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梅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生态文明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演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应用者,更是践行者和宣传者。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的话题,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到十八大报告中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再到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专门成段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美丽中国”建设也是其中之一。要想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就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为之努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中大学生是 “美丽中国”建设的学习者和宣传者,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却是以牺牲生态价值换取来的,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尤其是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无论走到哪里,首要关注的问题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不能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认真领会并贯彻执行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以及其他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战略。如今,许多地方也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付诸于实践之中,这对于当前生态危机的缓解以及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总书记也多次寄语于青年人,看好青年人一代对祖国的贡献。而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正是三观形成的时期,更是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应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这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有效应对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的严峻生态危机的现实需要。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是对青年一代寄予的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才能更好地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高校的培养下,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当然,这一全面发展指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体现,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现。生态文明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这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需要,更是为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要求。
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就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展开论述。
曾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础知识缺乏了解,甚至部分大学生竟然不知道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存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缺乏的原因有许多,这里着重强调两点。一是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大学里所学的课程,除了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以外,其余的专业课程几乎不能够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这就致使在上大学以前就对生态文明知识模糊不清的大学生,生态知识教育仍然处于空缺状态。另外,由于大学生自身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冷漠,平时全身心投入到本专业学习之中,不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主动去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常常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里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出现生态知识缺乏的原因。
当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非常明显,而自律意识却稍有欠缺。他们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集体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们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而生态责任意识也不例外。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当前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只是仅仅停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利害关系之中,只要没危及到自身的利益,就与自己没关系。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我国“美丽中国”目标的建设是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努力,需要以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去对待我们生存的环境。马克思曾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大学生在面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他们往往寄希望于他人,自己缺乏责任意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在家庭中,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在他们出生的家庭里,有老人和父母的共同照顾,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溺爱出现,导致当前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很少站在他人或是集体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也是致使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
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或是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满足人类的物质文化需求,又有利于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大,计划性很差,他们在购物时不考虑商品的实用性有多少,而是感受购物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消费经验不足,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为了和其他同学拉近距离,会不顾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消费模仿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消费方式,不但缺乏理性,而且低效,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资源的浪费,生态污染。大学生会出现生态消费行为失范的现象,主要原因在大学生自身,他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存在问题。盲目的消费,过度的消费,攀比心理的产生,消费结构不合理等等,都是大学生非生态消费的原因。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那样我国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代表着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大学生是中坚力量,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缺乏,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课,或是较更好地将生态文明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为了贯彻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目前,有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更新了教学手段,创新了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实践与思政理论相结合,让大学生更好的接受这一理论。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某班级学生在浙江安吉鲁家村的小火车上,上了一堂有风景的思政课,学习习总书记的 “两山”理论。高校应该多多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日”“爱鸟日”等纪念日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户外实践活动或者开展一些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这样的活动形式多样,能够带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就能从活动中逐渐培养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莘莘学子充满深情的说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我们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生态文明观教育也是一样,从家庭开始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这就要求父母要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父母的言语行动中,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孩子都会学到,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懂得辨别是非。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不要宠溺自己的孩子,而是应该教会他们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事的正确方法。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离不开社会提供的良好的公众环境。如果公众生态素质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层出不穷,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会产生怀疑。公众因其角色和地位的不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有所差异性的,有的是主动地参与,有的是被动,有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公共利益等。因此针对不同的群体,社会应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等方式,将我们现在正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传递给每一位公众,使每一个人都能关注这一问题,加深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性,从而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生态共识,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公众环境支撑。
不适当的消费模式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根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培养,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增强节约与环保意识。一要引导学生适度消费,端正自己的消费观念,不盲从,不攀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为了暂时行乐而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二要引导学生绿色消费,让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乱扔垃圾,自觉将垃圾分类,不随地吐痰,少用或尽量不用一次性产品等,将绿色消费理念贯穿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三要牢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依然没有改变,我国面临的人口压力,资源趋紧的态势并未改变。因此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到不浪费,合理消费。这一消费观念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也有利于社会,将会促进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念的养成和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