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交互融通探析

2019-03-22 17:13:30冀巧英曹博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7期

冀巧英,曹博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50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习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将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根本依据。在高职院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和以专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素养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如何立足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特点,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既定位准确、又同向同行、相互融通、相互促进, 是当前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交互融通中的问题

1.1 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统筹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和职业素质相关课程教师通过专业课、 实习实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课程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他们根据各自的课程标准、课时授课,对对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缺乏了解,很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1.2 思政课角色定位不清晰,职业素养融入政治教育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思政课对职业素养教育的积极作用,提出通过思政课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观点。 就思政课本身而言, 为避免理论枯燥, 提升学生关注度和获得感,也需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有些院校,通过思政课中职业道德等章节不仅灌输了职业素质的内容,对就业政策、求职面试等内容也有囊括。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交互作用过程中定位不明确,导致教学内容异位。

当前职业素养教育多重视知识技能传授, 对品德素质教育多停留在就业领域及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 很少有人能将职业素养教育放在政治思想引领下进行灌输。

1.3 两类教师知识结构缺乏整合

政治教师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但与企业接触少,对专业不了解,对职业素养的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深刻。 专业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和职业素养知识基础,但对政治理论内容缺乏深入学习,很难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职业素养教育、 使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各个环节。

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交互融通的顶层设计

整合思政课和职业素养教育资源, 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共同协调推进“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思政教师高职教育理论、教育规律、职业素质基本知识培养。为思政教师创造企业实践机会,了解专业建设情况,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弥补职业素养知识缺失的短板。 加强专业教师、 辅导员、招办、学生处、职业素养教师政治理论教育,开展针对性培训, 让教师扎实掌握基本政治理论及思政教学基本理念和方法,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扎实基础。思政课有鲜明的政治性。 明确政治导向, 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政课的主旋律。 在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交互作用过程中,牢牢把握这一角色定位。重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重视运用职业品质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同时, 也成为从更高层次理解职业素养的有益平台。

职业素养教育突出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在向学生灌输专业技能、专业品质、职业意识和创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引领功能,重视德育的培养,人文素养为熏陶,做到“德智”并重。

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交互融通路径

3.1 要整合思政理论与职业精神的契合点, 形成宏观、微观相互支撑的协同效应

高职院校思政课由两门主干课程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着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素养和革命传统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的总称。可见职业素养教育中,除职业技能外,其余三项内容都被思政课涵盖。二者教育性质有所差异,思政课有鲜明的政治性,重视政治思想的灌输,要求将思想转化为信仰再落实到行动。而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知识技能传授,更为具体。这种差异体现了宏观思想与微观知识的差异, 也为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的协同效应找到契合点。 职业素养中诸多职业品质本身就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规范、革命传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如,用知名劳动模范事迹为案例,通过讲述他们的突出贡献、不平凡的经历,分析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品质, 最后让学生总结这些职业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 用微观层面的职业品质案例作为理解政治思想支撑,分析总结,在提升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结合对职业的认识,增强对职业素养的感悟。

整合思政理论与职业精神的契合点, 为教学提供针对性强、关注度高的案例,破除学生单纯认为思政课只是国家大政方针传达与解释, 不认真学习也不影响自身发展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同时,思政课将职业素养知识放在政治思想中阐述,也对学生职业道德品质提升、职业意识增强、职业习惯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效果,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3.2 用政治思想引领职业素养教育,形成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传统的职业素养教育更多重视技能和知识培养,忽视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 其弊端随着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职业发展会逐渐突显。 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应起到方向定位、思想引领和德育示范作用。 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机制引领作用,就要求高职院校打破狭隘的教育观,要求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等都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 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例如,用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紧跟时代、砥砺前行,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是职业教育人生第一课,也是最关键的一课,为职业素养教育把握正确的方向。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当学生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产生矛盾时,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引领功能, 要以文化为纽带,将政治思想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的育人作用,再在文化背景下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让职业素养教育充满人文气息和德育氛围。立足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让政治思想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效果,是一种隐形教育。

用政治思想引领职业素养教育, 让职业素养教育有了背景和灵魂,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大大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育人效果。多方教育者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宽了思政课程的影响力,改变了传统思政教师孤军作战的局面,确实起到了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3.3 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相融合的 “双基地”,实现两种教育在实践层面的协同推进

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独立的体系, 大多建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典型行政村等地,也有的高职院校建有自己的思政教学专用实践基地, 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调查、义务帮扶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思政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为了让思政课和职业素养教育产生更好的交互作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职业道德内容,思政课可在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增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双基地”实践教学, 在开展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由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将价值观念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技能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施教、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步同行、共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