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辉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开设的学科共同课,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就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设计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1]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教师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用国际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学以致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内大学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基本上都来源于国外的流行教材。以教材为载体的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更具渗透力,但国外教材缺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其价值观和指导思想直接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由于国内师生普遍认为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材具有权威性,在使用中虽获得了知识信息,但也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2]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货物与服务贸易、国际金融与投资等各种国际经济参与方式成为普遍的经济活动方式,完全能够为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本土化案例。在本土案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避免单纯的说教,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和内在思考,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国际经济学涉及众多的理论和模型,如H-O模型、特定要素模型、垄断竞争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和IS-LM-BP模型、国际收支调整理论、汇率决定理论等,这些内容对于大学低年级的初学者来说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至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下手。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授课教师投入巨大的精力讲述理论,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国外流行教材普遍以西方发达国家案例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体制、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学中这些经典案例对于国内大学生可能会存在文化隔阂,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降低学习兴趣。本土化案例发生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借助各种媒体和网络,对这些熟悉的经济现象用正在学习的国际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学生更感兴趣,接受程度高,对理论的认识也更为深刻,是一种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国际经济活动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财经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多与国际经济学有关。学习国际经济学不是简单地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和理论模型,而是通过学习获得国际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依托基础知识进行的思维培养才是未来的教学方向。国内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多数仍采用传统模式,任课教师以应试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本土案例教学把理论与中国现实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课程只有20余年,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高校都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许多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特别是本土化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国内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使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进入课堂,但本土案例教学仍未受到普遍的重视,讲授仍是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另外,国际经济学作为学科共同课,教务部门在安排授课任务时,由于学生众多,往往几个班级的学生合成一个大班,这也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应用。从中国知网的数据库来看,国内教育界对本土案例教学研究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和西方经济学,专门针对国际经济学本土案例的研究只有个别文章。只有引起更多重视,才能出现更多的教学研究成果。
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素材选取、师生主体角色和要求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举例教学又称为范例教学,讲授中通过举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兴趣,已得到广泛的运用。部分教师存在认识偏差,把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须知,本土案例教学不是本土举例教学,而是以本土案例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积极参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现阶段,国际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几乎都来源于国外的教科书。国外教科书的内容和知识体系更新非常快,通常2-3年再版一次,除了理论的更新,更多的是案例的更新。这些经典案例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背景,与我国经济现实差距大,很难适应国内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国际经济学本土案例基本上依赖教师的个人积累。部分教师对本土案例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直接使用报刊、书籍和网络上的内容。有些案例较注重知识点,而综合性不强;缺乏时效性和现代感;内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够;有些案例的针对性、层次性不强,设计不够规范,要素不够完备等。[3]
作为研究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学,面临着从理论到案例的本土化问题。借鉴国外流行教材的经典案例形成及其运用的经验,本土案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不同的教师,案例教学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采用本土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非常高,要熟悉本土案例,关注全球经济热点事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掌握分析框架或理论工具,具备高度的逻辑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多数国际经济学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课堂到讲台,理论知识很丰富但缺乏社会实践。其综合能力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提升。
本土案例库建设是提高案例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没有丰富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本土案例资源,本土案例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法顺利开展。国外高校十分重视案例库的建设,为案例教学提供良好的资源。在案例库建设时必须考虑到本土案例的典型性和时效性,同时要与教学内容有很好的结合。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追踪学科前沿热点,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案例资料,并根据教学要求对案例进行加工整理,逐渐形成一些具有启发价值的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资源库,并不断更新。
本土化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根据授课内容统筹安排,把国际经济学适宜采用本土案例教学的内容分成传统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国际收支、汇率问题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教师确立本土案例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本土案例与教科书理论知识的融合,案例讨论对学生的要求,该案例对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把精选的本土化案例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需要独自研读案例,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
2.课堂实施阶段。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展开专业讨论,发表见解,在交流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不能只是作为旁听者。由于是本土化案例,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比较熟悉,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最后应对知识进行梳理,进一步强化重点和难点。
3.课后评估阶段。教师及时评估本土案例教学结果是否达到教学目的。针对课堂讨论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教学效果不理想,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成绩中。
一是改革教师考核机制。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灵魂,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回归初心,改革教师考核机制才有望提升本科教学水平。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在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时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为基准,对于教学,教师只需完成工作量、遵守教学秩序即可。教学在高校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今非昔比,部分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教师要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果,往往耗时长、见效慢、奉献多、回报少,因此教师更愿意花时间去做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其实,教学与科研虽然性质不同,但两者并不冲突,科研能促进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培养思考和分析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只有改革教师考核机制,将教学与科研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提高教师业绩在职称评定、绩效分配考核中的比重,更多的教师才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向教学。
二是建立案例教学团队。现阶段,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个体活动,缺乏产生教学大师以及合作进行教学改革的氛围。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非一躇而就。应组建案例教学团队,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其在教改中的引领作用,将那些学术造诣高,热心教学改革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带头人来培养。重视团队内年轻教师的传、帮、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加大对教学团队在经费、管理和硬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教师投身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为教学团队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资助团队成员参加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组织的案例教学研讨和学术研讨活动,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承担或者参与教改研究项目,发表教改论文,并将教改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三是完善课程成绩评定体系。课程考试是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4]一是检测与评价功能,通过考试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掌握程度;二是导向与激励功能,课程考试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有引导、激励作用;三是反馈与诊断功能,考试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起到反馈作用,便于教师调整教学安排。国际经济学作为考试课程,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多数教师以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评定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课程教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中,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虑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多样性,可以分为出勤、作业和案例教学三部分,并将学生在案件教学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