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仁龙
(池州学院 艺术与教育学院 安徽池州 247000)
新时代赋予教师新使命,要求教师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作为教师教育改革重措之一的教师资格“国考”,给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等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作为教师教育主干课程之一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该如何应对?鉴此,分析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现状,探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定位,提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无疑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高校扩招后,新组建的以本科教育为主,服务地方经济与发展为宗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新型本科院校,学界又称之为新型大学[1]。此类院校有不少是以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而组建升格的,虽然自建立之始便确立了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等特点较为明显的办学定位,但“师范特长”仍然存在。近些年来,在“对焦需求,聚焦服务,变焦应用”[2]的思路引导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着力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专业调整与改造中,停办了一批学生就业困难、偏文长线、脱离实际、应用性欠强的专业,与此同时,新设立的应用性较强的工科、商科等专业成为香饽饽,发展很受重视。保留下来的原本见长的师范专业地位得到的重视很不够且有渐趋弱化的倾向。这样,从基于教师资格“国考”的角度考虑,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而基于突出“服务地方、强化应用”的现实背景,公共教育学课程面临着学科危机、教材危机、教法危机和教师危机[3],实际上地位不显,定位模糊,处境尴尬。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只有定位适当,表述清楚,才能便于理解与操作,否则,难以达到。目前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定位如何、是否得当?人们总是期望通过今天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未来做教师所需要的一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4]114,显得有点“高大上”和不切实际,赋予了公共教育学课程较为万能之神效功能,定位显然不当;在课程目标的文字表述上,诸如“了解”“认识”“掌握”等用词笼统模糊,虽易理解却难于较好把握;在课程目标指向上与具体的章节教学目标相混淆,偏于具体,过于狭窄。这一切与教师资格“国考”要求的课程目标应该“定位适当、表述清楚、指向明确”等不相符。
课程内容是指某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的方式方法等,它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或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理应涵盖教育简史、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德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教师、学生、班主任和管理等方面,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由于受到学分或课时的限制,其内容不得不压缩,删减了许多本该保留的内容,导致课程内容涉及面狭窄,涵盖不够。比如,新建应用型本科C校的公共教育学课时变化呈递减趋势(64课时→54课时→51课时→48课时),由最初的64课时到现在的48课时,一个学期完成,关于班主任、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都未涵盖。这与教师资格“国考”要求学习的内容相比,显得面窄而不全。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教学活动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方法,需要在启发式思想指导下,善用教学机智,灵活多变,不断创新。从理论上说,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更应该清楚这一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固守传统,陈旧不新,不尽人意的现象也较多存在。比如,有的教师上课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为完成任务而教;有的教师过于讲究规范和按计划授课,注重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有板有眼,全然不顾学生实际,自顾“主导”,不顾学生主动,灵活启发不够,课堂气氛沉闷[5];“粉笔+黑板+嘴”传递接受式传统教学方法还颇有市场,虽有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授课,但“形具而神不变”的现象也不乏存在。陈旧不新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课程考核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等“学”的情况,也可以评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学术水平等“教”的情况,还可以反映教研室、校院(系)等部门“管”的情况。就课程考核而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传统不变,创新不够,亟待改进。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考核理念体现不够,为了考核而考核,把考核作为“手段”不足而作为“目的”有余;二是考核内容偏重于教育学理论知识,为师技能方面的考核不足,与教师资格“国考”联系不紧,应用性突出不够;三是考核形式过于重视闭卷笔试,强调对教育学知识点的记忆及简单应用,显得较为单一落后;四是课程考核标准要么没有,要么“形有实无”,束之高阁。
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质量。从新建应用型本科C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队伍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理念滞后。教师虽然明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且认为很重要,理应成为自觉行动的指南,但实际上有人认为那是“镜中花、水中月”,难以实施,难见效果,还是自己的经验保险可靠,习惯化了思维与行为方式固化,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固守传统,按部就班。二是知识结构老化。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数量少,外出脱产进修学习受限,平时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其他事项,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和动力不足,导致学术视野狭窄,知识陈旧、结构老化,适应不了新时代大学生发展所需要,知识内容有待充实、知识结构亟待更新。三是教学能力不足。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必备的一种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监控、教学反思等方面的能力。研究显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含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显得不足,有待提高[6]。四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无论从年龄,还是从职称、学历、学缘等角度看,均不同程度存在不合理现象,结构优化任务艰巨,且迫在眉切。
课程定位一般是指某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定位是否适当,不仅关系到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如何,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来说,其定位是否适当,关系到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份量和培养质量。因此,较为适当、准确地定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有着一定的价值,值得探究。
教师教育从其专业性角度来看应该是双专业性的,即具有“学术性”与“师范性”。学术性强调的是未来教师任教某学科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师范性强调的是未来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学科的专业素养,作为教师既要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通晓教育学科知识[7],教育学科知识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这里所指的教育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知识。可见,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离不开教育学课程。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合格的本科人才,不是专科人才,也不是研究生层次的人才;从学科类别角度看,要考虑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学前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音乐教育等不同的师范专业;从就业服务层次角度看,要考虑是培养哪个阶段教育所需要的教师,比如,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科类教师职前培养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课堂举例、课内实践等应该有所区别。
由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少是以师范专科为基础升格的,其课程、教学、管理等由专科模式到本科模式的转变从理论上来看是很容易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专科痕迹”难以摆脱。作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尽快摆脱“专科痕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那些重点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有所不同,反映在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及教学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主要紧紧围绕培养当地学校所需要的合格教师而展开,亦即考虑地方性和应用型。
教师资格“国考”,增加了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要广泛地使用案例剖析、材料分析和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突出对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的考查。教育学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学生为师技能培养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注重和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案例的搜集与分析,以及学生对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的练习,加强课内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是基础教育学校教师职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教师资格“国考”的必考课程,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课程。在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其教育学科性质,又要考虑地方、应用、开放等学校发展定位,以及教师资格“国考”的要求,把几方面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
只有明确了课程定位,才能为其教学改革找到出路。基于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以及课程定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关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的重新构建,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对其重新定位。教师资格“国考”强调考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这关涉未来教师的质量规格,与今天的学校教育(亦即职前培养)分不开,围绕此知识和能力开设的教育学课程目标,应当以此为依据,定位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和专业能力。二是转换话语方式。对当前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话语表达方式要进行转换,力使之简单明了,便于人们理解与操作。例如,对教育学知识性目标可用解读、理解、识记、说出、比较等词汇;对教育教学能力目标可用分析、阐述、运用、设计等词汇;对专业理想、专业情操等方面的目标可用体会、参与、感觉等词汇[4]116。
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一是增添当前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育目的”“德育”等章节,增加新时代“德”方面的新内容,提高其在教育学课程总内容中的比重,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增加为师技能的培养、注重教育实践和能力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以适应教师资格“国考”对考生能力的要求。三是在调整内容时,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批判吸收、理性对待西方的教育名著、文献及教育经验;我国古代经典、诸子百家中有关教育教学的精萃很丰富,通过筛选后融入到教育学课程内容中,以发挥教育公共的文化传承作用[8]。
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教学要想吸引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改革。选择运用教学方法需要对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师自身情况、教学环境与设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构成的教学的整体功能。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首要是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革命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思想观念,有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意识和决心;其次,在考虑学校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混合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第三,突出学生主体,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指导,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第四,采用专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微课、微电影等方式,形成个性色彩较为鲜明的教学风格,力求多样,不断进行方法方式创新,促进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兴趣[9]。
优化考核制度是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考核理念,依据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契合教师资格“国考”要求,改革考核内容,突出应用、创新实践等为师能力方面的考核。二是力求考核形式多样化,笔试、口试、操作性考试相结合,题型多样,点面结合,要有一定的份量与难度。三是做好考核后的试卷分析工作,着重从教师的视角找出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水平。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来说,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等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要加强师德教育,引导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勤学敏思,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克服保守思想,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减轻教师负担,创造条件为教师自主学习和外出脱产接受教育培训提供时间、经费等支持,以达到教师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学术视野开阔和教学能力提高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