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儿童发展课程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2019-06-13 08:37:34申谊可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满意度儿童课程

申谊可,但 菲

自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种网络教育衍生品蜂拥推至市场,在线课程呈现井喷式发展,掀起了一阵“互联网+教育”的热潮。尤其是MOOC的大规模应用,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构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对传统教育颠覆式的变革受到大众的关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先天存在的弊端日渐显露,如课程完成率低、先导知识不足、学习体验缺失、评价机制不完善、学习诚信难以保证等[1]。课程质量的失衡危机使这种低门槛、高自主的纯粹在线学习模式迅速冷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课堂的优势。面对面学习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利于系统知识的把握、情感的沟通与人际交互,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也大有裨益。因此,整合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课堂学习的深度融合,“混合式学习”应运而生。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将传统面对面学习(face-to-face learning)与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e-learning)深度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2]。基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联通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的有效支撑,由线下传统教学指引学生了解学习方式、目标,在获取足够的前备知识后,按照个人进度与学习兴趣,自主运用在线学习的特色,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并通过讨论区模块与同伴分享疑惑和观点。教师针对讨论区中的各项与课程相关的主题,返回课堂引导学生展开交互式探讨。许多研究显示,混合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成就及社群意识,还能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3]。由此可见,混合式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上的简单混合,还囊括了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多种要素间的混合,是由混合而致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策略。

《NMC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中明确将“混合式学习”列为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短期发展趋势[4]。我国2017年各省高考招生计划中普通高等教育计划招生653.6万人[5]。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高校学生群体如何实现自身个性化、多维度发展,“混合式学习”提供了机遇与创新。高校在实施“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四大要素:技术、课程、教师、学生。技术平台注重从整体角度把握课程架构;教师注重教学内容本身的设计与制作;课程注重评价考核方式与资源特征,而学生与前三者视角不同,更偏重于知识获得与学习体验。当前,我国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聚焦于课程模式的设计与组织、网络平台开发、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培训等方面,鲜有研究从微观课程出发,基于学习者视角对高校学生的混合式学习进行探讨。作为混合式学习中最大的特色“学习者主体”,学生应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去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儿童发展》课程混合式学习路径

《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探寻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在丰富和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同时为解决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原则,截至目前已完成两期混合式学习。在线学习主要依托课程教师教育中心SPOC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两大平台实现。

(一)“线上”:在线学习

1.学习内容。《儿童发展》课程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轨迹为线索划分出四大模块(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生理与动作的发展、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共计13个章节,37课时,每周推送一个章节,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终端都可以反复进行学习。

2.学习资源。除了课程自身内容外,《儿童发展》课程还提供了丰富且开放的拓展资源供学生阅读和下载。针对同一知识点采用文本、图片、动画、实拍短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等多种媒体资源呈现,将筛选后精良的课外资源融入学习过程中,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学习容量,注重学习体验。这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培养学生潜能的核心观点相契合。

3.单元测验/作业/期末考试。课程包含理论知识的考核,如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学完各个章节后设有单元测验,学完全部课程后进行在线期末考试。课程还涵盖了实践应用的作业考核,结合课程性质布置贴近现实生活的作业,如根据婴幼儿情绪的知识设计有益于促进儿童情绪发展的游戏,要求写明游戏详细步骤、材料、道具等。考核方式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区。联通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在学习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通过连接和编码共同组成了知识网络[6]。因此,课程中设立讨论区,教师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定期发布讨论主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形成个人的知识节点。师生、生生即时交流互动,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协助,节点横纵交错,交织成庞大的知识网络。

(二)“线下”:课堂学习

实体课堂主要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实际操练与成果展示。

1.辩论赛。该课程以组织线下辩论赛的独特形式,基于学习模块中“儿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三组辩题分别为: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发展中哪个作用更大?早期经验与后期经验在儿童发展中哪个作用更大?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哪个更加明显?学生自由选择分组,搜集整理材料,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仅深化了课程内容,还体验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的魅力。

2.录制实验视频。实验法是学习婴幼儿心理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常通过实验法深入感知儿童的心理现象,如皮亚杰的质量守恒实验、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等经典心理学实验。课程要求学生照仿经典的守恒实验,通过特定的情境设置来获取儿童最真实反映,并对其反应行为背后的动机、原因作出分析。最后将实验视频带回课堂,向教师和同伴进行展示,共同分析。通过实践中真切接触与感受,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具有极强的科学性。

3.制作儿童绘本。儿童通过阅读绘本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将掌握的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真正运用于幼儿生活中,绘本是最佳的表现方式。制作绘本既能充分运用课程所学的幼儿身心发展知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教育意义,又结合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艺术素养。

4.考核标准。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70%,主要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在线学习情况、在小组和全班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实验视频的讲解、绘本制作等方面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30%,为期末试卷,主要检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路径

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新形态,既反映了在线学习的技术优势,又将技术向教育本位逐步回归,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在《儿童发展》课程中高校学生实施混合式学习,通过线上网络学习课程知识内容,线下实体课堂互动协作,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各取所长,完成对原有经验的不断改造,最终实现建构主义中的意义建构,其主要实施路径总结如图。

图1《儿童发展》课程学生实施混合式学习路径

二、《儿童发展》课程混合式学习效果

在网络课程学习行为中,“看视频”代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而“提交测验”代表学习者学习的认真程度[7],共同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选取SPOC平台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后台数据,对学生观看视频、完成测试及作业、参与讨论区交流等三个方面的学习效果展开分析。

(一)观看视频情况

该课程共包含35节教学视频,以每节视频在线公开,一周内的观看人数来比较学习者对不同视频内容的学习与关注情况,并将排名前5位和后5位的视频列出。从表1可以看出,观看“儿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视频人数最多,达107人;“胎儿的出生”达94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达93人,分居二、三位。排在最后2位的是“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达43人,“学前儿童注意的品质与培养”达40人。

表1 视频播放一周受关注度排名

(二)单元测验、作业、期末考试情况

该课程共设有十三个单元测验、一次期末考试,均采用系统评分;三次单元作业中前两次为学生互评成绩,最后一次为教师评分。从表2可知,学生在单元测验、作业和考试中的成绩都处于中上等水平。由于线上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评定范畴,使学习者在面对测试及作业时态度较为认真,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参与人数较为稳定。由此可见,成绩的判定标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产生约束力,进而保证有效的学习质量。

表2 单元测验、作业、期末考试完成情况

(三)参与讨论情况

该课程共设有三个讨论区,分别为综合讨论区、课堂交流区、教师答疑区。由表3可知,综合讨论区表现最为活跃,主题帖数337个,回复及评论数达到2070条;课堂交流区虽主题帖较少,但回复量仍达到了1680条;在活跃用户的排行榜中,教师排名占居榜首,证明学习者十分乐于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互动、交流。但由于课程后台未将讨论区名称边界划分清晰,导致区域间产生重叠,学生较难有针对性分辨发布内容,导致主题帖数出现不均现象。

表3 参与讨论情况

三、《儿童发展》课程混合式学习满意度

学习满意度既直接关系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和结果,又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应用成效。尤其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想要达到符合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其学习满意度的探讨不可或缺。

本研究借鉴高峰(2018)依据学生满意度模型编制的《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8]。问卷共25个题项,包含学习平台、学习期待、价值感知、质量感知、学习满意度、学生抱怨、学生忠诚7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形式计分,故3分属于中立水平。若被试者单题平均分高于3分,表示其在该量表上的反映意见趋于满意。反之,则表示其在量表上的反映意见趋于不满意。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0,Guttman分半信度系数为0.787,各维度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614~0.900之间,显示内部一致性良好。

调查对象为某高校曾参与过《儿童发展》混合式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502份,有效问卷425份。其中2016级学生203人,占总比47.76%;2017级学生222人,占总比52.24%。

(一)学生对混合式学习总体满意度

混合式学习满意度总问卷平均分为86.73,高于问卷平均分,证明学生对混合式学习总体上较为满意。其中7个维度水平有一定差异,按单题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质量感知、学习满意度、学习平台、价值感知、学习期待、学习忠诚。以“质量感知”层面单题平均得分为3.64,程度最高;“学习抱怨”层面单题平均得分为2.90,排序第七。说明学生对课程质量较为满意,但偶尔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抱怨。在层面单题平均标准差方面,“学习忠诚”层面单题平均标准差为0.79,为所有层面中标准差最高,此方面差异性较大。

表4 混合式学习满意度各结构描述统计

(二)学生对混合式学习中各维度满意度

1.学习平台。在学习平台维度中学生对平台的总体印象、功能设计、呈现方式三项指标满意度平均分为3.51、3.57、3.65,均高于一般满意水平3。

表5 学习平台中各指标得分占比情况(%)

三个指标中平台总体印象得分最低,许多学生对网络平台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总体还是很满意的,就是软件有bug,有待提高。”“如果网速能再快点就好了。”“课程开通时间有限,答题时间也受限,这点不太便利。”这说明网络平台在开发设计中仍存在着诸多硬件问题亟待优化。

2.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指学生在进行混合式学习之前,对课程在需求、效率、质量、评价上的预期。四项指标满意度平均分为3.61、3.47、3.46、3.48,多数学生选择了“一般”水平。

表6 学习期待中各指标得分占比情况(%)

在尚未实施混合式学习之前,学生对该课程的期待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认为:“《儿童发展》的课程对于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有同学坦言:“希望老师能在课前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因为在我不了解课程之前,总觉得这门课程不重要。”

3.价值感知。经济学中,价值用来表示商品对消费者的有用性。本研究中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价值感知指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专业发展、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平均分分别为3.49、3.60、3.52,均高于一般满意水平3。从众数可看出,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满意”水平。

表7 价值感知中各指标得分占比情况(%)

调查对象中一部分来自大一新生,《儿童发展》是他们进入大学后第一次接触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多数学生都认为混合式学习能够提升其学习兴趣:“这种新形式能吸引同学们的兴趣,效果很好,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希望坚持下去,让大家更喜欢这门课程。”在互联网影响下,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接受度大大增加,化手机为学习工具,混合式学习成为同学的“新宠”。

4.质量感知。“质量感知”维度在7个维度中满意度最高,主要包含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混合式学习中的师生互动、实践应用、学习时间、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体验,各项平均分分别为3.48、3.60、3.79、3.67,均高于一般满意水平3,多数学生选择了“满意”水平。

表8 质量感知中各指标得分占比情况(%)

从数据分析看出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满意度较高。

5.学习满意度。学习满意度是学生在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核心变量,涉及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水平、评价方式、学习收获五个方面,各项平均分分别为3.62、3.64、3.68、3.59、3.60,均高于一般满意水平3,多数学生选择了“满意”水平。

表9 学习满意度中各指标得分占比情况(%)

5个指标中,评价方式得分较低,说明学生对于学习评价方式存有异议。在混合式学习中考核评价由线上、线下两部分构成,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但由于网络平台缺乏监管力度,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平台技术有待改进,完善考试系统,通知消息,因为时间限制有可能会忘记答题,严重影响了我的成绩!”,还有学生认为线上考核存在不公平现象“我们大部分同学纯粹在为了交作业,根本不去听,直接问答案、查答案。”“考试应采取公平卷面方式,不要进行网络答题。”

6.学习抱怨。学习抱怨说明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实际水平未达到预期值,依据抱怨渠道不同将其分为学习平台、社交平台、告知好友、自我放弃四种抱怨方式。由于本维度为反向计分题,故结果中越趋近于“1”代表总是抱怨,越趋近于“5”表示从不抱怨。各项平均分为2.68、3.12、3.22、2.59,证明当混合式学习出现问题时,学生更倾向于在社交平台中表达不满或是直接选择放弃课程。

表10 学习抱怨中各指标得分占比情况(%)

7.学习忠诚。学习忠诚指在行为、情感上对混合式学习的认可度,包含学习推广与持续关注,两者平均分为3.48、3.60,均高于理论中值3。

表11 学习忠诚中各指标得分占比情况(%)

许多学生表达了对该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肯定,认为对以后的专业发展有所助益:“这门课程对我而言受益匪浅,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很有帮助。”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储备,也坚定了专业信心:“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学习《儿童发展》这门课程,并运用里面的专业知识来为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做准备。”

(三)学生参与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1.平台熟悉度对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检验。通过学生对开课平台的熟悉度在各维度满意度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开课平台的熟悉程度在混合式学习总体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在学习平台、学习期待、价值感知、质量感知、学习满意度、学习忠诚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经事后比较(LSD)发现,对平台操作越是熟悉的学生,其对混合式学习的总体满意度就越高。

表12 平台熟悉度对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2.学生自主性对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检验。通过学生自主性在各维度满意度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自主性在混合式学习的总体满意度、学习平台、学习期待、价值质量、质量感知、学习满意度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在学习忠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经事后比较(LSD)发现,学生的自主性越高,其对混合式学习的总体满意度就越高。

表13 学生自主性对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3.终结式评价对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检验。通过学生课程终结评价在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终结式评价在混合式学习总体满意度、学习平台、学习期待、价值感知、质量感知学习满意度、学习忠诚上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经事后比较(LSD)发现,对课程终结式评价结果越是满意的学生,其对混合式学习的总体满意度也越高。

表14 终结式评价对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四、高校课程实施混合式学习的优化建议

2017年,教育部下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再次将“互联网+”带入众人的视野。作为一种学习新形态,混合式学习将互联网与优质教育深度融合,真正践行了“互联网+教育”。尤其是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既发挥了在线学习的时空多维优势,又彰显了学生中心的主体地位,为高校学生重塑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生态系统。有学生直言:“混合式学习就是一种未来的学习趋势。”从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到如今的混合式线上线下学习,在深刻汲取教育信息化优势的同时也不断发人深省,如何将互联网技术真正向教育本质回归,如何保证学习效果与质量不被稀释,如何使其在时间的检验后依然具有鲜活生命力。对此,本研究从技术、课程、教师、学生四维度对高校课程中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提出优化建议。

(一)技术:优化平台细节设计是混合式学习的前提

混合式学习大多依托于比较成熟的MOOC网络平台运行,如国外的edX、Coursers、edacity,国内的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华文慕课等。在对平台的熟悉度中,选择“非常熟悉”的占17.9%、“熟悉”的占45.6%,证明大多数学生对平台的使用已经得心应手。但在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结果中学习平台普遍得分较低,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平台系统的设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一是在功能设计上,学生普遍表示“单元测试”部分的使用存在着不便,例如,“在两次答题机会后希望能有错题分析”“希望题库的题目数量和类型能更加丰富一些”。平台可以对测试模块进行进一步优化,在保证试题质量的同时,不断扩充试题数量。并且增加试题解析、错题本等功能,方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二是在使用体验上,期待网站的推送功能有改进,“时间限制有可能会忘记答题,希望能够更加完善系统,通知消息”。平台需针对每个章节的教学视频、单元测试、作业、考试等,以微信、邮箱等方式进行即时通知,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同时起到监督进程的作用。还有学生提到“章节稍微有一点联系比较好,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每节课播放结束希望有一个总结”。对此,建议平台可在每小节课程之前简单对上一节内容进行小结,在每个章节结束时增加思维导图的解释,帮助学生建构结构性思维,不断深入强化学习内容。

(二)课程:完善内容与评价体系是混合式学习的动力

混合式学习对课程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中,既要囊括完整的知识点,还要考虑趣味性、实践性。许多对混合式学习持有保留态度的学生都提道:“许多线上学习所传授知识方式生硬死板、照本宣科,缺少面授的感染力及互动性,没有关于知识点的教师经验分享、辅助理解等,混合式学习过于注重形式多样,忽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探究。”这就要求对课程中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精益求精。首先,增添丰富的实践案例资源。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9]。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主动挖掘事实真相。其次,在知识体系的设计中设置“必知必会”模块。有学生表示“知识点过多,分不清到底哪个更加重要”。将最基本、最实用、最容易在测试中出现的知识点整合汇总在“必知必会”模块中,既能有效吸收必备知识内容,还能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在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差异分析中显示,对课程终结式评价越是满意的学生,其对混合式学习的总体满意度也越高,表明评价方式在混合式学习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课程评价标准要不断细化,尤其是线上考核,真正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三)教师:加强师生双向互动是混合式学习的保障

混合式学习中教师角色从“讲台上的智者”,转而来到学生中间,成为小组讨论的推动者和咨询师。师生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更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92.7%的学生表示愿意通过网络平台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所以在网络学习中,教师不但可以实时监控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对个别学生加大监管力度,还应扎根于讨论区,每周设置固定的时间段与学生进行在线研讨。课前线上互动,既能实现对学生的统一化、普遍化帮助,也能实现对个体化的精准帮助,开展个性化培养。

除此之外,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也至关重要。68.9%的学生认为混合式学习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线上教学的弊端就在于缺少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比重值得教师慎重考虑,许多学生建议“线上学习之后,最好马上有课堂巩固学习”“我希望网络平台和教师授课同时进行,从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如此看来,学生对于线上学习并不排斥,但希望能将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实施,既能在线反复不断研磨课程知识点,又能在线下实时强化,增加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情感共同体。所以,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增加面授课比重,形成“学习+情感”双共同体。

(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力”是混合式学习的关键

在开放式问题中,一位学生的回答活生生展现了当下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自控力高的同学,像《儿童发展》这门课的上课形式当然很好。但是,很显然我们大部分同学纯粹在为了交作业,根本不去听,直接问答案,查答案,缺少自己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应该固定某个时间段大家必须都在线,然后有统一答题时间,逾期不候。”可见,当你正踌躇满志,打算认真成为一名努力的“学霸”时,现实情况却是:坐在图书馆的座位许久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拿起手机左顾右盼,制定了满满的学习计划,却一项都没有完成。虽然懊恼,但还是自我安慰,第二天再继续“努力”吧!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拖延、手机依赖等“现代病”不断涌现,面对如此庞大的干扰,如何能将手机化为学习利器,值得每一名高校学生引起关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中的经典之句恰如其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专注自主的学习力才是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力即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组合[10]。在访谈中,有同学直言:“自律性不高是灾难。”说明在混合式学习中学生本身的学习毅力亟待提升。基于学生学习力的混合式课程要求学生要依靠勇气和毅力,合理进行时间管理,细化学习任务,长时高效地获取知识,对未理解的问题切勿草草翻篇,学会主动探究,才能完成对当下知识的彻底掌握,告别心猿意马。

猜你喜欢
满意度儿童课程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工会博览(2023年3期)2023-04-06 15:52:34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小康(2021年7期)2021-03-15 05:29:03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4: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杂文月刊(2019年15期)2019-09-26 00:53:54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