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婷,李苏明,张传钰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 222000)
人体词,作为人类最为熟悉的基本范畴词之一,很早便被纳入人类语言系统。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当人体词从本义出发而被用来表示其他概念时,它便拥有了隐喻意义。 Lakoff (1993)认为,要表达抽象概念和复杂事物, 人们通常使用表达具体经验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概念。一旦离开具体经验的话题,开始谈论抽象概念和情感时,我们总是采用隐喻理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但当人体词的本义无法满足人类的表意需求时, 人类便将其进行语义的延伸和转移, 如此人体词的喻义便产生了。然而,人类在实际交流时也往往会构建人体词的不常用的动态喻义,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话语情境去理解。
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是两大重要的认知理论,是词汇语义构建的基础和依据。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1980年,Lakoff &Johnson 发表了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了隐喻的概念。 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通过隐喻表达(词、短语或句子)体现的,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意象图式使得映射成为可能。始源域内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而目标域内是我们感到陌生的概念,两域的概念之间存在相似性。 人体词也是我们极为熟悉的词类,我们认识、经历和了解世界,常常是从自己的身体经验开始的。 所以,人体是概念隐喻的始源域,我们从人体词出发, 将人体词的诸多特征投射到我们不熟悉的物体之上,从而产生人体词的喻义。比如,汉语的“隧道口”或“河口”,便是将人体的口部特征投射到隧道和河流之上,使它们具有了“圆形”“空洞”“吞吐”等特征。同样地,英语中也有对应的the mouth of the tunnel,the mouth of the river 等。
Oakley & Coulson (2000)认为,概念隐喻所关注的主要是常规隐喻的意义。 有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理论虽揭示了人类认知的规律, 但也忽视了人类认知理解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于是,概念整合理论出现并补充了隐喻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Fauconnier & Turner 等美国学者, 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在西方国家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1985年,Fauconnier 在其专著《心理空间》中提出“心理空间理论”。 1997年,Fauconnier 发表了《思维与语言的映射》,较系统地提出概念整合理论,并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2002年,Fauconnier&Turner 合著了《我们思维的方式》一书,将过去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 概念整合理论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 阐释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制, 合理地解决了某些新奇隐喻喻义构建过程中的某些认知问题。 概念整合理论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和扩展, 为我们正确解读意义的在线构建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以一个英语句子You can't continue to bury your head in the sand——you must learn to face facts 为例,如果只看bury your head in the sand 的字面意义“把头埋进沙子里”,倘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我们很难弄懂其含义。 但是如果我们将“人不敢面对现实”和“将头埋入沙子的生物”输入两个空间中,经过概念的整合,可以得出“人不敢面对现实,如同鸵鸟遇到危险时把头埋入沙子来逃避”, 从而bury your head in the sand 的喻义就产生了,表示“逃避现实”。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关键所在。 汪榕培(1997)曾经指出,“学会英语常用的1 000 个词,就能理解一篇规范文字的80.5%的内容,学会常用的2 000 词,就能理解89%的内容,学会常用的3 000 个词,就能理解93%的内容,学会常用的5 000 个词,就能掌握97%的内容”。 这足见英语学习中词汇的重要性。
但是在现实的英语学习中, 很多学生觉得单词数量众多,意义烦琐,死记硬背效果亦不佳。对他们来说,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词汇更是“难于上青天”。 传统教学方法禁锢下的很多教师也仍然认为词汇学习无捷径,只能不断地、重复地、机械地进行词汇输入,才能扩大词汇量。 所以,一直以来,词汇教学和学习都是师生面临的难题之一。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通过各项英语笔试和口试的必要前提;没有词汇基础,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便无法展开。
我们认为,词汇教学和学习,除了关注词汇最基本的含义外,还应了解词汇的其他义项。 很多时候,各义项并未独立存在,相反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和学习时,应培养隐喻思维,从认知的角度去思考单词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记忆。
我们在现实的英语词汇教学中, 以认知理论为指导, 带领学生初步学习探索了英汉人体词的喻义构建过程,以期培养学生的隐喻和整合思维,并探讨认知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在恰当的课堂上(比如,在某节精读课上我们讲到了某几个英文人体词),我们可向学生讲解隐喻和整合理论的工作机制, 将最新的前沿思想介绍给学生,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
其次,将文中的人体词作为研究对象,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以供讨论,以“head”为例。
What i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word “head”?What features and functions does “head” have?
Why can “head” be used to indicate part of a mountain?
Why can “head”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front or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What other things can “head” be used to refer to?
What are the meanings of “hea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之后,让学生进行英汉人体词相关短语的互译,像:
average incomes per head—人均收入;the head of the line—队伍的最前端;heads of government—政府首脑;a head of lettuce—一棵生菜;
heads the department's office—掌管部门的办公室;head north—朝北行进;
然后,让学生根据理论和实践来总结“head”的几大基本义项:可作名词——头部;顶部;前端;负责人,头脑等;可作动词——居于……之首;掌管;朝……前进等。
最后,让学生试着去运用各义项,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我们在词汇教学课堂设计时, 教师往往是悄无声息地引入理论,将其与教学实践结合,争取做到“润物细无声”。
除了进行英语人体词及词组的喻义教学, 我们在课堂上遇到的汉语成语或复合词, 教师也会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思维。比如,在谈到某位人物“忠肝义胆”时,教师便会引导学生运用概念的整合。“肝胆”为人体常见的器官,中医认为肝与胆互为表里,称胆为肝府,故二者常并提。 汉语文化认为“肝胆”主管人的勇气和胆识;“忠义”为忠心和义气,是忠贞义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将这两个空间的概念进行整合,加上文化因素,“忠肝义胆”的意义便跃然纸上。
通过认知理论的指导, 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对人体词相关的多义词、 复合词以及新词进行意义的构建和理解。
虽然培养学生的隐喻和整合等认知思维能力,对其词汇学习有积极作用,但是学习要双管齐下,既要有输入,又要有输出。倘若学生不了解词汇或短语的句法特点,也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或使用的语境,那么最终只能对词汇学习一知半解,甚至使用失误,贻笑大方。 所以我们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吃透认知理论,充分理解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第二、学生要掌握基本范畴词的语义,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类比能力;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第四、要有跨文化的视角,学会对比和比较,尊重文化和社会差异。
人体词广泛存在于英语和汉语这两大语言系统之中,人体词不仅具有指代人体器官和构造的作用,其语义随着语言的发展也会发生转移,通过转喻、隐喻或概念的整合,形成喻义。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认知理论应用到词汇教学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在研究时也发现, 认知思维不仅对词汇教学有着指导作用, 对于短语、 句子甚至是语篇教学都有积极的影响,我们应继续加强教学实践和研究,使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