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垒
(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中学美术教育主要以美育人,旨在以适当的美感教育丰富学生的视觉审美体验,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品性,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与责任感,在整个中学教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中学美术教师是针对中学生开展美术教育、保障美术教学效果的核心主体、是全面实现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要提高中学生美术学习成果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
目前,河南地区普通中学的美术课程设置一般是依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2015年版)》,《普通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等文件展开的,如美术课程内容在初级中学涉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领域;在普通高级中学则涉及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电脑绘画与电脑设计等九项五板块,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更偏重对学生的应用,创意、图像识读、审美、文化理解等能力的培养。以上中学教师相关教学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训教学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但现阶段,河南省内高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训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比例不足总学时的八分之一;(2)学科特征不明显,多为教学技能训练、校外教育实习两类,均以理论教学为主;(3)涉及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美术基础训练为主,而非与课标相吻合的实践应用科目;(4)忽视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5)人文知识培养匮乏等,从而导致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脱节,直接造成学生教学能力受限,在毕业进入中小学从事教职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适应工作要求,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中学美术教师教育实训课程改革是当前中学美术教师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可以为高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也是提高全省中学生美术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直接手段和必然要求。
该部分将紧密结合河南地区高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探索中学美术教师教育实训教学课程改革路径。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协调各课程间的衔接与递进关系,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阶段美术学(师范类)专业课程在经过多轮次调整后,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现有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是以中小学美术教师所应具备的各项基本素质为切入点,设立有绘画、设计、书法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师理论课程。但是,以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例,省内多数高校仍然以各科通用的通识必修课程教学为主,缺乏美术学科特性及实际应用性,无法使学生从实际上掌握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式、方法。高校在培养中小学校美术教师师资的时候应当尽量参考当地中小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加强实训课程的教授,以有较强针对性的项目化方式推进实训内容的系统化,完善课程结构,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走出象牙塔,具备发展的眼光,最终成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现今省内主要中学校对于美术教师的需求已然发生变化,中学美术教师不仅要自己“画”得好,“讲”得好,更重要的是“用”得好,那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工具改革教学形式,相对于纸、毛笔、颜料等传统绘画器材,电子绘画和成像工具操作更简洁,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的作品艺术效果更强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有明显的帮助。
此外,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内涵的认知和理解也非常重要,如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学习,课程的重点应集中在“传统”二字,可以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与文学作品,强调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力求学生能够真正地欣赏并理解中国传统水墨画,对植物、人物、动物、风景等形象的临摹应设立为课程最后阶段的实践体验,而非唯一的教学目的。
乡土文化的融入是中学美术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学美术教育阶段,为了丰富美育课程内容,除常规教学内容外,也可添加民族美术、民间美术和具有地域性特点的美术课程内容,如泥塑、纸雕、陶艺、扎染、剪纸、木版画、麦秆画等课程内容,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应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与时俱进,不断扩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身边的美,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实训课程项目化,帮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材料的不同特征,学会有选择的搜集材料,并通过将多种材料的加工、处理,形成能够传达个人审美认知的整体作品。从而加强学科建设的综合性,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构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术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民族、地域美术优势,提升文化自信。
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确立一定数量的美术相关公司为实训基地,加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深入了解市场环境下美术的实际需求和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学校校联合的形式,带领学生走入中学课堂,亲身体验当下中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和中学美术教学特点,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因材施教,要求学生避免将自己所受到的大学美术教学模式僵化的移植到中学课堂中。使学生能够真正走上讲台,在真实的授课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找出自身在专业技法和教学技巧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就职指明努力方向。
除此之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感受美术创作的作用和形式的变化;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美术竞赛,观摩优秀获奖作品,了解国内外美术发展的最新形势,让学生在社会实训学习中自发、自觉的重视和运用学科知识,为自身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经验储备,鼓励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创作尝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知。。
回溯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史,由于美术教育的成果无法像数理化等学科一样清晰的体现在各类升学考试中,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被严重忽视的状态。近年来,艺术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肯定,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以培养美术教师为目标的高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单纯的美学艺术教育,更不是纯粹的绘画技巧教育,而是一门通过多样化的美术形式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中学美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系统化教育体系。任课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教学规律为准则,积极扩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热情,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多点整合和多层推进的方法,培养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