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融合路径研究

2019-03-22 22:07:12梁辉良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3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工匠

梁辉良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总理强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所要求的正是“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匠气”作风。“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敬业、钻研的精神。只有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品牌文化的负责态度,只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创新活力,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创新领域推陈出新。“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时代气质,正是新时代所呼唤的。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大力培养精益求精、专注和创新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制造2025”已在路上,从“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跨越,坚持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这个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神圣历史使命。

1 “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植根于我国文化土壤,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粗放程度逐渐增加,使工匠精神失去了培育的现实土壤;其次工匠制度的缺失,使得在职业发展方面,缺乏足够完善的制度支撑;工匠文化的缺失,对从业者劳动的不尊重;技能工人收入水平偏低,这些都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原动力。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德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国家发展的要求,只有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德育课程,才能培养新时代所需要人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还存在对“工匠精神”缺乏认识,内容缺失,教学方法单一,考评体系未建立等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德育从观念到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与时俱进,未能很好地融入工匠精神教育。

职业教育要十分重视并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探寻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途径。

2 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融合路径

2.1 政策制度引导融入

工匠精神近几年虽然成为热词,但教育部门未出台“工匠精神”的考核标准,考核工作无章可循,职业院校的考核体系还没有建立;现阶段缺乏制度和政策的支撑,制定相关制度迫在眉睫。

政府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新,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制度和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加强价值引导,提升工匠社会地位,宣传新型职业观念,转变职业思想;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设立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奖项,鼓励人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2.2 思政课程教学融入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工匠精神培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融入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始终。例如,充分挖掘课程中体现“工匠精神”的理论,探索更为深入的理论视角;组织学生观看 《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辉煌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海工匠》等视频,采用讨论、案例分析、演讲、展示等多种活动和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正确职业价值观;开展“工匠精神”进课堂教育,讲授匠人故事,请优秀匠人现场做报告,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职校生对其进行效仿和学习,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讲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容时,让学生观看《辉煌中国》第二集创新活力视频,组织学生讨论“中国高铁为什么能如此快速地发展?”结合“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明确中国高铁如此快速发展,其中重要的力量之源是高铁人的工匠精神,是无数像李万君这样的高铁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让中国高铁实现了化茧成蝶的三级跳,驶向世界。向大国工匠学习,爱岗敬业,磨砺本领,勇于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工匠精神,组织开展诸如“学习十九大,弘扬工匠精神”演讲、摄影比赛、展览等,鼓励学生阐释心中的“工匠精神”。

2.3 专业课程教学融入

学校充分利用德育的功能,结合专业的课程教学,适当增加实践环节,把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推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进步和发展,促使学生提升职业素质,成长为新型的技能人才。将专业课的教学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点主阵地之一,结合工匠精神和专业课,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除了要具备课程的专业性,更要注重专业实训的细节,精益求精,使学生在实训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技能训练中养成工匠精神。

专业课堂教学培育工匠精神。职业院校依托学校拥有的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专业实训基地等平台,增加学生实验实践活动时间,打造专业特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专业教学上,侧重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课程,竞赛体验,注重对学生的专项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从而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备职业能力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

把工匠精神培育纳入课程体系,融入理论教学、顶岗实习和专业实训等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为职业道德品质。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在一起,可以成为全世界学习借鉴的典范,严格持续的职业能力培训,还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展示良好的职业素养、品德、守时、精益求精以及团队精神等。

2.4 社会实践活动融入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活动,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德育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公益事业,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用知识和技能去服务社会,通过亲身实践奉献社会,真切体验服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育工匠精神。

2.5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

德育教育时,有意识地引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制作简历,掌握面试技巧,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引入工匠精神;就业指导,模拟招聘场景,让学生感受就业市场的氛围,人才市场的形势;模拟应聘程序,学会充分展示自身优势和能力,设计不同的求职问题;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个性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组织学生到一些实际岗位和企业中参观学习,提升学生就业成功率。所有这些设计和过程,既是创业就业指导,也是德育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感受大师魅力,进行“双导师”培育,职业院校要注重工匠精神的与传承与培育,聘请诸如各行各业大师、民间文化杰出传人,建立大师工作室、举办校企合作特色班,使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育人;和政府部门合作,成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组成创业导师团,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校内外的“双导师”指导。

提供多种途径,优化专业+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在因材施教中落实以人为本。可以单独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训练、创业培训或创业实践取得相关创新创业成果均可经过申请认定创新创业学分;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学分除可获得奖励外,还可申请相关专业课程免修,实现创新创业。

3 结语

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目标,新的征程,需要伟大的精神,把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忠诚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工匠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人民交通(2022年2期)2022-02-28 07:12:04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光影视界
当代工人(2018年10期)2018-07-21 08:16:56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