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培育路径

2019-03-22 09:26王洪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内涵培育

王洪杰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培育服务精神。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内涵

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生成的,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而剖析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内涵。

(一)充分了解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生成的大背景

解读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大背景,体会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而准确定义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为培育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打下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要靠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学习中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和高校教师都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根据社会发展谋求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领路人,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内涵的五种意识

“服务精神是指为某种事业、集体、他人工作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1]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公共意识、合作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高校教师拥有服务精神,意味着要自觉遵守公共领域内准则、规范,拥有用自己所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和行动自觉,以学生为本,多与学生交流,树立教师权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

展现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五种意识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各有特色,关系密切,互相融合,缺一不可。

第一,公共意识。公共意识是展现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最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能够拥有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包括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等内容。高校教师只有带头遵守纪律,才能树立威信,让学生信服。

第二,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2]拥有合作意识对高校教师处理好与学生、同事的关系至关重要,善于合作的高校教师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快乐工作、生活,并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和同事。

第三,平等意识。平等意识体现为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要求教师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公平对待每个学生。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接触到的学生数量较多,能否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是衡量高校教师是否拥有服务精神的重要指标。

第四,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主要是指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责任,最终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责任是一种使命、一种能力,如果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高校教师如果不拥有责任意识,就无法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高校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认真履行对学生的责任,并把责任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负责任光荣、不负责任可耻,从而形成一种人人负责的氛围。

第五,奉献意识。奉献意识是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培育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难点所在。如果拥有奉献意识,也就拥有了公共意识、合作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关系最为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奉献是一种态度、一种行动和一种信念。高校教师拥有奉献意识,体现在对教师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善待每一个学生,履行教师的光荣职责。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特征

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呈现出诸多特征,主要包括时代性、普遍性、差异性、长效性和隐蔽性等。这些特征互相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时代性特征

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生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了解时代发展特征,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了解进入新时代要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前进。教师只有深刻理解、领会新时代的内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才能成为学生的领路人。

(二)普遍性特征

服务就是履行职责,责任带有强制性,是必须承当的事情。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没有奉献精神,就做不好这样的工作。因此,服务精神对高校教师而言是必须拥有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高校教师拥有服务精神的数量呈现出橄榄球状分布,拥有强烈服务精神的高校教师和非常缺乏服务精神的高校教师数量分布在两极,而盘踞在橄榄球中间的高校教师占大多数。可见,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培育工作要在所有高校教师中展开,培育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三)差异性特征

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高校教师服务精神存在人员分布方面的差异,只有少数高校教师拥有强烈的服务精神,这部分人成为优秀教师甚至是时代先锋;另一方面体现在高校教师服务精神内涵与其它职业服务精神内涵存在的较大差异,因此差异性又可称为特殊性。新时代公务员服务精神的内涵也包含公共意识、合作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其中公共意识强调公务员要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合作意识强调公务员与群众路线的关系问题,平等意识主要从依法行政视角进行探索,责任意识强调公务员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责任。而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内涵的意识针对性非常强,其公共意识并不涉及权力问题,其它意识的具体内容都只针对大学生。

(四)长效性特征

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长效性一方面是指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坚定性,另一方面指高校教师服务精神会对学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拥有服务精神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缺乏服务精神的教师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易消除。

(五)隐蔽性特征

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品性,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绝大多数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教师都默默无闻,他们的事迹除了自己教过的学生可能记得之外,并不会被太多人知晓。

三、培育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学习和实践路径

大多数高校教师能够做到努力工作、尽职尽责,但也有一些高校教师未能达到时代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工作热情不高,与学生缺乏交流,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高校教师缺乏服务精神主要是指不了解服务精神的基本理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处理不好与学生的关系,更无法做到无私奉献。为此,必须努力探寻培育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路径。

(一)培育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学习路径

学习是培育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教师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不断汲取知识的力量,才能完成教师光荣的使命,最终实现强国强民的目标。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要求,要求高校教师学习、掌握包括服务精神在内的多种知识。目前,有关服务精神的相关理论知识不多。高校教师在提升服务精神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发现与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相关的知识,不断发现新的知识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习服务精神相关理论时,可以结合一些案例,如向榜样教师学习。向榜样教师学习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教师服务精神。黄大年生前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他一生用科技报国,以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他因病去逝,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郑德荣同志生前是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因病去世,一生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学高德馨、以身垂范,从不为自己谋取特殊照顾,赢得广大师生和学界尊敬。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去世,他对事业无比热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青藏高原跋涉数十万公里收集植物种子,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学生。[3]

(二)培育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实践路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统一。高校教师要把服务精神的相关理论充分运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去,切实履行好教师的职责。高校教师向榜样学习,就要把榜样力量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及时发现自己在服务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寻找解决对策。每一位高校教师所学专业、所在学校环境、学校的学生情况都不一样,但为学生服务的内容没有差别。黄大年、郑德荣和钟扬所学专业各不相同,但为学生、为学校、为国家服务奉献的精神完全一致,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教育事业付出了一生,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

四、结语

总之,培育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对高校教师服务精神基础理论的研究。高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培育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实践中不断探寻培育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路径。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内涵培育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挖掘习题的内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