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杨武成
(西安航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创新创业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创业又是创新成果的载体和呈现[1]。人才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对双创人才的培养是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的关键,以培养人才为重中之重的高校担负着推进创新创业战略的重任[3]。 但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依然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难题。 尤其是对机械类学科而言[4],由于学科涉及领域广泛、开设时间较早,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5]。这种培养方式和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优势明显, 但是面对创新创业的时代新要求,需要探索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该文从当前机械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现有培养方式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暴露的缺陷,提出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对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学科竞赛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转化为创业实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速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效率, 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除此之外,通过对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将学科竞赛驱动双创人才培养的方法渗透到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全面实施各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6], 该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双创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也会暴露出一些的问题。在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机械类学生中,以下问题尤为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校企合作[7]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手段之一。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合作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学校的培养模式无法对这种要求给予迅速回应。 最终导致学校的理论教学跟不上企业的实际需要,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效率降低。校企双方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形式, 使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签订协议阶段,具体实施的过程遇到了瓶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校内一般通过专题讲座或论坛、模拟实训、以及各种校内实践环节获得创新创业知识。经过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机械类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所学理论课程的设计和实验, 关于创新创业的校内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较少。因此,学生的创新思想没有机会付之于行动,无法得到实践的验证。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总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能力。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比如每次实践教学的学生和设备数量、设备性能的好坏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机械类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就无法满足未来求职的需要,更无法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
学科竞赛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平台[8]。面向高等教育的各类学科竞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各级教育部门、教指委、全国性学会(协会)都会组织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各类学科竞赛。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学科竞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尤其是在机械类双创人才的培养中学科竞赛的优势不容忽视。
学科竞赛通常每年举行一次, 其命题紧扣科技进步方向和社会发展趋势, 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决定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必须提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效率,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将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当前热点问题的解决。
工科相关学科竞赛的题目一般以开放式为主,学生以完成题目规定的性能、动作、功能等参数为目标,自主完成结构设计、分析、甚至加工。 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完成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参赛的过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为后期的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大部分工科类学科竞赛都要求带实物参赛,有的甚至是现场加工实物或者加工实物的主要部件。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 可以在比赛现场高强度压力环境下,出色地完成相关操作,这是普通教学实践无法实现的能力培养方式。
鉴于学科竞赛在机械类双创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经历, 特提出以下针对学科竞赛的机械类双创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建议。
学科竞赛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专业教师及相关学工教师要统一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学校应当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将学科竞赛的成绩纳入毕业考核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鼓励赛教结合的方式, 将学科竞赛的题目融入课堂教学中,相关实践训练课程也可以加以相应调整。让学生按照参赛要求组成团队, 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并分析结构。在课程设计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虽然每年各级学科竞赛种类繁多, 但是能最终代表学校参赛的学生是少数。为了扩大学科竞赛的影响,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建议建立多级竞赛机制,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此外,成绩的获得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最终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本科阶段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 双创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该文在分析当前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讨论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高校机械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