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井红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
军事理论课的设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国推广都是用来增加国民素质的强有力的措施,在军事理论课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完善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也对国防教育和军事教育有促进作用,在现代高校课堂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2019年1月,教育部以及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推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大纲》,指在让学生了解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军事理论课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都,都是立足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1]。指导思想的一致说明两者不具有冲突性,均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
军事理论课的设置,旨在为让高校学生了解有关军事的基础知识,从而了解如今世界格局,弘扬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组织纪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要从自身做起,明白少年强则国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军事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两者在内容的教导上以及思想的提升上都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旨在实现中国梦,培养出有理由、有素质、高质量的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上达到一致的认可。当代学生大多是“90后”,以独生子女为主,独生子女能更好地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会,就要形成一个合理的价值观;要去更好的认识世界,就要有合理的课程开设。开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军事理论课,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
军事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必修之一,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将青春的力量注入中国梦之中,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爱国精神。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国家的长治久安,军事理论课是通过讲解军事思想例如,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等,分析世界格局的变化,了解世界上伟大的军事著作以及军队武器等内容来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国从落后的小国家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世界强国之艰难,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忧患意识,这点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
中国一直是和平的宣传和支持者,但是为了维护和谐,中国要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中国近几年军对实力发展突飞猛进,目前看来已经成了区域性强国。中国军队一个最不容忽视的特征就是防御性军队,一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军队,中国无意于压榨弱小国家,而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这就是军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胡锦涛曾在2005年联合国大会提出“和谐理念”,军事理论老师要充分把这个理念宣扬给学生,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所承担的国际责任,明白只有和平相处才能带来共同繁荣,从而产生对国家强烈的自豪感。中国虽然宣扬和平,但不是一味地忍让,我国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法治社会也不断完善,中国也逐步建立了对军队的监管和约束体系,以习近平的思想为指导思想,使军队的权利行使在阳光下,习主席明确指出,依法治军的关键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除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外,还要使军队的权力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法无授权不可为,军队并不是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完善军队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军事理论课上对法治社会的宣扬,使学生认识到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法治社会,要靠法律解决自身所遇见的问题,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困难,而不是靠暴力。
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社会,多媒体产品如春笋般涌出,如今的教学课堂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丰富多彩的开展教学课堂,利用短片、图片等多样化形式,向学生们展现出历史,可以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其次利用新媒体走进让课堂学生们的生活之中,关注学生课堂之外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带入课堂,也参与学生生活之中[2]。三是新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时效性,增加老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很多课堂上,学生并不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不敢大胆言之所想,而新媒体的存在,可以换一种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网课模式,教育者与施教者处于平等地位,大家可以在同一个聊天室言畅所欲言,可以线上线下交流,这样军事理论课中的思想教育就脱离了空间时间的限制,进而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3]。
校园文化就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大体上而言,校园文化包括了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等因素。军事理论课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单靠课堂的几个小时是不够的,更应该结合校园文化,真正的走入校园之中。例如,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军训、军歌表演、黑板报、广播站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军队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教育,更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军事理论课程中,除了教育学生著名的军事家所提出的学说之外,还要带学生去实施。例如,参观著名的军事基地、军事博物馆,或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只有将其付诸实践才有实际意义。军事理论课程也是如此,只有带学生们深入实践之中,爱国主义精神才能铭记于心。
总的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军事理论课的价值基础,军事理论课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主流价值观带入课堂之中。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上充斥着很多价值观,利于个人主义、金钱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很容易影响到正处于好奇时期的学生,所以必须提出一个主流的价值观来引导青少年的成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高校开展课程的立足点,按照主流价值观进行教育,使军事理论课发挥最大的教化作用。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与20世纪80年代左右,但是现阶段仍然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以及教师资源,学科起步很困难,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个国家所必需的。并且中国人口众多,有接近3 000多所高校,需要一个主流思想来引导如此众多的人口。然而有一部门学生价值观不正确,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军事理论课作为大部分学生入学的第一门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给大学生,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输入,为新入学的学生以后的发展就成功的奠定了一个平稳的基调。
军事理论课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大国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军事理论课程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产生的矛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军事理论课程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奉献精神,承担中国梦的伟大责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4]。
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对象就是刚入学的学生,不仅是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更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手段,当前大学生接触的新事物较多,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在一入学就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因此在军事理论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进一个台阶,也为新时代大学生奠定了一个优秀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指导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如今高校需要做到的目标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军事理论课程的始终,以此来实现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