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培育价值启示

2019-03-22 04:20:47张义俊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育人

张义俊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江苏 无锡214081)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国人民只争朝夕,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步和卓越的成就,但也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一味地求速度,走了一条粗放型生产、高资源消耗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快速发展之路,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等现象也充斥着商品市场。如今的中国,很多领域不缺技术,不缺设备,而缺人才,缺一颗沉静的心,缺做事的情怀、信念和态度,更缺信仰。

“十年的树木,百年的树人”,培养“工匠精神”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次性的努力。它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法制法规,公平公正,加强文化植入和建构,培育高职“工匠精神”因子,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

1 发达国家“工匠精神”的经验价值

活着是一种修行,工作也是如此!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寿命超过200年的公司数量最大的是日本,为3146家;德国为837家;荷兰有222个;法国有196个。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神”[1]。

1.1 德国严谨、精准、可靠和诚实

德国的生产过程非常精致,精湛的工艺与德国的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其原因与其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德国倡导的专业精神是严肃、规范和细致。德国工人在工作中负有责任,这是德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瑞士勇于实践

瑞士手表一直是钟表业的领导者。在瑞士,人们对待产品的态度极其用心,对待产品的质量精益求精,这些都真正展示出他们的“工匠精神”。

1.3 日本精益求精、追求细节

在日本,“工匠精神”也得到了同样的推崇。日本工作者注重工作稳定、和平。日本公司的管理模式已被世界各地的公司所模仿,他们秉承卓越的态度和热爱的工作精神。如秋山利辉运用的人才培育法门是日渐式微的学徒制,他创立了秋山木工[八年育人制度],要求年轻学徒必须在八年时间里完成做为一名合格工匠需学习的科目学习。这包括成为优秀工匠所需的基本培训、工作技能和知识。还有一系列的举措,如心理健康,生活态度和心灵锻炼等。

2 新时期中国“工匠精神”培育内涵启示

2.1 “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涵义

“工匠精神”:崇尚德艺双馨。首先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其次是耐心、专注与坚持。最后就是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处事风格。

“职业素养”: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这是人们在其专业活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精神和道德品质。

2.2 “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关联耦合

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工艺精神”是当代职业教育的新诉求。专业技能是“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职业理想和信念是“工匠精神”的灵魂,专业的行为习惯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知识为本,技术精湛、创新的劳动力,弘扬劳动模范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出光荣的社会工作作风和专业精神”。新时代“职业素养”就是职业精神,即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理念与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等现代“职业素养”结合。

2.3 “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

“工匠精神”最初就体现在职业教育上,并慢慢蔓延到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之一。这是“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国家战略的文化支撑。职业教育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地位决定了谁将培养“工匠精神”,即为社会培养技术和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是首选,手工艺是当代职业教育的一种价值。就工匠的培养而言,高职院校因其主要的地位和重要渠道,应具有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3 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行动策略构建启示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只有重视把学生塑造成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价值观,深化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并把职业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日常行为引向正确方向。高职院校应坚持诚信和全面改革的原则。要坚持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保持教育人的责任基础,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和价值取向,追求卓越[2]。

3.1 坚持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塑造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经过严格的实践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实践操作。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办学特色,建立优质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推动发展战略,为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改革机制和培训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丰富前沿[3]。

3.2 坚持强化育人质量意识

高职院校应摒弃传统的纯技术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在专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塑造“工匠精神”。实现“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注重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培训和实习过程中体验工艺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企业的人才可以确保具有工艺精神,达到全民共识,不断攀登质量的高峰,让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工艺精神不仅注重产品质量,还注重人的素质。它应该承受利益和金钱的诱惑,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并坚持其独创性。遵循“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素质领先”教育人的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创造优质教育教学环境。坚持教育底线,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进应用研究,追求高水平的教育教学。

3.3 坚持良好的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就是人们对于职业的各种看法的总和。无论是个人职业素养的形成、个人品德的发展、还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都与一个人的职业意识有关。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要让“工匠精神”进入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素养教育结合,把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分为“引领、浸润、深化、拓展”等四大功能。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的教育引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个体自我鞭策、自我完善的最强动力,是个人走向卓越的基石。要让高职学生在就学以及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持久秉承践行“工匠精神”,就必须将坚定的理想信念注入他们的心田[4]。

3.4 坚持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体系

“教育教学一体化协同育人”是职业院校办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育人质量之本,是阵地融合、思想引领、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平台搭建、队伍夯实,更是学院与学院的实际、专业(群)特点、高职生学情水平和差异的结合。研究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基本规范和规律,针对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的本质要求,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育教学标准、职业素养标准、一体化育人实施方式方法与内涵、考核评价与制度建设等方案[3]。

3.5 坚持“职业精神”氛围的营造

注重人文知识的融合,积极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搭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了解自己的社会。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主,确保安全稳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完善建立良好学风的长效机制。重视课堂建设和公寓管理,倡导和引导学生进行班级和宿舍自主管理,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因此,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高度重视行为文化建设,尽早培养起学生“工匠精神”必备的职业态度和习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要强化制度执行和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管理,要认识到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就是培养其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是为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打基础。

3.6 坚持新时代“职业精神”引领

职业教育还要引导学生把职业理想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学习和锻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院校要把职业精神、行业价值观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只有把职业要求贯穿到培养过程中,才能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提升,才能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匠人的优良品德也需要传承。“师徒相授”是一项古老传统,要求教师具有“师道”和“术道”的信念。不仅要教会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刻苦钻研,还要教会学生尊敬教师、热爱祖国。“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校园文化,把优秀企业中的优秀文化植入校园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并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精神。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