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航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 530000)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改变人们的生活形式、工作形式、学习形式。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不仅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教育资源,还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购物。大学生是社会消费高群体,但消费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都存在攀比心理。针对大学生这一情况,网络信贷应运而生。而网络信贷存在风险,会使大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学校应重视网络信贷风险问题,以正能量知识引领大学生,告诫大学生网络信贷的危害性,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远离网络信贷。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在日常花销中得到充足。然而,多数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即使父母给很多零花钱,也不够大学生使用。例如:父母将一个月零花钱给大学生,大学生为了追求潮流,买一些名贵的衣服、鞋子等,没有几天就会美零花钱,不能向家长再伸手要,这时大学生出现资金紧张情况。这时网络信贷通过APP、广告等形式走到大学生身边。据相关调查而知,多数大学生由于消费意识淡薄,为了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大都会选择网络信贷获取资金。
在网络信贷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性行为,没有深思熟虑,没有考虑网络信贷风险问题,只是因为缺乏资金,就进行网络信贷。据相关调查而知,大学生在网络信贷中,没有考虑借款之后后果的大学生占据68.2%,由此数据能够看出,将近7成大学生在网络信贷中,并没有考虑还款问题。盲目网络信贷、乱消费是大学生网络信贷风险中的隐患。
网络信贷大都在互联网平台中运作,其真实性无法辨识,大学生在网络信贷中,要填写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泄露,例如:身份证号码、肖像权、银行卡号、密码等。据相关调查与新闻报道中显示,在网络信贷中,约有7成的受害人群是大学生。例如:在先前新闻报道中,郑州女大学生因网络信贷,无法偿还,最终选择轻生。以此案例告诫大学生在受到网络信贷提供的便利的同时,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大学生在网络信贷中应慎重、理性。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形式单一,大都是父母供给的,其数目有多有少,多的生活费,也只能满足大学生生活需要,大学生对于一些网游设备、电子产品、化妆品等的需求,使生活费较为紧张。由于网络信贷便捷性,不少大学生会选择网络信贷,获取资金。部分大学生消费心理,使大学生形成盲目消费模式,导致大学生债台高筑,没有能力偿还。由此可见,网络信贷是部分大学生充足攀比消费心理。
在规避网络信贷风险中,我国政府应该发挥引领作用,加强监管,实现日常化、系统化的监管性,规范网络信贷经营行为与业务模式,从根本上抑制风险,进而帮助大学生解决网络信贷风险问题。政府针对大学生网络信贷问题,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制度规范网络信贷商家,对商家能够经营的业务种类与范围进行规范,促进网络信贷合理性,为大学生网络信贷提供良性环境。同时网络信贷商家应提升网络信贷意识,全面审核大学生信息,包含大学生个人信息、还贷能力、信用情况等,规避虚假信息,避免形成网络信贷行为发生,减少自身经营管理损失。此外,在网络信贷经营管理模式中,借助大数据去分析与获取数据,与政府结构形成互动模式,构建预警体系,注重大学生网络信贷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监管,旨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信贷环境,满足大学生网络信贷需要。
大学生的信贷消费理念一直是备受争议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地,教师是大学生的先导。基于此,学校与教师有必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教授大学生应理性消费,不要盲目地追求名牌,普及网络信贷风险,不要因为一时缺钱,陷入不良网络信贷风波中,自毁前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让大学生辨别理性消费与盲目消费,以正能量知识减缓大学生攀比心,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信贷只是能够解决表面现象,让大学生知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出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相关网络信贷事件,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到网络信贷风险,不良网络信贷对自身的危害,给予大学生一定的警醒,让大学生能够理智消费、拒绝网络信贷,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因发挥引领作用,与家长形成合作,引领家长多关心大学生,增强家庭教育与引领,进而规范大学生网络信贷行为。
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契约精神是诚信社会、法治社会的客观需要,人们无论在思想还是行为上都应该严格遵守契约精神,根据契约精神的指引去完成事情。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应增强大学生契约精神,将契约精神植入到大学生意识中,使大学生在生活中自觉遵守契约精神、履行契约义务、承担契约责任,意识到契约精神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具有契约精神,能够在网络信贷中,正确认识权利、行驶权利、尊重权利,将契约精神渗透到网络信贷行为中,理性贷款,并且履行网络信贷合同约定,积极偿还网络信贷。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信贷中,应遵守自身权利,提供给商家准确的信息,不仅要提供自身信息,还应该让同学、辅导员知晓网络信贷事项,让辅导员与同学帮助参考,进而增强大学生网络信贷的合理性、科学性。
通常情况下,在大学生网络信贷之前,应对商家全面了解,知晓商家经营状况、商家社会认可情况以及自身偿还能力。然而,在实际大学生网络信贷中,却缺乏这样的意识,导致大学生走上网络信贷歧途,受到不良商家的蛊惑,不理性贷款。为了促进大学生良性贷款,学校应发挥教育引领作用,为大学生开展金融法律知识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金融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对网络信贷全面了解,增强大学生对金融商品与网络信贷的认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信贷风险意识,并且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基于当前网络信贷对大学生的危害性,学校应予以重视,不仅要为大学生开展专业化的金融法律课程,还应该将金融知识纳入高校各个课程体系中,全面引领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例如:语文课程发挥育人作用,教授大学生勤劳节俭,减缓大学生盲目性消费行为,让大学生知晓父母赚钱的不容易,增强大学生感恩心理,要合理地安排自身生活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正能量知识引领大学生,树立增强消费意识与消费观念,增强大学生自律能力,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规避大学生不良网络信贷行为。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信贷存在风险,轻则使大学生则损财产,重则使大学生付出生命。因此,学校、家庭、政府应该予以重视这些问题,加强网络信贷监管,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理念,增强大学生契约精神,提升大学生金融法律知识教育,进而促进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