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佛系思想的成因及对策*

2019-03-22 17:10郑青青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佛系亚文化理想信念

郑青青

“佛系”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日本的“佛系男子”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放在第一位,所有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国内自媒体把这个词引进来,呈现的是一种怎样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其口头禅是“都行,可以,没关系”。该词在网络上引起很多95后大学生的共鸣,纷纷自称佛系青年,一时间“佛系”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流行热点。诸如“佛系朋友圈”“佛系恋爱”“佛系考研”“佛系应试”“佛系购物”等,各式各样的“佛系青年”亚文化迅速发酵,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一、大学生“佛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问题已被解决,95后大学生群体没有经历过挨饿受冻、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享受着上一代的奋斗成果,在各方面都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权。这种宽松的物质条件给佛系思想打下了基础,即使无欲无求不争不抢也不愁吃穿,所以网络上的他们才得以“佛系购物”“佛系打车”“佛系健身”。换言之,佛系是有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的。

二是大学生网络生活“圈群化”的感染。网络在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给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了聚集在一起的广阔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个个圈群,比如饭圈、二次元圈、电竞圈……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圈群,网络圈群代表着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的群体生活方式,同时也体现着他们的社会文化。圈群里的个体为了寻求群体认同感,会热衷于自我标签化并盲目吹捧本圈群所代表的文化,网络上大部分的流行词都会经历从圈内感染到圈外的传播过程,“佛系”一词也是如此。在这一过程中,“佛系”就从一个圈群的流行词演变成了大学生群体争相追捧的亚文化。

三是行为幼化和心态老化的初老症表现。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和成长成才的过渡期,这使得他们的许多心理行为具有两面性和矛盾性。而“佛系青年”这一词正好符合处在行为幼化和心态老化这一矛盾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幼化表现在每当一个网络标签兴起,他们纷纷出来表示共鸣、跟风刷屏,习惯自嘲自黑来掩饰真实的自己;心态老化则是表现在未老先衰,爱装深沉、故作世故,过早看破一切,没经历过大风大浪就开始追求平淡生活,提前步入青年危机。中国网络电视台开展针对“青年是否暮气沉沉”问题的调研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对该观点表示认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佛系青年”这种遁世和逃避的态度是对成长期价值矛盾性的表现。

四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压力的消极抵抗。在这个焦虑过度的社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阶级固化、贫富差距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都让大学生开始怀疑勤奋、努力、拼搏就能成功的价值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生活在随时会被时代抛弃的恐慌之中,佛系一词既给了那些安于现状的大学生心安理得的借口,也给了一些努力了却没得到回报的大学生宽慰自己的理由。所以“怎样都行”隐喻的是“怎样都不行”;“不大走心”即“走心也没用”;“看淡一切的活法”实质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活法”。总之,大学生佛系现象背后是这个群体对残酷现实的逃避和对社会压力的消极抵抗。

二、大学生“佛系”思想的影响

首先,对高压生活自嘲式恶搞的积极适应性。尽管大学生“佛系”心理与社会提倡的积极向上价值观相违背,所谓的“佛系人生”也未必就是真正的乐观洒脱,但也应看到这一文化现象背后适应性的一面。“佛系”一词跟“屌丝”“单身狗”“肥宅”等自嘲自黑流行词一样,是高压生活下对自己的保护和对社会的温和反抗。这种自我矮化、自我贬低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性自嘲,自称“佛系”的背后有着对社会不公的抱怨和愤懑的意味。所以在这样一个高压社会,善于自嘲可以更好地释放压力,给自己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才不会由于高压、焦虑而走向极端。

其次,消解功利主义和缓解社会的矛盾冲突。几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福利和享乐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和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在社会上形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利益至上的社会氛围。大学生群体也难免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大学里比比皆是,而“佛系”提倡不争不抢、兴趣第一的价值观有利于消解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会让大学生的行为回归到以兴趣为导向而不是以利益为动机。另外,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烈,特别是网络上矛盾极易激化,地狱黑、脑残粉、键盘侠、杠精……一言不合就开骂,所以这种不动怒、不吵架,看淡纷争,一切随缘的佛系心态能有效缓解社会冲突。

再次,低欲望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欲望社会”一词出自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一书,也被称为胸无大志的社会,主要是指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的现象,当不婚、不育、不买房、不买车、少消费成了当代日本青年人的共识时,很多人将“低欲望社会”现象视为将来日本社会最大的危机。所以“佛系”一词在日本已经成了事实。虽然中国的情况与日本不同,但也有其相似之处,所以我们也该警惕这种趋势。一方面低欲望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得过且过会消磨人的意志;安于现状会阻挡人们前进的脚步;躲避世事、逃避责任会陷入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低欲望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人口老龄化。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婚姻机会成本和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大大增加,还有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面临着严重的养老负担,加上自主意识增强和婚育观念转变,现代社会“空巢青年”和“剩男剩女”越来越多。大学生群体的佛系心理带来的低消费和低生育将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加剧当代大学生精神空虚和自我迷失。大学相对于高中有着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所以这种“不思进取”的价值虚无主义严重消解着现代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同时,热衷于给自己贴标签的大学生也容易在各式各样的标签中迷失自我,不管是“佛系青年”“隐形贫困人口”还是“积极废人”,网络上只要有新词热词出现就有无数人争先恐后地对号入座,这是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进行自我角色塑造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标签效应”,所以不管是假认同还是真扎心,大学生一旦给自己贴上“佛系”标签,就会无意识地被这一标签绑架,用“佛系”来解释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模仿网络上其他“佛系青年”的做法,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大学生“佛系”思想引导的对策

其一,正确认识,营造更宽容的社会环境。由于代际自恋和隔代鄙视,每一代都曾被上一代称为“垮掉的一代”,但事实证明社会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放下偏见、正确认识,营造更宽容的社会环境是对大学生“佛系”思想引导的前提。媒体应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追热点、拼流量、卖噱头。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关心和理解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所以不应该将“佛系”一词妖魔化,要给大学生营造更宽容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谨防他们丧失斗志,另一方面也要接受大学生新潮的自我表达方式,引导他们正确释放压力。

其二,正向引领,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处在一个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处在一个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容易受外来思潮的影响,从而发酵成各式各样的青年亚文化。比如,嘻哈文化和同性恋亚文化来自欧美,丧文化、宅文化、二次元文化和偶像亚文化则主要受日韩的影响。这些亚文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的思想和行为,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所以坚持正向引领,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对大学生“佛系”思想引导的保障。要加强他们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风。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主流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三,正面宣传,网上网下培育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钙”,也是社会良好风尚的保证,有了理想信念,才能凝聚人心,才能让整个民族有着源源不竭的奋斗意志,才能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当今“佛系”思想的泛滥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摇,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会让各种亚文化和外来思潮有机可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所以面对网络发展新形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文化渗透、价值输入和意识形态颠覆,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牢固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阵地,也要抢占网络舆论新阵地。善于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化。创造更多受他们喜爱的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网络作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改革攻坚期,所有中国人都是时代的主角,当代大学生更不能做时代的局外人,不应以“佛系”为借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勇担大任,以主人翁精神推动改革发展。

猜你喜欢
佛系亚文化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佛系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