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史课堂少数民族史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

2019-03-22 09:26梁超前林培雯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师范大学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薛 刚,梁超前,林培雯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又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团结、共同奋进的民族核心力量。如何正确引导广大青年树立中华民族观念,追溯历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费孝通先生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指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中国的历史有力地证实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形成。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少数民族史教学与研究的作用与影响力已不局限于学术范畴,其对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合理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教育阵地,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中小学人民教师的重任,今日之师范大学生,即明日之基础教育教师。在校师范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课堂,进而影响到下一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长春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培养优秀基础师资是首要任务。因此,无论是否是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要加深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史观。长春师范大学以东北民族问题研究见长,依托学科优势,推动课程建设,组成调研小组,初步开展高校课堂上中国历史少数民族内容讲授的调查与研究,本文则是其中一篇成果。

一、少数民族史教学现状调查

课题组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深度访谈的形式开展调查。线上调查,主要采用随机调查法,结合问卷星技术支持,面向长春师范大学,共发放有效调查问卷203份,回收率为100%。①线下调查,随机选取汉族及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访谈,在开放式的问答中就问卷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中国史课堂少数民族内容的学习和教学意见。

本次回收的203份有效问卷中,汉族学生占比85.71%,少数民族学生占比为14.29%,其中回答问卷的少数民族包括回族、苗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白族、侗族。填写问卷调查的少数民族涵盖地区范围较小,但不影响研究的开展。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主要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较少,总体来说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与问卷调查的95%的学生肯定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肯定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的贡献。将近66.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少数民族的历史知识了解较少,11.8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少数民族的历史知识不了解,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知识的了解是十分欠缺的。如何提升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认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重点。问卷显示,近87.68%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感兴趣,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86.7%的学生认为应该在教材中增加少数民族史内容。有将近90%的学生十分愿意在课堂中学习少数民族历史知识。受访学生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节日等各个方面都将是十分有趣的课堂内容。有83.25%的学生认为在中国历史的课堂上缺少少数民族史内容,很难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有90.64%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中增加少数民族历史的讲授,来弥补教材的不足。

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线下访谈发现,长春师范大学各族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非常有兴趣学习、了解中国历史上有关少数民族的内容,并表达了课堂上老师讲解少、教材编写少的感受。

二、少数民族史教学困境

(一)教材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定位不清

现行部分《中国古代史》教材在叙述中原王朝与各少数民族及其政权间的关系时存在对个别少数民族政权定位不清的状况。比如,对中国古代东北民族高句丽的书写,高校历史教材对此问题意见不一。高校历史教材对少数民族历史的不确书写容易导致学生混淆是非。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加以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会难以辨析。

(二)课时受限,增加少数民族史内容讲授难度大

中国古代史作为中国史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理论体系复杂。在长春师范大学开展的新一轮教学改革过程中,课堂学时被大大压缩。中国古代史一学年共78学时,减少近一半。在课时被压缩的同时,教材内容却有所增加。以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目前所使用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教材为例,此教材第1版的字数为95万,2010年第5版的字数达到103万。因此,在有限授课学时内,加大少数民族史授课量的难度是很大的,实践不当的话容易走形式,使课堂授课浮于表面。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来看,学生很难在中国古代史课堂上对少数民族史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三)通识课的缺失使非史学专业的学生不能系统学习少数民族史内容

长春师范大学中国历史课程开设基本限于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学、人文教育、满语三个本科专业。其他非史专业的学生很难通过课程形式学习中国历史,更别提少数民族历史。全校范围内,中国历史通识公选课是缺失的。这样,教师不易在课堂上系统地为非史专业学生授课。通过采访学生得知,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了解程度较低。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少数民族历史知识渠道有限,从业余渠道了解的少数民族内容不系统且知识覆盖面窄。

(四)教师因授课内容侧重点容易忽视少数民族史讲授

现实教学中,以王朝史为主线,政治史、经济史、制度史、文化史等内容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以致受访学生反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史讲授较少。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很难将少数民族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充分讲解。如果超课时安排授课内容,那么有限课时内,势必会影响中国史的教学进度和整体教学质量。

三、少数民族史教学对策与思考

(一)教材

教材的书写需要符合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利于教师的授课和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材。对非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国历史教材内容应该简单易懂,对涉及少数民族的内容,从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入手,逐步书写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交融史,提高非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教材中的少数民族史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与史学理论两个层面更好地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定位。

教材中关于少数民族史的书写应该详略得当。以历史文化学院人文教育专业通用教材《中国通史》为例,在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以中原王朝为主,各个时期只附带提及少数民族历史。如在秦汉章节,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只有将近两页的内容,且只用很少的篇幅介绍了越人、匈奴、西域诸国、羌族、西南各族、乌桓、鲜卑。匈奴作为秦汉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不影响中原王朝主体性情况下,应该加大对匈奴历史的书写力度。关于匈奴内容编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匈奴族及名称的由来;其二,秦汉长城修建的缘由;其三,和亲的由来;其四,文化交融——“胭脂”、胡笳十八拍。通过教材中加入当时匈奴族的诸方面情况,非史专业学生能够更客观地去认识他们、评价他们。

(二)课程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少数民族史的课程安排比较欠缺,没有很好的途径去学习少数民族的历史。循此,可以将中国古代民族史或中国古代史设为通识课程,拓宽少数民族史的学习途径。若在全校开设通识课暂不具备条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公开课,如慕课、智慧树在线课堂、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加强少数民族史课程的讲授。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即将在智慧树课堂推出特色民族史课程《东北民族史》,该课程由多年从事东北民族问题研究的姜维公教授担任总策划,联合历史文化学院研究该领域的青年教师,共同组成授课团队。课程基于中华民族史观,围绕东北肃慎族系、东胡族系、獩貊族系以及华夏族系展开,通过讲授不同时期各族系交错发展态势,展示东北乃至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突出长春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研究的优势与特色,“将民族史同区域史、地方史有机结合的方式,展开民族史的教学,既符合民族历史、现实活动的区域、地方实际,又利用了当地的民族文化遗存资源,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教学途径,值得借鉴。”[2]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讲座,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知识的了解。

(三)教师

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的问题上,高校教师应该立足学科研究优势,在中国史课堂上专门辟出合理课节进行讲解。如讲到唐朝时期高句丽问题时,可以从复习唐朝以前高句丽知识入手,本着历史事实,讲清来龙去脉,对国内外学界研究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高句丽政权为中国古代东北地方性民族政权的属性,进而正确认识唐征高句丽的根本性质。不应将中国古代史中高句丽内容作为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史内容,而应该将之置于中国古代王朝史的框架内。通过大学课堂的正确讲授,可以让即将成为人民教师的大学生把这一观念传授给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同时,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少数民族内容时,应该追本溯源,讲清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现在少数民族的关系,如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土家族等。讲清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征战、交融,共同开发创造了中国历史。再以唐朝为例,可以用1~2课时讲解回鹘的历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其一,回鹘历史追溯以及名称的转变;其二,回纥和突厥的前世今生关系;其三,回鹘与维吾尔族的血脉渊源;其四,回鹘和唐朝是一对亲密的兄弟;其五,唐回联姻是一段佳话。通过历史脉络的疏通、文化习俗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如今区域性民族关系格局形成的历史根源。

四、余论

需要指出的是,单独强调学习、讲授少数民族史内容是不符合实际的。就全国而言,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再到教师课堂讲授,中国历史每个时段多少都会涉及少数民族内容,因为中国历史尤其中国古代史很多内容是围绕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展开的。开展本课题调查与研究的根本要旨在于,基于师范大学培养人民教师的教育宗旨,探讨中国历史课堂如何合理安排少数民族历史讲授与学习,如何拓宽学习渠道与方法,使历史专业及非史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各民族共融共通深厚的历史根源,进而加强广大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史观,并在将来的基础教育岗位将这种观念传播下去,成为青年一代共有的民族史观。

[注 释]

①数据来源:https://www.wjx.cn/report/21326463.aspx(key:lpw844251136)。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