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永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近年来,高校学报对特色栏目建设非常关注。而对地方高校学报来说,建设特色栏目是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报影响的重要手段。以《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为例,其创办于1982年,原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5月,由于长春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申请更名获批。2014年1月起,《长春师范学院学报》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抓住更名契机,为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报影响、突出学报特点,在保留传统栏目的基础上,开设重点建设栏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该栏目主旨秉持兼容并包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注重对“青马工程”的理论根基、建设机制、方法体系等方面的阐述与研讨。
长春师范大学“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于2012年5月启动,这一工程充分整合学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科学、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青马工程”实施以来,先后被《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吉林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吉林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并获得长春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2012年)和吉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作为展示学校科研成果、弘扬师生精神面貌的重要平台,为配合学校“青马工程”建设,于2014年开设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栏目。
表1 载文量分析
201761051520186761320192134总计29581573
(截至2019年第3期)
“青马”栏目从栏目开设到2019年第3期共发文章73篇。从表1可见,2014年,共3期,发文11篇;2015年至2017年,每年各6期,发文均为15篇,2018年,全年6期,发文13篇,2019年,已出2期,发文4篇。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青马”栏目载文每年基本保持平稳,每期2~3篇。总体来说,载文量偏少。
表2 作者分析
(截至2019年第3期)
通过表1和表2可见:2014年的11篇文章作者中,副高及以上6人,中级及以下5人,全部为校内稿件;2015年的15篇文章作者中,副高及以上7人,中级及以下8人,全部为校内稿件;2016年的15篇文章作者中,副高及以上3人,中级及以下12人,校外稿件1篇;2017年的15篇文章作者中,副高及以上9人,中级及以下6人,校外稿件5篇;2018年的15篇文章作者中,副高及以上4人,中级及以下9人,校处稿件6篇;2019年的4篇文章作者中,均为中级及以下,校外稿件3篇。通过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青马”栏目刚开始的两年,全部稿件都为校内稿件,这说明栏目起始阶段影响很小,未吸引到外部作者;从2016年开始,出现校外稿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8年,校内外稿件数基本相当。这说明“青马”栏目已经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一部分学者投稿。从作者职称看,副高及以上基本都是校内“青马”导师,校外作者的职称基本是中级及以下,这说明“青马”栏目在校内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在校外还欠缺影响。
“青马”栏目所载文章既有宏观论述,也有选定角度进行的微观分析。宏观论述主要有张兴海教授《大学价值实现的重要行动——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哲理与实践》,文章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实施“青马工程”的理论基础、重要性以及实施的创新模式和工作载体等。崔燕教授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模式探寻》对“青马工程”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分析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高校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顶层设计,青年学生也存在信仰不够坚定等问题,提出大众教育与精英培养相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全覆盖等创新模式,等等。微观论述主要有王正教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的大学生消费观探析》,文章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分析青年学生的消费现状,最后提出大学生可持续消费观的培养。“青马”导师孙万代、钱立贤的《高校“青马工程”与基层党建互促共进论析》分析了“青马工程”与基层党建紧密结合、互促共进的必要性、可行性、实现路径及保障措施,等等。
虽然中央和地方宣传媒体对“青马工程”进行广泛报道,但作为学报的“青马”栏目宣传较少,当前学报主要在学报网站上进行了征稿启事,此外,在人大复印资料封二、封三进行了一期宣传推广,但取得效果一般,当前栏目收稿量不足,相关稿源短缺。从上文可见,“青马”栏目载文量不足,主要原因就是栏目收稿量有限,校内作者所占比例偏高,校外作者数量太低,这说明“青马”栏目宣传不够,未能有效吸引校外“青马”研究者的注意。
当前学报层次不高,因此特约稿较少,“青马”栏目也不能保证每期都有特约稿。“青马”栏目中,副高职称及以上的有29人次,中级职称的有25人次,初级职称及研究生的有19人次。栏目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论文3篇,刊发其他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论文31篇。但是从2018年以来,文章质量下降严重,中级职称及以下作者所占比例太高。作为特色栏目,当前“青马”栏目与国内高水平特色栏目还有较大差距。
长春师范大学党委于2012年5月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校每年从新生中遴选150余名优秀大学生作为青马学员,下力气对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精英式”培养,通过理论教育、实验训练、实践砥砺、自我修缮、特殊指导、网络交流、行为养成等七个模块的创新,推动“青马工程”落小、落细、落地、落实,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同时,发挥“青马工程”的带动作用,在全校22个学院成立了“青马学会”,把“青马工程”和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激活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形成了全校师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氛围……当前,学校在推进“青马工程”上,举全校之力,做大做强。学报应抓住有利契机,录求学校政策与资金支持,从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入手,鼓励或奖励专任教师和科研团体向学报投稿。此外,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利用学校平台,积极宣传,广征稿源。
以学校为龙头,以“青马”导师为主体,加强与校内研究者的联系,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向他们约稿、组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利用各种关系,去其他院校考察,了解“青马”培养的最新研究状况,积极与专家沟通,在相关学者推出研究成果时,及时关注并约稿。
特色栏目的建设,应该加大推广力度。所谓推广,就是提高栏目的知名度,提高作者的参与度,增进读者的关注度,并进一步发展潜在作者和读者。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接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信条,对学术产品的学报及栏目品牌效应缺乏主动宣传,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的今天,学术品牌会像其他文化产品一样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其自身的磁性引力难免弱化,不加以主动宣传意味着被埋没乃至淡出存在,为此责任编辑应主动强化栏目的品牌意识,树立“酒香还需会吆喝”的品牌理念,善于推广自己的学术产品,向特定群体进行经常性、有意识的信息推送,积极思考宣传推送栏目品牌的原理和方法,如向谁推广、在什么范围推广、通过哪些渠道推广、如何有效推广等,有条件时,可以印刷“青马”栏目的单行本,在各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推广。栏目的宣传推广手段与形式亦可多样,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不仅要靠传统纸质媒体进行传播推广,更要紧跟潮流和时代,通过数字化媒体进行刊物及栏目宣传。如通过微信、微博、QQ等工具向读者推送学术成果,并积极处理读者的意见反馈,使学术品牌的推广效应得到同行的验证。
1.严格遵守稿件三审制度
首先,相关编辑要对收到的相应栏目稿件进行初审,对稿件进行全面检查,提出处理意见。初审是编辑部的基础性工作,必须认真把关,逐字逐句审计稿件,对文章的政治倾向、学术水平、文字功底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审查,对文章的优缺点做出客观评价。初审责任编辑水平的高低和态度的认真程度,对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起到关键作用。其次,采用匿名专家复审稿制度,让专家从更高的角度审核初审的审计意见,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再度把关,对初审未解决问题表明看法,提出处理意见。最后,主编应会同责任编辑根据初审、复审意见,从全局角度考虑文章是否适合发表,给出决定性意见。三审制度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这样既可以保证不出现沧海遗珠的情况,也可以避免发表问题文章或低质量的稿件。
2.严抓稿件编校质量
学报质量的高低,一方面是稿件的学术质量,而编辑的编校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严格遵守三校原则。首先,相关编辑要对文章进行初校,要求对稿件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对,文章的篇名是其门面,编辑应该对作者的题目精心推敲,让其准确、醒目、精彩。摘要是文章的提练和浓缩,要求简洁明了,照应原文。关键词要揭示文章主题,具有检索价值。正文作为文章的主体,编辑在做到文从字顺的基础上,要让文章具有学术性、前瞻性。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引用或阅读过的重要、关键文献。此后,不同编辑在对照原稿和一校的基础上进行二校。最后,责任编辑将二校稿与原稿对红,进行修改。对标题、作者、职称等重要内容复查校对。三校过程是保证刊物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重要补充。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特色栏目建设应结合地区、高校及自身特点,找准定位,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要正视特色栏目建设中存在的稿源短缺、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一方面,依托地方和学校的优势,寻求资金和科研的支持,广征稿源,打造高水平学者队伍;另一方面,从编辑自身着手,狠抓稿件编校审的质量。这样才能将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推向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