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兵,金小燕
(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 226300)
认同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学业认同是认同理论在学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自我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学业认同属于自我认同范畴,是学生对自我学业的确认与认知, 并在自我或他人肯定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学习情感持续地为学习付出努力。 农村中职学生较城镇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一点, 思维的灵活性差一点点,自信心也较弱。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教育目标的差异、 教学资源的差异及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的差异, 以及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认识不足等都影响着学业认同感的培养。 农村中职学生学业认同感培养以关注人的生命活力与价值为出发点, 依托学生这一主体,以认知、情感和持续行动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成为目标的一种培养形式。
卢梭说过人是自己生活的设计者。吉登斯的“自我认同”思想标志自我认同理论的时空转向个体性、个体本位。 他竭力探索从个体性走向关系性的自我认同之路,超越了那种基于孤立静止的“个体”自身去寻求自我认同的途径。侧重于自我在社会、群体中的“名分”和自我存在在“心性”世界中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关注自我存在之间的关联性与彼此认同,以“无我”之我为自我存在。在认同教程中,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 当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 认同是人内在自我对外在自我的评价是,认同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
认同的核心是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农村中职学生学业认同来自对自己的学业能力水平的自信和认可,来自对学习活动的情感投入及其为之付出行动,能够自愿接受学习和学习各种规范,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满足和体验个人生命的意义,他们才能身心愉悦、轻舞飞扬。 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追求,学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学生的价值在于自我认同, 将自己的人生和学习融为一体,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是不断地学习。 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注重学业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习者的内心感受,对自己产生积极的看法,也形成对他人的积极看法,这才是心理健康发展之根,才能形成健康的、较高的自我认同感。
现代职业教育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业认同的主体,只有发挥这一主体的核心作用, 学业认同感的培养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职学习阶段是学生即将面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个体必将要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主旋律,唤醒学生学习意识,激励学生学习行为,战胜内心学习恐惧,让学生寻找学习自信,重新理解学习的意义,认识到自己也有着那份生命的喜悦、发展的潜能。对中职学生而言,重拾学业信心,获得学业认同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淘汰。
中职学生若能正确正视自己的学业, 认识自身的学业水平、 肯定自我的学习付出, 站在较高的领地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联系起来,为了“将来的我”愿意在学业上持续的付出,必将获得使自身更好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循环动力。
学业认同既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也是价值和情感的内化过程。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会影响个体对事物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的不同会影响情感的变化, 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必会导致个体行为的变化, 个体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将导致持续的积极行为并产生积极的行为效果。 要培养农村中职学生学业认同感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自己现有什么水平、如何去学等, 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来改善个体对自身学业学习的价值取向,形成认知情感。认知与情感又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必然会使得作为特殊情感的意志得到增强,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将转化为一种比较持续的学习行为。 认知、情感与持续行为都应是良性的、有益的,这样才能让学习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让中职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归属感、 自我的精神认同和价值体现,因此要从知入手,以知促情;从情出发,以情促知,以情促行;从行出发,以行促知,最终趋于认同。
人们通过活动认识世界, 也通过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活动对人具有影响力, 活动本身又受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 活动离不开对象,活动总是由需要来推动的。 以孩子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信任儿童,让儿童自由活动,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规避学生个人主体性丧失的风险。 农村中职学生学业认同感培养中的活动对象主体是学生, 个体的活动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完成的, 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借助于活动完成学生的社会化,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满足自己需要的某些活动、任务、态度和价值观,抛弃不适合的东西,改变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一致;或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知道理想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过大,修正、改变自我,使之符合现实的自我,从而形成自我同一性。
吉登斯试图从静态的、 决定论转向动态性的情境场域中对“自我认同”的刻画。场域理论告诉我们,场域是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 是个体参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场域内充满竞争和力量。情境、学生和教师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三大要素,不同的课堂构成了不同的场域。活动是维系课堂场域内生生、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活动也是学生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必要手段;更是了解自我,激励自我的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渗透相关活动,培养农村中职学生学业认同感。
中职学生学业认同感培养的活动载体有动手操作、模拟体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学习反思等。职业教育是以“教育职业”的形式进行的,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建设和发展生产者和劳动者。 对学生来说,是通过体验“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片段而获得成长;对教师来说,是在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求性、 资格标准的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典型性都服务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职业教育目标的定向性、应用性与整体性表明,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体验。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能力。
从能力的三要素来看, 专业能力是中职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的建设必须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关注教学实践活动, 就是对中职学生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也是对学生学业认同的关注。无论是基于学生的能力建设、个性发展,还是基于工作过程、基于专业及职业属性或技术的应用。 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操作实训基地或通过引企入校、教学工厂开展生产性实习;通过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 一方面学生不断地强化某些专项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文化, 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一条从寻找差距—修正差距到自我认识—寻找正确结果归因—展开行动、提高自我的方便之路。
中职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对较优差, 他们以“落榜者”的身份带着新的愿望进入新的学校后,他们面临着新的课程学习。现实是残酷的,新的学习生涯可能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迷茫,通过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引发新的认知,引发甚至加深他们对自己的怀疑,生成劣等感,阻碍认同感的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的学业认同感培养也是一动态过程,有时可以预见,有时无法预见。
舒志定教授指出在认同的过程中会使得学生成为群体价值观的从属者。 如果为了接受而接受必定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处于被支配者地位,显而易见这种认同不是在自我的批判中的自我主动式的转化, 是一种机械式的、半消极、又不相对独立的转化,这种生成相对落后。学业认同是每个学生都面临的课题,培养学生个体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评价自己,并主动采取行动,使自己成为认同的主体,生成的主体。
学业认同感培养以学生的生成为目标, 如何让学生认同自己的学业,要了解自己及同龄人的学业状况、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学校与社会的期望,自己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等。在获得尊重与满足前提,学生认识到现实的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生成的主体, 我们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作出决定,唤醒自己,坚持自己的学习行为,消除学习被动,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达到自我反思、自我解放的目的。
学业认同的最终目标是解放自我。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基于竞争的卓越性寻求, 带来的是优越感与劣等感。绝大部分人的主体性有丧失的风险,个体总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先天不足,对自己不够自信,出现信任危机。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学业自我认同感,他们也就从过去的桎梏的笼子走了出来,在群体中获得名分,在社会中也能寻找自己的自信,展示自己的力量。
学业认同感培养是一种内发创生式的培养方式,它兼顾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与生命成长, 高度关照知识与教学意义,每一环节都充盈着学生生成的需求,强调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感受,在认同中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
对农村中职学生学业认同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重新正确审视自我,形成正确的结果归因,重拾自信、重树信心,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由消极向积极、由接受向主动、由挫折向成功转化促进自我学习的发展与协调,自我学习的肯定与认同,自我的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合,进而增强自我学习的满意度,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建设与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