东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 页。

{13} 沙健孙:《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3期。

{14}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页。

{15} 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

{16} 林蕴晖:《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再思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2期。

{17}{20} 胡岩:《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2期。

{18} 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19} 程同顺、杨倩:《当前中国的民粹主义》,《江蘇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21} 刘小龙:《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演进态势及其治理》,《探索》2017年第4期。

{22} H·G·贝茨:《西欧的极右民粹主义政党》,《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2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济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山东济南,250100;侯恩宾,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社会主义
民粹主义的产生机理与有效引导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