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探究
——以广西为例

2019-03-22 07:34卢小婷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互联网+民族

卢小婷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保护与传承作为文化中精髓的特色文化是弘扬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但目前从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广西的特色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得到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带动着许多领域和不同产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不够发达,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特色文化发展的程度较其他地区低,那么如何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来带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 广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现状

广西处于我国的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少数民族在这里居住。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比较长居的少数民族有12个,比如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等;此外,还有其他40多个民族。民族的聚居与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是被人民所了解的民族特色文化却不多。近年来,广西也致力于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使之被更多的人了解。目前,广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特色文化种类多,但发展速度慢。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比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肥套、壮族蚂虫节、壮族刘三姐歌谣、白裤瑶糯过祝节、仫佬族走坡节、瑶族服饰、布努瑶族祝著节、毛南族分龙节等等。虽然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很丰富,但在实际生活中,本民族的文化仅仅局限于当地,很难发展起来,人们以传统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传播不出去。第二,人们对特色文化的关注较少,保护力度较弱。据统计,除了白裤瑶族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之外,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在市场的冲击下被破坏了。壮族的山歌也是从2014年国家规定每年的“三月三”为壮族的山歌节后,山歌这一特色文化才得到一定的发展。即便如此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很多的壮族年轻人并不会唱山歌,只有年纪较大的才会唱上几句,这与人民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强有关。第三,文化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发展形式单一。虽然广西聚居了56个民族,不论是从饮食、服饰、节日、婚葬等都有许多的文化形式,但是人们发展文化的形式却过于单一。所有的特色文化都是以原有的形式各自发展,并没能形成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第四,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人才稀缺。特色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批热衷于把自己本民族文化发展出去的人才。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对于本民族文化谈不上了解,更不用说发展。族里比较懂本民族特色文化的人,年纪也都比较大,想发展自己的文化也是有心而力不足。因此人才的稀缺,也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存在的现状。

2 影响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因素

2.1 文化意识淡薄

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投入的增加,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文化素质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们就有足够的意识保护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

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民族地区的思想精髓,其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地区大多数人都外出工作,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缺少足够的保护与发展意识。人们在市场化的潮流中逐渐被利益所引诱,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潜意识里对于文化这一概念不够明晰,对于其发挥的作用也不了解。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缺乏对特色文化的保护和热爱,甚至不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的程度,文化发展意识过于淡薄是影响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资金投入过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建设重心在于经济,大部分的资金投入都注重发展经济。相对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显得有些欠缺。再加上民族地区本就比较落后,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视程度更是远超发展文化。即使地方政府有心想发展当地文化,财政资金的缺乏始终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对于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而言,经济与文化是并行的“两条腿”,只有两者同行,才能共同促进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不论对于经济还是文化,应该一样重视,协同发展。民族地区更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引导特色文化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利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优势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3 人才过于缺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加深,许多人从农村涌入城市,留在农村的人才逐渐减少,民族地区文化人才流失。文化人才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是民族地区文化人才的现状。此外很少有人能够专职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工作效率不高。加上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条件比较落后,想要靠人才引进也比较困难,许多有文化素养的人才止步于艰苦的社会环境,拉大了中西部的文化发展差距。民族地区文化体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薪酬和各种福利待遇条件跟不上,制度的不健全,培训力度不够,影响了当地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缺乏,除了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可逆因素,也有现实的制约。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从制度上加快改革,缩减差距,加快人才培养,塑造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4 发展形式单一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包括服饰、饮食、节日、舞蹈、歌谣等等,但发展的形式和传播渠道却很单一,仅以各自原有的形式,通过有机介质进行传播。这就导致除本民族的人,其他地方的人对该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不了解。因此以传统的方式发展特色文化达不到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民族地区还没有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单一形式的发展不能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不能把民族特色文化传播到我国的其他地方以及世界。

随着经济的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大众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我国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有些民族的人口比较少,更应该丰富其特色文化的发展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其特色文化和风俗习惯。

3 “互联网+”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策略

3.1 “互联网+”文化意识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基础

要想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首先要从培养民族地区青年的文化意识开始。青年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坚实力量,因此要通过“互联网+”发展民族地区青年的文化意识,向青年传播文化的重要性,让青年从潜意识里接受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培养青年的文化意识。在“互联网+”平台下,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APP向大众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线下也要加强对青年的民族特色文化知识培训,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积极引导青年多参与本民族特色文化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桥梁,经过不同民族特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加深青年对不同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从而加强青年的文化意识。

3.2 “互联网+”文化资金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保障

中国大量文化产业存在“既弱又小”的问题,产业集聚不明显,在民族地区尤为明显,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资金融入渠道少且不足、产业环境不配套等问题严重,使得具有民族特色且可以商业化运作的文化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1]。资金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保障,在地处较偏或经济发展较慢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企业不仅没有形成规模,而且有形的文化产品少。文化发展的资金不足导致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都明显滞后,即使有政府投资与银行贷款,与企业需求的资金之间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并使之产业化发展,仅仅靠政府资金力量的投入是不够的,需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互联网+”平台之下,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创新资金融入平台,比如众筹、网上募捐等。通过网上筹集资金,可以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

3.3 “互联网+”文化人才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关键

重视人才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端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2]。缺乏文化人才是制约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而如果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来补充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文化人才引进来,也仅是挂职一段时间,起不到长期的引领作用,加上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以及艰苦的生活环境,很多人不愿意投身于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集聚一些优秀的文化人才,让优秀的人才通过网络平台向当地提供文化发展的建议。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通过平台与这些人才对接,向他们学习如何发展地区优秀的特色文化。政府在这里可以为作出贡献的文化人才提供一定的薪酬,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社会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趋势与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不够了解,而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吸取文化人才的建议来发展当地的特色文化。

3.4 “互联网+”文化产品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方式

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以原有的发展形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得以延续,要不断创造,赋予传统以生命,生命才有意义[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民族地区可以将民族特色文化,比如服饰、工艺、歌谣、戏曲等进行文艺创作,在保证其原有精神内涵不变的前提下使之与多种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让文化产品多元化。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找到相应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文化产品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4]。结合现有的互联网销售方式,扩大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提升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品牌。在多种文化共同交流发展的环境下,地方政府可以与文化企业合作,实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品多元化发展。借力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录音或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系统记录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在通过“互联网+”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同时,把我国特色文化向国际市场迈进。借助互联网,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的方式得以创新,实现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化设计,更使不同文化得到更好的交流。

4 结语

利用“互联网+”,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族文化中某些特有的要素资源在发展与传播中会使原有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播与再造。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是一国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经济实力与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要想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就要利用好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优势,创新民族特色文化发展路径与模式,使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特色文化资源能够进行多种开发与利用,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要想把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更好地发展,必须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创新发展的形式,协调统筹好文化意识、文化人才、文化资金与文化产品等方面共同作用,让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 “走出去”。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互联网+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