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以A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9-03-22 17:13:30向剑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7期

向剑

(深圳技师学院,广东深圳 518000)

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国家给出了相关政策。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成本上的不足, 以及在人力资源上的短缺问题,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而来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促进, 提高中小企业的投资和创新能力。

1 高职人力资源在管理课程上的近况

1.1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需求有差距

每年在高校毕业生毕业的时候, 都会有好多的企业来进行企业上的人才选拔, 但是在现场签约的确少之又少,每一年的就业签约率都会低于百分之十,在一定的程度上剔除毕业生本人的因素以外, 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很多的毕业生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 企业当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毕业生在沟通能力、 团队意识以及职业道德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就是这种最为常见和看似普通的要求, 在面试的环节上也无法通过面试官的考核,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毕业生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本就没有得到系统的、专业性质的培训和训练,在沟通和动手能力上都相对于比较欠缺, 在职业道德意识上更是模糊。就算是通过了面试的环节,在日后的工作当中,也会发现有很多不会处理的工作,很明显地就能看出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上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差距。

1.2 教师对综合职业能力与高职专业教学之间的定位理解不同

教育的开始主要在于教师, 教育上的动力在于对定位的理解。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情况,不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而是教师在定位上不能跟社会的发展进度相匹配。 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从事某种职业之前就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是在职业当中就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情感态度和方法等诸多要素都要运用到平时的工作当中去。 教师们要明确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同时,更应该清楚高等职业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清楚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 从而使人才在结构上的培养更加趋于合理性, 拥有较强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上应该能够满足市场所需求, 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其不仅具备先进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还能掌握其中的技能和方法,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 然而,在现实中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只注重理论上的解析和技能上的培养, 而忽略了综合能力上的整体提高。

2 没有形成有效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体系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职业学习动力欠缺

由于教师对理解综合职业能力的含义与教育目标之间所存在的本质上的联系定位不明, 在教学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学生们的职业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清晰的定位,学生职业学习动力欠缺。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上为了兼顾就业,在课程的安排上广而不精,综合职业能力没有明确的指向, 学生们都不清楚将来自己毕业后要从事的岗位有什么样的内容和要求,严重缺乏学习的动力。有一部分教师会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通过在企业当中的实习来进一步更多地知道对工作的具体要求,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只是流于形式上的, 根本就没有真正按照工作流程和要求去进行。

2.2 单一的授课形式,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在平时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上, 仍然采用传统教育模式的课堂讲授。 教师们根本就不具备企业当中的实践经验,无法真正地与岗位实际去进行对接,大部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也只有简单的实训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 没有办法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 更不能在实际的企业当中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就眼下教学发展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在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依然是流于形式。

2.3 授课教师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上,高质量教材的短缺,使得一些企业在经营环境以及在企业管理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仍然存在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没有更新,造成了实践发展情况严重不符。很多授课教师没有根据最新的变化来对课件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在实际的生活工作当中, 不能很好地将在学校里的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去。 最终造成了课堂教学和企业工作两者严重脱节的情况。

2.4 缺乏规范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评价模式

因为学校和企业都没有很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目标的定位,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评价形式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偏重于对注重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原理上的检测, 满足不了学生们对职业活动上技能和方法。 这种考核不但无法考核出学生真正对知识结构的了解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对工作上的积极性,即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效果,又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更不利于在人才上的培养。

3 综合职业能力下,人力资源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3.1 明确人才目标定位

为了完成对目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上的统一,教师应该有明确的人才目标定位, 在教学内容的选材和设计上都应该以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定位, 要清楚综合职业能力以及高职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可以掌握一部分职业技能。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对课程设计、教育目标的培养还有教学上的手段都和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想从根本上进行改变,除了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之外,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建立起以高职教学目标为导向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和价值观等诸多要素进行运用,以此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重新对人才进行目标上的定位, 更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3.2 开发适用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教材

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和整理, 然后编写出适用于该门课程教材, 将枯燥的理论学习转换成生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在优化和整理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培养的角度出发,融合企业的要求,将工作当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进行运用,从而为自身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

3.3 建立适合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模式

以往都是凭借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过程和方法。高职院校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的评价中, 应该采用模式多样化形式的来进行评价, 依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本着科学和公平的前提下,搭建起综合能力的评价模式,综合的将考试成绩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的表现,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评价学生。 教师不要把课程评价单一的集中在期末的时候, 而应该分散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不同的训练中,然后评价每一次训练中学生理论、实践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真正地从全方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4 结语

综上所述,最近几年当中,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而科学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也会让应届生的就业压力放大。就业是推动我国发展的动力。但是,在现阶段,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上依然存在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上的需求之间不完全匹配的情况, 教师们对高职教学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定位不明晰。 所以在今后应该坚持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作为出发点, 不但要明确综合职业能力和高职教育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标准。另外,我们还要帮助将要毕业的学生们树立起创业、创新的意识,让他们不断地拓展自身所具备的创新、创业的能力,搭上创新驱动就业途径的这班车, 从而为学生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输送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