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2019-03-22 22:07:12李妍刘智聪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高校学生岗位

李妍,刘智聪

(燕京理工学院,河北三河 065201)

高等教育兼具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特点,在当前高校学生基数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如何缓解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率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1]。借鉴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在高校中开设以就业指导为目标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有效路径之一。

1 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从根本上看,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及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就业,随着社会曝光的大学生专业技能过硬,但职业道德素养缺失而引起的诸多负面新闻,给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

从价值定位上看,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中,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占据关键地位,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必要补充。优质的高等教育体系架构涵盖了专业技能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两大方面,前期高等教育中过于偏重专业技能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有所忽视,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要使高等教育焕发精英教育色彩,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其次,站在大学生素质养成角度上看,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出的人才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形势,能够对社会对国家做出有用贡献,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进入就业岗位前后,全面提升改进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及岗位职业习惯至关重要[2]。

2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环节暴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环节主要问题

2.1.1 大学生职业精神缺失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其在进入大学前,主要精力和焦点放在课程的学习上,中学时较少或未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加上当前大学生普遍为“95后”,进入大学后处于一段学习舒适区,责任感弱,自律性不强,很少考虑后续就业时自身需要补强职业道德素养这一重要学习内容。外加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了更为多元的价值取向,不良思想找到入侵校园的入口,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大学生普遍缺失职业精神,突出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强,为人处事缺乏群体观念及协作意识、职业理想缺失等。从社会层面反映看,大学生职业精神缺失及道德滑坡问题不容忽视。

2.1.2 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佳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给高校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普遍对学生所处专业的理论内容及社会实践较为重视,基于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所设课时较少,另一方面多以学生课堂集中学习为主,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道德教育及岗位教育。

2.2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致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从社会因素上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步造成了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期中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客观上给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使教育重要性被忽视、冲淡。从学校因素上看,在高校教育培养中,呈现出公德为重,私德为轻、关注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注重行为约束,疏于情感培养的教育格局现状。从高校学生个人因素上看,大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根基是学生的思想境界层次及人生行为态度,当前大学生群体身处青春期,也正值其三观养成及稳固的重要阶段,在一些道德标准的选择及判定上,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及道德失范现象的影响,致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及职业意识模糊[4]。

3 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思路措施

3.1 利用好高校课堂教学这一职业道德教育主阵地

高校教学实施过程中,作为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应在课程设计中预留充足的职业道德教育课时,结合学生所处学期及就业特征,深加工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合理设计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线上课堂教学与线下课后作业完成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和课程实效性。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正公道、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道德品质和风貌。高校专业课教师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彼此间应加强合作,可在备课中互相沟通,在专业课中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创设专业课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的有价值的课堂情境。如此,可让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知晓在就业工作实践中需要具备哪些职业道德品质以及背后的道理,在就业前就对职业道德的相关规范及原则予以掌握,在使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得以针对性提升的同时,也辅助学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无疑会极大地改进其后续就业的质量。

3.2 在学校常规教育活动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日常教育中涉及了众多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穿插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围绕学校常规教育活动,应打造学生集体参与、重视活动过程、提高活动实效的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保障机制[5]。主要教育活动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 高校学习生活管理

高校学生在四年大学时间内共同生活学习,同处一个校园环境,活动足迹遍及高校教室、高校公寓、高校食堂等活动场所。在这些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中,借助学校各种宣传工具,可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起到树标立典,扬正除歪的作用。从高校日常生活学习管理活动中辅助学生塑造人格,陶冶情操,规范言行,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示范效应,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其中,高校班级教育活动可作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点所在,班级教育中根据学生的专业划分及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共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在班级活动中创设职业岗位情境,增强大学生职业观念,辅导学生开展就业规划,让学生从心理上做好由学生蜕变为职业人才的准备。

3.2.2 高校党团和学生会活动

高校社团活动,尤其是党团活动及学生会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直接熏陶作用。高校党团组织及学生会对入团(会)的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通过开展党团及学生会活动,一方面能够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带头示范作用的德才兼备学生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组织及队伍建设,能够威学生后续就业企业提供岗位骨干力量。

3.3 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社会职业实践

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目标指向主要是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相应地,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社会职业道德培养就要紧密结合社会职业实践,将其作为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从社会职业实践角度看,各种职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息息相关,在社会职业实践中大学生能够在掌握岗位实操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增强自身的敬业守业责任心,根据所属职业道德规范及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职业道德可以实现与职业岗位需求挂钩。

大学生社会职业实践可以通过职业行业调研、职业技能实习体验、暑期岗位职业实践、社区组织职业实践等形式完成。较为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实习体验环节,这一环节具有强烈的就业导向性,可以经由实习岗位,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岗位职业道德重要性及具体规范要求。为此,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在实习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能够经由实习,优化提升岗位责任意识及岗位奉献意识。

4 结语

在大学生数量规模逐渐增长的背景下,大学生要提高就业质量,除了在专业领域刻苦钻研外,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不可或缺。在高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需要高校、社会、学生、家长四方共同努力,明确大学生就业方向,做好就业规划,然后通过社会实践、学校活动、家庭熏陶等多种形式方法,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助力大学生早日成才。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高校学生岗位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8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