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志,余国江
(合肥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安徽 合肥 230601)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领域,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长以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院校数量增加,招生数量也随之增加。但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管理[1]。因此,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显得尤为必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职业院校实施了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有所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但是,在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理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本制度不健全、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2]。此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意识虽强烈,但力度不大;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育质量评估不合理,行业参与和指导力度较薄弱[3]。
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虽然已开展多年,但各校的实际实施情况参差不齐,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校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过程中,在观念、做法以及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观念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意识不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方式存在不足、对监控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存在偏颇、缺少系统性的信息化操作管理平台的支撑、较难实行动态管理等。
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制度、标准以及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是质量监控体系发挥功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有利于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的建设可以从制度和标准建设、组织和管理队伍建设、信息化和反馈机制建设、质量监控过程建设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开展。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制度等一套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一是根据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不断修订制度和加强制度整合,保证制度的先进性和协调性;二是及时补充完善缺失的管理制度,保证制度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三是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四是充分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度的引导作用,变强制性的他律为自觉性的自律。
2.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职业院校应紧密对接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和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完成对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课程建设、试卷质量、考试考核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丰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学校以标准来管理、以标准来办学、以标准来监督,用标准加强引导、加强建设、加强监管,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1.成立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党政一把手为质量保障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主管副校长具体管理,教务处负责执行。同时,要加强校长办公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委员会组成的多元立体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除了明确学校主管部门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成立基层教学督导组织,发挥二级学院(系部)的主体作用;优化协调工作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各环节保障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长效化。
2.完善学校、院系和学生三级质量监控队伍
为提高教学质量,要有相应的人员配备来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层面,设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作为教学质量管理专门机构,主要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与改进工作;在二级学院(系部)层面,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成立基层教学督导组织,发挥教学督导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层面,在不同年级专业中设立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员可及时向校院部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明确三级质量保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保障和规范职业院校日常教学工作。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提上日程,利用信息技术常态监测教学质量是新时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趋势。职业院校应引进或自主研发教学质量监测信息软件(平台),以满足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利用信息化的监测平台采集质量监测相关数据,可为学校质量常态监测、自我评估、促进教学、发布质量报告等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学校各级领导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及反馈机制建设
职业院校应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督检查,收集各种教学信息,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应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采集教学信息,如加强和完善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检查、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院校应加强教学信息反馈信息化建设。学校可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网络平台,开辟通畅便捷的师生网上信息交流与反馈通道;建立教室监控系统,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全方位、无死角、即时化地了解师生课堂教学情况,依托监控系统完成教学检查、评教听课等工作。
职业院校应建立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形成“目标管理—信息采集—监控管理—质量评价—反馈调控”良性运转的教学质量监控闭合系统。通过获取信息、统计分析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初步形成质量保障的闭环管理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持续的改进。
1.教学运行常规检查
(1)形成教学检查常态化机制
在教学运行方面,坚持“管理、指导、服务、监督”的原则。职业院校可推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将以前集中在学校和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权限适当下移。
在教学检查中,可将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结合,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在各项检查中的主要任务,形成常态化和规范化长效机制;开展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执行情况、课程考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的专项检查。重点规范试卷的命题、印刷、评阅、分析、归档等工作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过程及论文答辩各个环节的检查,对检查中涉及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
(2)开展三段式教学检查
实施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的“三段式”定期检查,学期初重点检查教学秩序、教学准备和教师、学生到位情况;学期中重点检查教学运转情况,评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贴合度,纠正偏差,督促整改;学期末重点监测课程考核、教学评价、考风考纪和学期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情况。通过三段式教学检查,可促进教学秩序有序开展。
(3)发挥教学督导职能
职业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督导职能。鼓励教学督导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检查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通过随机听课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督查考试工作,审查评议课程考试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管理情况等,及时向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和教师本人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保证教学过程有序进行。
2.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等方面,涵盖了人才培养规格、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教学等要素[4]。教学质量评价可采取学生评教、督导评教、领导评教、教师评学以及毕业生评价、社会评价及第三方评价等方法,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信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反馈。
(1)内部教学质量评价
1)督导评教。职业院校应明确校院两级督导基本制度,建立督导联系学院制度。制定听课计划,按计划深入课堂听课,填写“教师听课登记表”,将听课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及教学管理部门。职业院校教学督导在督导工作中可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一是由校级督导和学院督导统分结合的听课制度;二是对听课对象“全员、全流程、全方位”督导;三是在全面“督”的同时加大“导”的力度;四是“督导简报”以数据说话,直视问题,表扬先进。
2)学生评教。每学期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网上测评,也可引入期中评教和随堂评教的评教机制。为了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工作,优化评教方式和工作机制。职业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情况,设置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自主开发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系统。
3)领导评教。职业院校应健全校院(系)两级领导干部、校级督导专家和院系同行听课制度,对各级党政领导每学期的听课次数作出明确规定。领导重视教学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师评学。“教师评学”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评价课堂、学生的学习情况,从重“传授”转为重“指导”,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教师评学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生课后表现的评价,如自主学习能力、作业完成情况、与老师积极讨论问题、学业成绩等;二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环节的评价,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参与情况等;三是对本课堂学生的学风及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
(2)外部教学质量评价
职业院校在加快发展、提高质量的办学实践中,应该满足两个需求,即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的需求;达到两个满意,即学生对学习效果满意、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满意。与此对应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由内部评价、自我评价、结果评价向社会评价、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过程评价转变。
1)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将学生在校学习过程相关数据与学生学习体验、投入、效果及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满意度等整合,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教学改革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来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也为学校有效、正确地评价各项教学改革成效提供依据,使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更有针对性。对调查中毕业生反馈的问题、建议和要求,职业院校可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整改和落实。
2)实施第三方评价和社会评价。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展。职业院校与社会及用人单位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协作,加大对外部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如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实习考核、企业技术人员对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评价,邀请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并陆续开展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和社会评价。
另外,职业院校可通过多渠道了解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通过校内专场招聘会、大型双选会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以及到用人单位实地走访、考察、调研、座谈的形式,持续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跟踪调查,并及时将跟踪调查的情况反馈给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经过汇总和分析,定期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分析,并结合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形成“环环紧扣、层层响应、及时调整”的“招—培—就”联动体系,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和外部教学质量评价相结合,可形成以学生、同行、督导专家为主体的内部质量评价与企业、事业、政府等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的外部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同时,职业院校应重视评价后的分析,特别是研究评价指标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及时调整评价指标,进行下一轮评价指标的再设计。另外,还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后续工作:一是及时将评价信息,尤其是需要改进的工作建议分解反馈到相关部门,跟踪各相关部门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二是将本年度的评价结果与上年度教学对比分析,评选先进部门;三是对一直保持领先的部门实行奖励,以激励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对评价较低的部门,在分析原因、制定改进的基础上,指导这些部门的整改和落实,以评促改。
教育质量文化是教育机构和社会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涉及质量问题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法律观念及传统、习惯等“软件”以及支持“软件”存在的社会环境等“硬件”的总和[5]。为持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职业院校质量应该把大力推进质量文化建设作为追求的目标,将其视为学校持久发展的内驱力。
1.营造质量文化氛围,增强质量文化意识
职业院校应发挥好质量监控部门对教学质量的协调服务和综合保障功能,加强全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教学质量观,重视质量文化宣传和教师培训工作,使重视质量、关心质量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力求唤起每一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质量态度和质量道德,逐渐将质量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
2.加大培训力度,激活质量保障元素
职业院校可出台一系列的培养计划,加大“双师双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通过教学质量标准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化、教学管理与保障标准化等建设工程,规范每一个人的岗位职责和行为,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四个层面逐步形成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激活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各种元素,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使质量管理落地落实。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互动
职业院校应充分考虑到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建构,达成学校成员对质量价值、质量观念、质量道德、质量追求的共识。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互动,追求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逐步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由外控为主向内控为主的转变。这样的质量文化才是积极的、有效的,才有助于减小质量保障实践的阻力,提高质量保障实践的绩效。质量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变成稳定的人本意识和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
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需求。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校内外监控主体全员参与,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健全质量监控组织、及时收集和反馈质量评价信息、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保障,促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才能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