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哲学思考

2019-03-22 07:34周双双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矛盾马克思主义时代

周双双

(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重庆 401420)

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只有准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才能找到破解难题,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点。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概念,如今已有60多年,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相结合所做出的新判断,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因此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准确掌握其精髓要义,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解决。

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哲学逻辑

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思想先导作用。正如习总书记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1]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深深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沃土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1.1 永恒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在人所存在的社会中,发展呈阶段性、层次性是其普遍特征,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就在不断超越社会某个特定发展阶段的束缚而不断实现突破与飞跃,并表现社会的前进性。首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客观的,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时空下有着不同的需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新时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也开始发生变化,丰富的物质生活已不再是单方面需要,人民群众逐渐对民主、环境等提出更高需求,这表明人的需要实现了从生存需要到享受需要再到发展需要的发展变化。其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体现了我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透过历史可以发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多次变化,但是每一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研判,是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表现。

1.2 矛盾运动观点

矛盾是客观而且普遍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新时代,公平与效率、清廉与腐败等矛盾依然普遍存在,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换句话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质变,但社会基本矛盾却没有变,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依然普遍存在,依然规定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具有特殊性,透过人类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之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人民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于单纯的物质发展。因此,新时代必须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转换的基础,在发展变化上实现新的转变。

1.3 生产力决定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供给和需要之间的矛盾关系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本质上的体现。恩格斯曾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4]“生活”和“生产”在这里分别就是“需要”和“供给”,也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新论断,就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对我国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规律的深刻认识、把握和研判,这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新时代的必然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矛盾运动的逻辑使然。

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哲学价值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新概括,是我们党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不断变化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判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交汇期的一次新的理论武装,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2.1 推进理论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智力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即矛盾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曾对矛盾的相关领域、范畴有过深入研究,但基于所处时代限制,并未能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一范畴,也未能形成相关的科学表述,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近现代以来毛泽东将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相结合,首次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为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指导。进入新时代,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准确把握了当前中国基本国情这一实际,以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体现了我国以实现人民利益来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智慧,彰显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入思考和关注,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同时也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2 突出人民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衡量一个国家坚持什么制度的根本标准,关键在于看人民在这个国家中占什么地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表明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党必须加强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群众路线。这是因为群众观点本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这也契合了“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的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6]新时代,党在秉承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战略上,将“人”作为核心来定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诠释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的理论清醒和行动自觉。

2.3 作用社会生产发展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实践证明,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我们以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为出发点,在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新时期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在尊重历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根据国情发展变化做出的正确判断,是对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这一正确认识必将作为新时代我们党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也将成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理论武器,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发展。

3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的哲学路径

理论源自于实践,关键是服务于实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本质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新目标,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此来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级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1 实事求是,坚持发展要务

唯物辩证法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历史方位的判断,是决定党和国家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石,从根本上决定了政策体系的走向和最终成效。”[7]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整个社会发展还依然存在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高、发展态势尚不稳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在这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起关键作用,即归根结底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变。据此,要促进生产力发展,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在工作中聚焦“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从国情出发,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凝心聚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这是因为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是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必须靠发展来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3.2 统筹兼顾,全面补足短板

正确处理不同矛盾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是“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8]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等现状。因此,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学会运用辩证法相关原理,善于“弹钢琴”,敢于正视存在的短板,在坚持全面的基础上,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并具体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处理好整体与部分、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进各方面协调发展。同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调动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3.3 依靠人民,实现全面发展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依靠人民,既要广泛动员社会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力量,使每个人的优势、长处得到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同时又要把群众的集体智慧科学地组织和凝练起来,以此催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想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合理地发挥出去,还必须坚持为民之举,以人民多方面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让群众看到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利于自己,付出是为了收获,即“累是真累,累不白累,累也值得”,于是乐于参加,敢于付出,心甘情愿地做出贡献,以此来推进我国社会当前主要矛盾的解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矛盾马克思主义时代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