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19-03-22 10:45周冬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枫桥钟声汉字

周冬梅

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元素特别多、氛围特别浓厚,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的插图,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的教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根据学情不断地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播种到学生们的心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典故、作家轶事,教师课前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整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领悟课文主旨。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利用一些小故事创设情境,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司马光砸缸》时,教师可以引入司马光“诚信卖马”的小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人物形象,进而将司马光的生平、著作做些介绍,还可以对“司马”这一类复姓进行拓展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一位教师在讲解“阔”字时,先给学生讲了“阔字谜”的故事: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他在门上题了“活”字就离开了,工匠们不知所云,面面相觑。杨修看见后,立即叫人重新修门,把门变窄。他说:“门里加了一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是嫌门修得太宽了”。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不仅更理解“阔”字的结构意义,还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在识字中习得传统文化。

(二)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能震撼人们的心灵,愉悦人们的情感、活跃人们的思维。笛子的悠扬、二胡的凄美、古筝的美妙……不同的音色能渲染出不同的情境。如果将或激昂的、或悲伤的、或欢快的、或深沉的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感其情、再学其文,带着感情进入文本的阅读,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文本深层意蕴的理解。如在《枫桥夜泊》一诗的讲授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选取舒缓、婉转的配乐创设情境。如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的背景音乐是邓伟标的音乐专辑《色》中的曲目之一《空》,这是一首极古典又极现代、极温婉又极空灵的音乐。

教师在创设音乐情境时,要注意诗词内容、意境与音乐的融合性。如设计《忆江南》一课时,可选择《蕉窗夜雨》这首古筝曲,此曲表现了“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的思乡之情。万籁俱静的夜色中,淅沥的雨打蕉叶声,引发了异乡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此曲自然地烘托出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怀念和赞美。

(三)创设问题启发式情境

优质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顺利地展开。

如王崧舟老师教授《枫桥夜泊》一课,利用一首歌词和三首诗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他首先用《涛声依旧》的歌词抓住学生的眼球:“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随后,他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

师:《涛声依旧》歌词中有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就是“睡不着”“失眠”的意思。师:什么情况会失眠?

生:有心事才睡不着觉。

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钟声。

师: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的诗句:“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

山半夜钟。”

生:这是寒山寺半夜的钟声。

(出示[明]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是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

(出示[宋]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陆游七年之前曾到过枫桥寺(寒山寺),听到半夜钟声,他怎么也忘不了,七年后,陆游又到枫桥寺,又听到半夜的钟声。

师:同学们,这钟声出现在陈小齐的笔下,出现在王士祯的笔下,出现在高启的笔下,出现在陆游的笔下,那么同学们,你们的问题是什么呢?

王老师创设了一个起承转合的问题启发式情境,推波助澜,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王老师在逐一呈现这些诗句的时候,这些诗句就像一浪一浪的钱塘江大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到最后如钱塘江大潮铺天盖地,王老师抛出最关键的问题:“你们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们水到渠成地发表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钟声的魅力怎么会这么大?”“张继是谁?”“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学习有了强烈的期待,他们能自然地提出问题,就能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

(四)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传统文化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许多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朗诵、演讲、辩论、表演等轻松愉快的形式,利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比如讲授寓言故事,不妨让学生扩写、续写故事,然后再表演出来。遇到具有争议性的思想或观点时,可以分组让学生辩论。讲授场景感和画面感比较强的课文时,激发学生想象,让他们描绘出课文蕴含的场景,用情境再现的方式感受文本中的世界。

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用多种方式庆祝这一喜庆的节日,表达喜悦的心情和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尤其是孩子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一位教师以“我的红包我做主”为主题,让同学们创编情景剧,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该不该收红包”“收到的红包后你会怎样利用这笔钱”等话题。这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勤俭节约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次理解。

二、诵读经典,涵养性情

古典诗词讲究“三美”:音韵之美——诗句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究节奏,讲究朗朗上口;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语言形式之美——四言、五言、七言,或长短句,充满形象美、节奏美。每一次的吟诵都是同古代文人墨客的对话,多一次吟诵,就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在咀嚼,在情感中来回涤荡。

诵读还讲究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朗朗上口;第二境界——读思结合,嘴上读着,心里思考着,是为读思结合;第三境界——熟读成诵。古诗词课堂上不要讲得过多,一定要多读、勤读,达到熟读精思,这是根本之法。

王崧舟老师在《枫桥夜泊》一课中进行带读、范读,做出了声情并茂的示范,既传情又传韵,有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模仿。他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更要读出情绪和感觉来,去聆听词人的愁音,去体会词人的愁心。此时,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在涵泳体味中,已在诗词所表达的愁思文化中游走千百回。经典的积累在此过程中形成,文化的品位也由此逐渐上升。

一位教师在讲授《泊船瓜洲》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调、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示学生诵读时要注意平仄,读到“间”“山”“还”这样的平声韵时应拖长音,稍做停顿。读到“岸”等仄声韵的时候应急促一些。除了读出韵律美,还要读出画面美。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让学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一大片广阔的草地,有的学生想到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还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绿”字要重读并拉长音,且有停顿。教师这样设计:

师:“春风吹绿一次就是一年,王安石二十一岁离家,四处做官,创作这首诗时已经离家三十多年了,那是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一年过去了——(让学生齐读三四句)

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十年过去了——

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三十年过去了——

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的情感越来越浓,读得一次比一次情真意切。)

师:多少个夜晚,诗人思念着家乡。这一晚,又一次面对皎皎明月,他孤身一人,面对滔滔江水,心潮澎湃,千言万语也说不尽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浓浓的思乡之情化作短短二十八个字——

生:(齐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最后,学生已经熟读成诵把古诗背下来了,读出了音韵美、意境美、画面美,思乡之情——这个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怀,也融入了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三、走近汉字,感受文化魅力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帮助汉民族传递信息、发展思维、繁荣文化、演进文明,汉字库几乎就是历史信息的存储库。而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认识一定量的汉字不仅是学习语文,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汉字教学不能单纯地就字教字,教师应结合汉字的造字方法,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象形字——看图释义

汉字的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式。象形是最原始、最基础的造字法,它直观、形象、逼真。学生刚接触汉字时,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象形造字法,通过文字与其对应事物的形象来教授汉字。如部编版一年级语文识字课中,以图画——古体字——现代字的方式展示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八个字。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图画,观察并说一说图画形态的文字有何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日”像太阳的形状,“月”像月亮的形状,“山”像山峰连绵起伏的形状,结合图像加深了对字形的理解和记忆,还了解到很多汉字是根据物体的形象转化来的。再如一位教师讲解“禾”字,他先给出甲骨文的“木”字——,然后在上面加一笔变成甲骨文的“禾”——,让学生观察这个图形像什么,学生说像一颗秧苗低下了头。老师顺势引导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人们抓住水稻外形的特点,创造出了‘禾’字。成熟的禾苗上面是垂下来的穗子,中间有叶子,下面是根。”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还了解到古代先民种植水稻的农耕文化,领略到古人造字的智慧。

(二)指事字——察而见意

指事造字法即“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看到字的形体就能够认识它,但需要经过观察、分析才会领悟它的意义。如“本”,树之“根”也,“根”需要木才能体现,于是在木的下端根部标注记号。现在常用“根本”一词,根与本为同义联用。“末”字的本义是树梢,在木字上面部分加一横。因为稍是树的末端,所以“末”字引申泛指末端、末尾等。成语有“本末倒置”,字面意义就是树根与树梢倒置。

(三)会意字——组合释义

会意造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其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很多会意字还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到了小学中高年段,教授组合结构的汉字时,教师可以通过会意造字法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字。如“坐”字,篆文写法像两人对坐在地上,土表示地面。在南北朝桌凳产生以前,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反映了古人的坐姿。现在日本、朝鲜仍保留这种坐法。这种坐姿是古人休止时的常态。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坐俑,就是这种坐姿。坐时若双手不拿东西,则应放在双膝上,样态非常端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端坐”。又如“明”字,“日”“月”相并表明亮之意。太阳使白天明,月亮使夜晚明,所以日月相并为“明”字。“众”字,是三个人形组合的会意字,“三”在古语中是多数的代指,所以三个人合在一起,就表示多数“众人”。

(四)形声字—抓形解义

许慎《说文解字》中指出:“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旁表意,声旁表声”是形声字的特点。因此,教师教授形声字时要抓住形旁渗透汉字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如教学“珑”字,这是一个形声字,龙为声旁,玉为形旁。在古代,每逢大旱求雨的仪式上,所用的玉上面刻有龙纹,表明要向尊贵的龙王求雨,那时的人们坚信神灵的存在,他们认为神能消灾除难,满足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为了表示诚意和敬意,祭祀拜神时要献上玉器。

再如通过“贝”字教学渗透钱币文化。贝,本义是贝壳,由于贝壳的颜色鲜艳、形状各异,最早被用于制作装饰品,后来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物交换的方式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了,人们便使用贝壳作为中介来计数,贝壳变成了一般等价物。后来以“贝”为形旁的字都与钱财有关,如“财”“账”“赌”“赐”“贪”“赊”“贿赂”等。汉字是几千年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感情之中,所以,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它完美地传承下去。

过去的一百年间,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冷落。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语文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洪流中的中流砥柱。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枫桥钟声汉字
古刹钟声
枫桥夜泊
盛世钟声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枫桥夜泊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