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

2019-03-22 17:13:30章福成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7期

章福成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福建三明 366100)

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道德与法律都需要学生了解和遵守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用心去感受并理解其中的含义,用行动去体验增长经验。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多种方面着手制订生活化教学计划,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受场地的限制, 让学生在不同空间中,提升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拓宽眼界,启发创造力等。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与过去的《品德与生活》同年级教材相比较,新版的《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更加倾向于以拉近学生同生活之间的距离为主,而且,《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课程实践活动安排也增加了许多。所以,从课本教学内容上,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累积, 这也为该学科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可行性。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2.1 精选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精选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对教材知识及教学内容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较为深刻的体会, 这对学生理解教学知识,并运用教学知识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下可选择的生活素材越来越丰富,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不仅可以借鉴网络生活化教学素材的例子,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自行选定教学素材。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上学路上》,在该课的学习中教师将课文内容分为两个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了解学生上学时路过的道路是否安全。第二课时,对于马路上的交通信号,学生需要了解其中的含义。 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可以采访独自上学的学生过马路时需要注意什么,每一次是如何独自过马路的等问题。然后,向学生们播放过马路的正确示范真人视频, 以及错误示范导致的严重后果的动画视频。 (由于学生年龄关系,有关交通事故等残忍画面的视频最好选用动画版本, 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播放完视频后教师邀请学生回答两个视频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正确过马路需要观看马路上的信号灯。在第二课时中,教师结合上一节课中提到的信号灯,调查有多少位学生会观看信号灯。通过了解, 邀请其中一位同学向大家简单讲述信号灯在不同颜色时的含义,教师加以归纳总结,最后教师通过第一课时的调查,整理出一个可以同路结伴而行的线路,并在同行的学生中选出一个熟练掌握信号灯含义的小队长,负责过马路的时候带领大家一起安全通过,以保证同学们的安全。教师利用生活化的素材开展教学,将知识回归到生活的应用中,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性。

2.2 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主要是利用实际生活教育同课本教材相融合, 通过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站在生活的角度出发,以营造一个真实学习环境为目的的课堂, 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内容,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课堂创设生活化情景来完成,通过模拟演示或者扮演角色,职位互换等方式,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体验感。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课《周末巧安排》的课程学习中,该课的主要教学目的需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一周中周末的时间安排,需要我们认真规划;由于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应当懂得时间观念;在合理分配时间时,我们应当懂得做事情的顺序。关于该堂课的学习重点,就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同时,学会如何合理的规划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教师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法,利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的方式, 帮助学生提升对在周末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内容及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创设情景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们提问,平日里学生们的周末都是如何安排的, 有没有过计划好的周末活动却被取消,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等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 随后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教师通过教学PPT 课件的形式,展示虚拟化的人物花花,随着幻灯片的播放,教师讲述花花的周末是如何度过的:花花是一个特别爱美的小姑娘,每次出门都要让妈妈为她梳漂亮的头发, 选漂亮的衣服和自己最喜欢的发卡。自从花花上学后,花花便很少同父母出去玩, 上个星期五花花的爸爸告诉花花周末上午带花花去她最喜欢的淘气堡, 但是下午两点之前一定要回来,因为花花的奶奶要从外地来看花花。花花一听可以去淘气堡,高兴极了,到了周末太阳都晒屁股了花花才起床,妈妈催促她快点洗漱穿衣,我们要出门了,花花不紧不慢的样子让妈妈十分着急, 过了好一会花花才洗漱完毕,接着妈妈给花花梳头发,可怎么梳花花都不满意,没办法妈妈叫花花先赶紧选好衣服出门,路上再给花花梳头发, 可花花却慢悠悠地一件一件地翻找着,就这样花花一家到了中午还没出门,花花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还在找衣服。下午奶奶就要来了,爸爸妈妈没办法只能取消了这次周末带花花去淘气堡的计划。 花花为此伤心不已,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故事讲完教师向学生提问花花究竟错在哪里, 由于故事情节贴近现实生活,很多学生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所以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改变故事情节,向学生们提问倘若花花是个守时的孩子那么故事的发展又会是怎样呢? 学生通过结合实际,完成教师的问题,通过此故事我们可知时间观念的重要性。

2.3 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在生活化的教学中, 学生较为感兴趣且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的便是组织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实践产生真实感受,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真实情感在其中。在课外的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内容得以检验, 使课本上的理论概念变成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这种体验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会使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因此,适当的组织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重要帮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也有显著的变化。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成长的过程,在该课中,成长不仅仅代表着年龄生理上的变化, 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吸收经验或知识而带来的心理上的成长。 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看报纸、阅读课外读物、在室外进行集体活动等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成长带来的喜悦。 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恐龙时期各恐龙的名称及捕食特点。 看报纸,阅读课外读物增加阅历,丰富自己的见地。 集体活动使学生明白在团队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让自己成长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愿意去学习敢于挑战自己,生活中处处是学问。

3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法律意识的普及, 另一个则是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懂得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 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对于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