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互动是实现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条件,而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呈现出高度化、合理化的发展趋势,金融危机倒逼推动的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升级效应逐步显现,但是出口结构的升级并不等同于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在经济增速放缓区间,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化、技术结构高度化的趋势受到抑制。而且,我国制造业的贸易结构与其行业结构存在显著偏离。因此,对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而言,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要比技术模仿更有效,至于自主创新的方向,在构筑核心能力的过程中,着重培育技术能力的异质性尤为重要。
关键词:制造业;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出口贸易结构;行业结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态变化与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3CJY070);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产业布局与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研究”(17A790029)
中圖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3-0025-06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在经济服务化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逐渐下降,经济的基础生产能力逐渐萎缩,如果新的产业升级不能有效地替代传统产业衰退留下的空白,便会导致产业空心化。金融危机过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度服务化的经济结构遭受重创,为了复苏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制造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包括美国的《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欧盟的“未来工厂计划”等等,纷纷开启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道路,以便矫正其国内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的产业结构。这无疑给原本主要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外移的中国带来了巨大挑战,再加上我国国内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制造业面临着持续增长和深度转型双重目标的发展困境。2008年之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处于明显的上升通道,最高达到18.8%,但2009年急速下降至5.6%,2010年短暂上升后又持续下降,2013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甚至降至-11%,虽然2014年以来下降趋势有所缓解,但其绝对水平与前期相比仍然较低。因此,如何解决制造业面临的双重困境是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键环节。
至于具体的路径,除了强调有效的市场化体制、服务型的政府、功能性的产业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教育改革和加强教育投资、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等方面之外,近年来不少学者着重从贸易结构的角度研究制造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如黄庆波(2010)等学者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机理①;但张曙霄、张磊(2013)等学者的实证研究同时表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尤其是贸易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波及效应并不显著②。
本文认为,通过贸易结构变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放在对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上。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最有力、最持续的机制,理论上它能在发挥国内产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李荣林、姜茜(2010)的实证研究就表明出口贸易结构变化是我国低技术行业和中等技术行业产业结构变化的先导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对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来引导产业结构变化③。但是对于目前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是否带来了技术进步,学者的观点莫衷一是。汝岱、姚洋(2008)等学者认为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商品技术含量的提高,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同时拉大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差距,部分时期技术水平的下降只是暂时现象④;张杰、刘志彪等(2008)等学者则指出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技术提升能力也相对有限⑤。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出口持续疲软。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95%左右,但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则从2010年的31.4%一路下降至2015年的-2.69%。同时,自2002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便持续下降,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我国制造业出口的收益并不高。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变动如何、是否也存在出口贸易结构与行业结构的背离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贸易结构、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逻辑
理论上,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可以实现有效互动,进而推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一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高度化。雁型产业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最终能够依赖进出口贸易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升级发展,而这一目标是在发展中国家分工深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动态演变中实现的。这种技术进步是后天专业化学习和经验累积的结果,而雁形产业发展的路径就是贸易结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从产品角度分析了一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伴随着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生产所需的要素禀赋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生产与出口的转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的视角描述了发展中国家从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贸易结构的演变,而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高度化是这一演变的必然结果,它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不管哪一种理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互动是实现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条件,而一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高度化是其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必然结果。贸易结构的变动要求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相反,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贸易结构作相应的调整,一旦两者发生偏离,任何一种结构的改革都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推动了我国出口需求持续扩张和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即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属于传统比较优势,同时也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并不高。而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会伴随着资源数量优势的减弱而陷入到比较优势陷阱中,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被固化,其产业体系会被锁定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分工收益也会被产业高端化的发达国家所攫取,在国际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弱势地位进一步被强化。更重要的是,低端嵌入式的产业分工限制了我国的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和资本积累长期被遏制。基于此,长时间内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主要以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产业多为资源依赖型、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处于以低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低层次发展状态。这种贸易结构进一步反过来限制了以制造业为主导部门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抑制了我国的技术创新。
三、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与行业结构分析
1. 数据来源与制造业分类
文中数据来自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的投入产出表。本文利用2002—2015年间的相关数据综合考察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测算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与其行业结构的背离指数,分析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与其行业结构的关系。
我国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共包含17个细分行业,其中废品废料制品业的数据不连续,2010年投入产出表中的废品废料制品业被划入“其他制造业”。为避免因数据不连续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将“废品废料制品业”统一划入“其他制造业”⑥。因此,本文的制造业共包括16个细分行业,分别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包括废品废料)。此处借鉴Lall(2000)的研究,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技术产业分类,把我国制造业内部除其他制造业(包括废品废料)之外的15个细分行业划分为低技术行业、中等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三大类(见表1)⑦。
表1 按技术水平对我国制造业15个细分行业分类
2. 制造业出口测度与商品技术结构分析
参见表2可知,2002—2015年间,制造业内部高技术行业出口态势良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出口主导部门,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占比也从6.08%稳步提高至9.68%。2010年以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较为明显,已超越传统的纺织业成为制造业的新兴出口行业。相对而言,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出口成下降趋势,其出口额占比从2002年的6.37%一路跌至2015年的1.68%。
中等技术行业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也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其出口额占比从8.73%增至10.88%,已成为制造业出口第二大行业。而化学工业的出口贡献率则在2010年达到顶点之后开始下滑,2012年其出口额占比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只有8.98%,2015年上涨至9.53%。与此同时,低技术行业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其中,纺织业的出口额占比持续下降,尤其是2010年之后直接从9.75%跌至2015年的4.83%,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出口额占比则呈现出U型发展特征,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下降之后2010年开始迅速回温,2015年出口占比为9.65%,其对制造业总出口的贡献度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从总的出口额占比来看,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以高技术行业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高、低、中”的行业出口格局。而且,低技术行业出口额占比从2002年的33.39%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25.16%,2010年之后中等技術行业与低技术行业之间的出口差距显著缩小,其出口占比之差从之前的8.96%减少至1.92%,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从净出口额的变化态势来看(见表3),制造业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变动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2002—2010年间。此阶段,我国制造业内部一直是“低、中、高”的出口格局,但是三类行业之间的净出口总额差距不断减小。第二阶段,2010—2015年间。2012年我国制造业“低、中、高”的出口格局被打破,高技术行业的净出口总额大幅度增加,一跃成为制造业内部净出口总额最多的部类。中等技术行业的净出口总额占比也保持了良好的上涨态势,而低技术行业净出口总额占比则直线下降至2012年的33.4%。只是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规模并不稳定,2015年其占比有所减少,但是低技术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呈现出高度化、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但是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期间,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高度化面临较大压力,高技术制造业的净出口占比明显下降。此外,在净出口规模持续增加的同时,高技术行业的产品附加值率却从2002年的26.9%下降至2015年的21.5%,期间最低曾降至19.4%⑧。因此,尽管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实现了技术的高度化,但是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并不能反映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我国制造业出口面临的供给侧改革压力较大。
3. 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变动及其与行业结构的背离
这里我们借用沈利生、吴振宇(2003)的研究方法,通过测算各年度制造业全行业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来判断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趋势⑨。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等于制造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的出口影响力之和,而出口影响力则由该行业的影响力系数乘以该行业出口商品总额占制造业出口商品总额之比求得,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明显上升,呈现出合理化发展趋势。但是2012—2015年间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大幅度下降,甚至低于21世纪初的水平。
图1 2015年制造业各部门出口贸易结构与
行业结构的偏离
通过考察制造业内部出口商品结构与其行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我们发现这一背离在制造业内部同样存在(如图1所示)。我们以各行业出口产品占制造业出口总产品的比重来表示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状态(用A表示),以各行业产品占制造业总产品的比重代表制造业的行业结构状态(用B表示)。以2015年为例,制造业按技术分类的出口贸易结构与行业结构存在偏离。其中,低技术行业的出口贸易结构滞后于其行业结构的发展,中等技术行业的出口贸易结构与行业结构偏离程度较小,而高技术行业两者的偏离程度最大,其行业结构滞后于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
图2 制造业各部门出口贸易结构与
行业结构偏离的变动
进一步的,我们以2002年为基期,将历年各技术部门的出口贸易结构与行业结构指数化,计算制造业三个技术部门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与其行业结构的背离比率,即(A-B/A+B)。如图2所示,低技术行业的行业结构变动滞后于其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而且两者的背离比率越来越大,2012年以来有所缩小;中等技术行业的出口贸易结构变动滞后于其行业结构变动,2010年之后这一趋势逐步减弱;高技术行业的出口贸易变动滞后于其行业结构的变动,其变动趋势与中等技术行业相反,2010年之后逐步强化,2012年以来有所缩小。
从细分行业来看,现阶段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与行业结构的偏离主要集中在低技术行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中等技术行业中化学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偏离程度相对较高,高技术行业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偏离程度较高,且偏离程度为所有制造业部门中的最大值,其行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如图3所示)。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结合本文对我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出口贸易结构的测算,发现我国制造业基本形成了以高技术行业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且,以净出口额来衡量的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低、中、高”的出口格局被打破,低技术制造业出口占比持续减少,高技术行业的净出口总额大幅度增加,一度成为制造业内部净出口总额比重最高的部类。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呈现出高度化、均衡化、合理化的发展态势,金融危机过后这一趋势更加显著,金融危机倒逼推动的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升级逐步显现。但是产品附加值率反映的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价值并不高,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高度化并不等同于制造业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尤其是经济增速放缓区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净出口占比明显下降,制造业的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也显著下降。在经济增速放缓区间,我国制造业的高度化、合理化趋势均受到较大抑制,我国制造业结构性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
另外,制造业三大技术部门的出口贸易结构都与其行业结构存在偏离,只是偏离程度及其变动趋势不同。细分行业中,低技术行业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中等技术行业的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高技术行业中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贸易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偏离程度较高,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偏离程度最高,其行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出口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与其行业结构显著背离,不同技术部门的背离程度不一。如何推动按技术分类的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与行业结构的良性互动、促进二者协同发展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首先,低技术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行业结构,使其适应其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2007年之后,低技术行业商品净出口量大幅度减少,但是低技术行业依然占据制造业总产出的近40%,因此,应通过化解部分低技术行业、尤其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供给侧的产能过剩问题来推进其结构优化。同时,应推进部门低技术行业外需结构的转变,加快推动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商品的高端化和类型的多样化,通过开拓国际市场需求解决其贸易发展的滞后问题。
其次,相对而言,尽管中等技术行业内部出口贸易结构与其行业结构偏离程度呈下降趋势,但其绝对偏离水平明显高于低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其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最为突出。其中出口占比较高的電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其行业发展落后于出口发展的变动。而且两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均位居所有制造业前列,其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对其他部门商品的需求增长,但是其感应度系数却较低,即其对经济发展需求感应程度弱。按照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综合分析,中等技术制造业的主要问题是供给动力不足。要增强其供给动力,一方面可以在供给效率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向生产成本更低、供给能力更强的区域转移来化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财税体制、增强供给效率来应对。
第三,高技术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其出口商品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升。我国以高技术行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出口格局主要建立在加工贸易的基础上,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90%以上都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发达国家提供原材料和部分零部件的生产方式,推动了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迅速提升。但是伴随着发达国家成熟产业技术进步的高层次化和隐性化,缺乏技术积累的我国技术学习难度不断增大。理论研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一国最具竞争优势的技术能力并不能通过公开市场交易获得,而只能由企业在产品和工艺创新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即内生性是获得这种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而言,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要比技术模仿更有效。至于自主创新的方向,在构筑核心能力的过程中,着重培育技术能力的异质性尤为重要。对于行业发展滞后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而言,减少其核心零部件的进口是促进其行业结构发展合理化的有效途径,而进口的减少意味着减少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因此,其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更多要强化部分核心零部件的前沿科技支撑。
最后,不同技术行业部门发展的不同需求与路径也要求相应的差异化的制度安排与之相适应,从而保证制度安排与技术结构一起在具有互补性的演化过程中相互强化。
注释:
① 黄庆波、范厚明:《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印度和亚洲“四小龙”的实证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2期。
② 张曙霄、张磊:《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的悖论》,《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1期。
③ 李荣林、姜茜:《进出口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基于产品技术附加值的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④ 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⑤ 张杰、刘志彪、张少军:《制度扭曲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扩张》,《世界经济》2008年第10期。
⑥ 废品废料行业性质特殊,其中间投入几乎为零,因此单独列出会影响到对其他核心部门的分析,而划入“其他制造业”对论文分析的影响较小。
⑦ Lall(2000)主要根据研发投入的高低,基于 SITC3位编码将出口部门分成资源密集型行业、低技术行业、中等技术行业以及高技术行业四类。考虑到论文的数据来源,本文在参考国家统计局相关划分标准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以二位数编码对制造业进行行业划分。
⑧ 产品附加值率=1-中间投入率,它直接反映该行业产品的技术创新价值高低,同时也间接反映该行业产品生产中的中间投入高低。
⑨ 沈利生、吴振宇:《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任太增,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河南新乡,453007。
(责任编辑 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