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贵家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篮球是“中国三大球”项目之一,但我国篮球比赛成绩始终未能进入世界强队之列。在人口老龄化社会环境下,竞技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更显无助。本文探讨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发展的困境以及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发展战略如何转型。
老龄化是指某一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老年人口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人口结构比例方面,20世纪50年代,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4.5%;进入70年代,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逐渐攀升,预计到2050年老龄化比率将达到27.33%[1]。因此,无论是从我国人口结构转变的历程看,还是从人口结构的比例看,我国目前不仅是一个老年型国家,还是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国家。中国人口老龄化背后隐藏着我国青少年比例严重下降的问题,即少子化的问题[2-3]。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出生率受到很大的影响。自2010年起,15~24岁年龄段人群总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据联合国权威数据显示,在2010—2050年间,15~24岁年龄段人群总数会下降至2010年以前人群总数的9.3%[4]。青少年人口基数的下降势必会造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数量的降低。篮球运动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口结构的失衡将成为竞技篮球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90—1995年间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数量约为40万,2000—2005年间后备人才数量下降到15万左右。截至2014年11月,我国建立了37个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青少年篮球人才数量仅9.7万人。可见,受青少年人口总数下将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竞技篮球人才的储备量呈现下降的趋势[5]。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举国体制很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诸如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后的就业安置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逐渐显露出来。竞技篮球的职业化、市场化程度好于其他运动项目,但是凸显出的诸多问题也是最严重的,这是由运动员缺少系统文化教育所致。运动文化教育问题在30多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尤其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设立能够有效缓解运动员退役就业的难度[6]。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能够解决绝大部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但在老龄化逐渐严重的当下更多家长在为子女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时候逐渐淡化了对竞技体育的期望,高中教育的普及、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扩大等利好政策增强了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决心。调查数据显示,只有近39%的青少年希望未来能够进入职业队,而61%的青少年还是想通过专业训练和加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途径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调查中还发现较多的篮球后备人才具备高水平的篮球运动技能,同时文化课成绩较好,他们表示只是将篮球训练作为课余训练的一部分,如果在文化课学习与篮球训练中选择其一,会毫不犹豫选择文化课学习而非篮球训练,同时还表示如果将来文化课学习负担过重的话,可能会放弃竞技篮球的训练[7]。
以吉林省为例,篮球运动员通过篮球特长进入初中、高中篮球队的比例约为50%,而高中篮球运动员顺利升入大学的比例则不超过30%,从大学篮球队入选CBA的比例不超过5%。对各地区的业余体校、青少年职业俱乐部的调查发现,仅有16.67%的青少年篮球人才能垂直流动到我国CBA职业篮球联赛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青少年人口红利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再以高淘汰率为培养代价的话,青少年成才的比例将会更低。如此高的培养成本会成为影响青少年从事竞技篮球的主要阻力,同时也是今后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人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8]。可见,由于青少年人口比例的下降,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选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竞技篮球的发展。在青少年人口总量和青少年篮球运动人才总量同时下降的情况下,亟须通过转变竞技青少年篮球运动人才的选材方式和方法,以应对少子化带来的挑战。
竞技体育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更加严格。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抗高强度训练和比赛能力等,所以在进行后备人才选拔时应注意这些能力的考核,逐渐提高选材的科学化水平[9]。具体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第一,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专项体能、心理能力五个方面构建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选材指标体系,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指标进行量化与评定,提高选材的科学性;第二,运用工程学、计算机仿真、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评价青少年在篮球方面的生理、心理机能,预测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成才率。
过多地将自己对竞技篮球的认知局限在“金牌换金钱”的思想中,强化了金钱至上的理念和享乐的思维,导致青少年在体育训练中功利化特征明显,不利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10]。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重塑青少年对竞技篮球的期望,使期望程度更加合理、公平、有序。一是通过竞技运动的教育功能,从思想上改变“唯金牌论”,提升青少年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青少年各项能力,同时培养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通过篮球赛事的社会功能,加强参与篮球运动的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培养青少年团队协作能力。
为加强对篮球竞技运动人才的文化教育,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实现:首先,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文化水平,保证文化课程开足、上足。可以采取分散授课和集中上课相结合的形式,在训练任务紧张的情况下,可分散上课次数,同时减少每次课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加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教学师资的专业素
质。最后,加强对学校培养篮球竞技运动人才的监管,监督篮球竞技运动人才的文化教育,将文化课学习成绩列为运动员取得毕业资格的凭证,未按照规定学习的运动员和未达到规定的文化课成绩的运动员不得进入大学或职业篮球运动队。
中国过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反映出中国人口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衡,也显示了低出生率和低自然人口增长率并存的现象。基于这样的环境,依靠人口红利得到快速发展的竞技篮球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粗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严峻的形势。退役就业难、文化水平低等现实问题成为退役运动员步入社会的主要障碍。所以,要通过科学选材、重塑青少年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促进后备人才发展战略的转型,有效保证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