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产一线的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2019-03-22 17:13:30孟江杨浩珑赵学芬田园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7期

孟江,杨浩珑,赵学芬,田园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应用型人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载体,是产业优化升级与发展的主要力量。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 急需大量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人才。 但应用型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2]。

1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用人单位调研,单位反馈意见认为,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但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主要体现在:(1)立足现场意识差,不愿在现场一线呆,3~5年能够成为技术骨干的比例不大;(2)创新思维差,开展小发明、小创造能力不足;(3)文字表达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不足, 不能较好地对技术问题进行描述和总结;(4)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差,在岗位和现场学习能力差。 从用人单位来看,目前培养的学生在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与现场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人才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

2 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现场的能力需求不够吻合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教育理念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教师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教学过程只是强调教了什么,常常忽视学生学到了什么,一考定成绩,缺乏过程监督,学生与专业老师缺乏充分交流与沟通,学生学习失去激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2 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了宽厚的工学基础知识、宽广的就业口径, 这就造成了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未能未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 未实现与现代企业的有效对接[3],人才培养与实际工程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2.3 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新过于缓慢,未能与现场技术应用有效衔接

部分专业课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新的元素,远远落后于现场应用技术,眼界和思维落后于现场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不能致用,生学习失去兴趣,专业能力和素质下降。

2.4 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缺乏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 对自己的人生目标缺乏长远规划,不能从自身发展来考虑问题,在学习上丧失动力,不能积极主动地从自身出发来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学校推行了导师制,要求导师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创新创业活动,但是缺乏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未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差。

2.5 企业作用缺失

新的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学校、研究机构、生产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由于人才培养的长周期和企业对短中期利润的期待发生错位[4],企业弱化了自身参与学生培养的作用, 真正培养人才的意愿不够强烈,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下降。在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支持时,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回应,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较大影响。

3 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目前出现的人才培养与现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要抓住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节点进行改革与创新[5]。

3.1 做好顶层设计

随着技术的发展,油田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自动化、智能化已在油气地面工程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对储运专业的人才在知识、素质、能力上的要求越来越高。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产出导向,要系统研究应用型油气储运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与生产实际衔接的问题。深入研究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在人才能力的迫切需求, 将油气储运专业涉及的不同岗位共同要求的核心能力总结归纳,以满足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资源,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并形成人才的核心竞争优势。 从2019 级起,开设大数据智能化类通识课程,学生须选修1~2 门。 同时增设《油气管道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选修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大纲中要求TGNET、HYSYS 等专业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大大数据、智能化等知识的融入。

3.2 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动态化更新课程内容

博顿.克拉克有一句名言,“一个杰出的典型案例,抵得上一千种遥远的理论”。 依托油气田的设计案例、生产技术案例、开发相应章节的案例资源、学生课后作业,开展案例式教学,分析案例要求解决的问题、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和解决方法,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将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潜移默化的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目前《油气管道输送》《油气储存技术与管理》《城市配气》 等油气储运核心课程基本实现了案例教学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主动与行业、 企业开展交流, 尽可能地将现场在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折射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增加与产业生产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 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页岩气的集输、处理和长输等现场技术知识,让学生了解目前页岩气地面工程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引导学习现场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并引导学生开展创新训练;根据大数据、物联网发展趋势,对石油仪表及检测技术、 物联网新技术等课程进行了改造, 强化了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知识与专业结合。

3.3 设立创新基金,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讲座、 科技创新活动向学生介绍学科最新进展、技术应用的新经验。 学院建立相关的创新基金,通过科研项目征集,学生申报,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课题开展初步研究,并给予一定的支持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并配套相应的奖励措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锻炼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

利用油气储运虚拟仿真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通过发现实验中某些现象,追根溯源,重新设计实验,进行探索性研究,并依托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完成系统的研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

3.4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企业最关心的是学校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撑。通过制定校企合作育人的机制,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及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企业兼职教师酬劳支付办法,设立校院两级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等保障制度,保障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深度合作高效运转。

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不仅要加强人才的能力培养,还要从企业智力支撑方面加以提升[7]。因此,以满足解决行业企业关键技术问题组建科研团队, 开展技术攻关,提高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 同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不断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吻合。

4 结语

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 需要深入分析企业人才供给、岗位能力等的需求。根据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知识、 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人员和智力相互支持,形成长效机制,加强企业深入参与人参培养的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人才培养与企业能需求够更好地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