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中心地位偏离的理性思考

2019-03-22 16:10尚少鹏吴泽昊攀健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中心功利化大学

尚少鹏,吴泽昊,攀健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 014000)

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 教学中心地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也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人才培养和教学中心地位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普遍存在轻内涵中外延,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遵循市场逻辑当中的社会实用价值,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心地位让位于功利化的发展趋势。

1 教学中心地位偏离的表现

1.1 教学中心地位让位于急功近利的科学研究

科研于高校教师而言,是名利双收最为有效和最为快捷的途径。其一,许多大学将科研工作业绩作为岗位聘任与考核的最为重要的量化指标,如项目数量,发表论文数量,科研经费到账数量等,而教学成果所占比重甚小。一方面教学成果很难量化,另一方面教学的评价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尺度下才能得以显现。年轻教师仅凭高学历和科研成果就可以轻松完成“直线超车”,获取高职称和高级岗位,即便他们对所在学科的课程体系还没有深入了解,即便他们还不能完成该专业一门课程的完整讲授,因此在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的大背景下,年轻教师是不可能将教学放在中心的地位。其二,科研工作因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往往能够转化为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科研转化本无可厚非,然而,很多高校从事的科研工作并未具备真正的学术价值和实际的应用转化价值,仅仅作为申报课题,攫取科研经费的途径。 科研工作功利性也表现在社会对其成果的盲目信任与推崇,从而能够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拉大教师们间的收入差距,专心教学的教师成为高校最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群体。

1.2 教学中心地位让位于官僚化的行政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官僚化一直以来备受教育界诟病,然而时至今日,高校官僚化的行政体系不仅没有让位于教学和学术,在某些高校反而成了决定教学和科研如何开展的权利机构。 没有登过一次讲台的教务部门制定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无视各个学科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实施一刀切的教学考核办法,教学管理考核朝令夕改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管理办法疲于应付,难于真正将教学任务科学合理的有序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与改进也难以实施。教学工作成为一些教务主管部门积累部门业绩的工具。 高校科层化管理建构起权力至上、效率至上的组织文化,行政权力过多介入学术事务,体现于大学教师身上的学术权力在大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1.3 教学中心地位让位于利益团体间的相互博弈

高校科研功利化和行政管理的过度干预催生了许多利益共同体,导致教学资源并不能按照其最优的方式进行合理配置。为有效整合人才优势,更加高效地产出科研成果,相同学术方向的科研人员会形成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然而,组织和领导科研团队的往往是行政领导而并非德高望重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形成了一个个行政领导管辖的“利益区域”。

能够进入到这个“利益区域”当中,教师便找到了“靠山”,不仅科研成果共享而且也能带来一定的人脉积累和可观经济收入,从而职称评定和岗位升迁便一路坦途,科研团队不仅在科研工作上为自己划定了势力范围,团队成员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诸多便利,如可以优先选择骨干课程,即便专业素养远远达不到专业骨干课程的要求。 又如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利益区域”的成员因人数众多可以相互投票,轮流坐庄。 不同科研团队本能够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相互弥补,丰富学科研究的内容,但却演化成了相互竞争、利益博弈的利益集团。

2 教学中心地位偏离的弊端

2.1 人才培养和教学职能的弱化与丧失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职能重心有日益向科研与服务转移的趋势。 然而,不论高等学校职能如何变革,人才培养都是其最根本、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职能,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使命。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可归位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可归位于教学工作。

然而在科研功利化的驱使下,教学资源的严重偏离和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致使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在众多高校成了名副其实的副业。 一方面一些原本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也迫于聘岗和评职称的压力,无奈地将工作重心不断地向科研方向转移。 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荒废,因为教师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当前,高校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项目申报、论文写作和项目的完成上,课堂教学质量日趋下滑,普遍存在教师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如不认真备课,教学方法单一,讲授的知识陈旧、枯燥无味、照本宣科,不维持课堂秩序和纪律等现象,课程考核则能简则简,课堂教学只是完成工作业绩考核的必要工作。另一方面在多方利益团体相互博弈下,教学资源往往得不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如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举足轻重,本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然而却因学时多学分高对评职称有利成了争夺的对象,一些经验不丰富甚至从未登过讲台的年轻教师在利益团体的照顾下担此重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2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失落

教师与学生承担着大学教育的主体角色,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既是围绕教育主体再现出的内在规定性、特征。教育性和学术性体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是大学精神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1]。教学中心地位的偏移使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体现为学生、教师的主体性被遮蔽“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价值失落。

首先,高校教育功利化现象会妨碍教师职业发展与身心健康,功利化倾向会影响甚至重塑了教师价值观的选择。 量化的科研考核指标迫使高校教师在追求短期见效但并未有多少实际价值的学术成果的道路上疲于奔命,行政化的教学干预极大地剥夺了教师这个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致教师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竞争激烈的状态之下,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主体。而在功利化背景下,教师逐渐沦为教育管理者实现功利化目的的工具,体现其主体性的独立自由精神、探究精神、批判精神等被扭曲。

其次,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功用是智慧启迪,文化启蒙,独立人格的养成[2]。然而当下,全面覆盖的现代媒介使青少年暴露在大众文化漩涡当中,不仅严重分散了他们形成疑问的知识兴趣和建立知识结构的关注,而且也使其很容易缺失道德判断和是非判断的基本能力,使得他们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在人格建构上已实际缺失了以往家庭教育对人格养成起引导者、 守护者作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大学是很多青少年养成健康、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大学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教学功利化倾向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的价值观的选择。受功利化的影响,学生不再追求个人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会逐渐学会选择和习惯于以外在的功利尺度评判教育功用,如拉关系、走后门、认圈子等成人社交的不良作风在高校学生中间司空见惯。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科研和课题任务,通过课程考核一路绿灯的方式吸引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项目当中,导致很多学生竟然长时间在外出差而荒废学业,只要能够考试通过拿到学分,许多学生以此为荣。 缺乏教师的必要引导、启发、激励的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漠,同学间彼此漠不关心,对身边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学习的内在动力严重匮乏。

3 结语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时指出,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应将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心地位严重偏离的局面下是难以实现的,高效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应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回归本分,就是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潜心教学,真正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大学在处理育人、科研及服务国家和社会三项基本功能时,应考虑将健康人格教育优先排位,把以知识、能力、 素养为要素的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在优先培养健康人格的机制上。

猜你喜欢
教学中心功利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杜伦大学Lower Mountjoy教学中心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文科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与初探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