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运作

2019-03-22 09:26姬明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应用型

姬明华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实践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拓展与延伸,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形势与政策”课要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1]。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再次强调,“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2]。201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加强“考核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情况”[3]。因此,应用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需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运作。

一、“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应“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性人才培养规模”。[4]自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开始向应用型高校的方向发展,以此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建设,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而言的,内含“学”与“术”的分野与侧重。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原理等层面,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操作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让培训对象能够很熟练地掌握某种技能和相关技术,侧重实践而轻视理论。应用型人才也强调学生应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但其核心是“用”,其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5]实践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时效性、启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一)有利于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有效勾连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社会与行业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借助高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在生产、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基于对各项政策方针、国际形势以及焦点问题的分析,借助具体实践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策,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内化,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二)有利于实现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的互补融通

应用型人才需掌握一些必备的理论知识,并根据这些理论知识发现、分析以及解决各种问题。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具体工作中,“社会人”都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要想更好地适应此种变化,就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杜威“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6]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视角来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更加生动、牢固、可靠的“活知识”。学生要走出课堂,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开拓新视野。

(三)有利于通过对话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教育界存在“知识传递型”与“知识建构型”两种教学认识论。近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知识建构型”教学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话性实践,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7]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想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用变通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活动可以采用调研考察、动手实践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应用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无缝衔接、水乳交融的一个整体,但很多应用型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开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应用型高校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更不用说形成一套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政策重视程度不足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校人才培养政策,要求“设置‘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本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专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1学分”[3]。即使如此,有些高校依旧不够重视,仅仅以文件回应政策,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通过系统的集成理念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基地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养成造成影响。重视程度的不够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会造成“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实践基地的建设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资金投入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高校真正花费精力去联系、去建设。如创建街道办事处实习平台,就需要高校跟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联合行动,但从实际情况看,这样的平台建设还很滞后,较多停留在挂牌环节和表面的顶层设计上,没有真正实现实践要求和学生需求、理论认知、实践体悟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考核体系落后

应用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一直被当作理论课开展,有关教师完全依靠个人经验进行考核评价,没有统一和详尽的考核标准,使实践教学考核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应用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运作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8]“形势与政策”课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制定有效的课程育人体系

当代青年担负着“判断大势、担当大事、明辨大是”三重使命,这三重使命均涉及青年对中国宏观发展趋势的关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就是影响青年这些关键认识的重要渠道。“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门分支,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根据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此外,教师还要掌握其他类型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采用社会实践、阅读实践以及基地教育等教学方式,创新“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

(二)形成积极的改革配套机制

应用型高校应提升对思政理论和实践课程的革新力度,全方位强化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关注度,把实践教学渗透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当中。同时,要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并主动邀请公司管理与技术领域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应当派遣“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入公司,通过参观或考察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培育完善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配套完善的校外实践基地

要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举办课外实践活动,指引学生由以往的“书本课堂”迈进社会与高校“两个课堂”,同时对实践教学基地加以科学化建设,构建平稳有效的实践教学制度,强化学生对国家政策与地方经济情势的了解,提升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水平。“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关注外延发展。

(四)确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评方法为培育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机制保障,考评内容与方法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标,考评的盲目性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缺乏重视。所以,应当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加以规范,进一步创新考核方式。教师要按照严格的考核标准,注重过程性考核,根据学生在考察期间的表现考虑是否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热情。

四、结语

“形势与政策”课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地革新教学理念,真正将实践教学环节融入课程中,通过平台教学、社会实践或案例分析等,加强学生适应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培养出更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