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谣的地域特征及其蕴含的礼俗文化

2019-03-22 00:33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礼俗民谣徽州

杨 辉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1 徽州民谣的内涵和特征

1.1 徽州民谣的内涵

徽州民谣①是徽州地区民众创作、吟诵、口耳相传的传统民间文学样式,它大致反映了徽州百姓的生活、劳动、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是徽州文化中独具韵味的一部分。徽州民谣从地域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有绩溪民谣、歙县民谣、祁门民谣、黟县民谣和休宁民谣等,因各地域方言不同,这些民谣又各具特色。从内容上来看,徽州民谣大致有爱情类民谣、二哥类民谣、时政类民谣、徽商类民谣、劳动类民谣、生活类民谣等类别。这些民谣大都具有题材多样性、艺术独创性和鲜明地域性等特点。

1.2 徽州民谣的地域性特征

1.1.1 方言的运用 徽州民谣的地域性首先体现在语言运用上,徽州民谣用徽州方言创作,用徽州方言吟诵,离开徽州方言,徽州民谣将失去其依托。

(1)方言词汇

绩溪民谣《五更盼郎》“十八岁小姐剐韭菜,十八岁郎哥挖土块。你要把韭菜端把扣,你要采花二更来”,其中的“剐”和“扣”都是方言词汇,分别是“割”“去”的意思。绩溪民谣《看花灯》“一宰宰到绩溪看花灯,金钗插得稳呀,耳环两边分……一碰碰到卖油卖盐担,一踩踩着俺只鸡眼睛”,其中“一宰宰”表示“小脚走路的样子”“鸡眼睛”是“脚指头”的意思。类似的方言词汇还有“朝婺”(祖父母)、“买娘”(后娘)“彩翘”(怎么)、“参瓜”(黄瓜)、“太太”(月亮)、“恨你”(给你)、“脑盖”(脑袋)、“夜华”(晚霞)、“匹脸”(不要脸)、“暴”(刚刚)、“歪”(可怕)、“掖”(杀)、“娒”(婴儿)、等等。大量方言词汇的使用,增加了徽州民谣的表现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徽州民谣也因此更具有生命力[1]。

(2)方言押韵

徽之州在万山中,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方言自成系统的格局。徽州方言颇具特色,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方言群。另外,其内部也相互差异,徽州原所辖六县之间方言不尽相同。因为方言音韵的不同,徽州民谣的押韵也不同于北方官话。如儿歌《月亮下来看世界》“月亮太太,拜尔三拜。保佑明天好世界!世界多多,端上灵山看外婆”。其中“太”“拜”“界”押韵,“太”“拜”属于怀来辙,“界”属于乜斜辙,三个字属于不同的辙,这算是典型的方言押韵。类似的还有《寡妇思夫》“三月寡妇是清明,手拿钱旗走上坟。别家有夫夫来挂,小妹无夫冷清清。四月寡妇刈麦忙,蚕老麦黄格外忙。家中请了抽丝姐,外头请了刈麦郎。”其中的“坟”属于人辰辙,“清”属于中东辙,两者押韵[2]。

1.1.2 题材的地域性 徽州民谣的地域性还体现在题材上。徽州民谣是反映徽州生活的,自然民谣中有大量徽州特有的题材内容。

(1)民谣中有大量有关徽州地区耕种、生活的内容

民谣《采茶谣》“正月采茶是新年,二月采茶正逢春。三月采茶桃花红,四月采茶做茶忙。五月采茶是端阳,六月采茶茶飘香。七月采茶秋风凉,八月采茶是中秋。九月采茶菊花黄,十月采茶小阳春。十一月采茶雪花飞,十二月采茶又一年”,这首民谣体现了徽州百姓的日常采茶状况,诗意化的再现了一年四季徽州百姓采茶劳作的情景。民谣《徽州人》“黟县蛤蟆歙县狗,祁门猢狲打躬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板绩溪牛”,这首民谣借助动物描摹各区县百姓不同的性格,既形象有有趣。

(2)民谣中有大量有关徽商的内容

徽商曾经名震一时,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坊间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徽州民谣中有大量有关徽商的内容,多体现徽商的艰辛、隐忍、儒雅、辉煌,另外还有徽州妇女的孤独和苦楚。徽州民谣借助徽商的经营活动而到处传播,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最典型的有关徽商的民谣莫过于那首《前世不修》“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双破鞋,踢踢踏踏……不成做鬼也孤幽。”整首民谣凄楚哀婉,道尽人世的辛酸。还有一首《丈夫志四方》“丈夫志四方,不辞万里游。新安多游子,尽是逐蝇头。风气渐成习,持筹遍九州。”类似的还有《黟县妇人实好可伶》“黟县妇人实可伶,说起苦来实难言。幼年指望丈夫好,老来又望子孙贤。……若是丈夫不成器,这个妇人苦黄连。……妇人争气尚如此,男人无志也枉然……劝君烟花切莫贪,免头免脑免冤家”,这首民谣通篇以徽商妇的口吻诉说衷肠,别有一番生活感悟。

徽州民谣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时至今日,徽州民谣依然大量在民间传颂,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

2 徽州民谣中的礼俗文化

徽州自古被称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是新安理学的发源地。在新安理学的影响下,徽州礼俗文化逐渐发展,深入民间,影响着百姓的日常。所谓徽州礼俗文化主要是指在遵循传统儒家礼仪制度的基础上,又与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相互渗透,并延续发展下来的,在“礼”观念和“俗”文化的交织融合中,构成了具有诸多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域礼俗文化[3]。徽州有“仪礼多文公遗”说法,即徽州各种礼俗仪式大都是以朱熹的《家礼》为圭臬。徽州礼俗文化深受新安理学的影响,它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主要包括育子礼俗、婚姻礼俗、社交礼俗、节庆礼俗等。其丰富的内容在纵向上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由生到死,横向上涉及人类群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4]。

徽州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尊礼”“重礼”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这一点已经深隐于徽州人的潜意识之中。徽州民谣作为徽州百姓抒发情感,歌唱生活的艺术形式,它其实也在有意无意之中成为了徽州礼俗文化的传声筒。

2.1 家庭伦理

徽州民谣因受程朱理学影响,礼教色彩浓重,很多内容都是规劝人们遵循礼仪、恪守孝道。如《十二月劝经》,在所有的徽州民谣中这首算是比较长的一首,总共十二段五十九句。“正月茶花开来早春分,媳妇贤良敬大人。……孝敬公婆为第一,自己也要做婆身……孝顺自有孝顺子,无义只生无义儿……丈夫不可嫌妻丑,妻子不可怨家贫……四月蔷薇花开立夏近,兄弟和睦度光阴……三兄四弟一条心,废土荒山变成金……”。程朱理学在徽州兴盛之后,徽州崇儒重礼风气日益浓重,这首《十二月劝经》就是劝人“尊礼重礼”,进行德化教育的优秀“教材”。

民谣《为人当报父母恩》“一年一度又逢春,儿大当报父母恩。为人不将父母孝,生男育女也虚文。媳妇须把公婆敬,自己也要做婆身。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不差分”。整首民谣表达了报恩与孝敬的主题,这本是人生中的伦理长情,但现实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这首民谣语意流畅,催人自省、自警。

《鸡子鸭子十八对》“鸡公花,拔野草。进二都,讨三嫂。三嫂头上一对蛾,飞来飞去看公婆。公婆不吃盐炒菜,鸡子鸭子十八对,给公公婆婆吃了补脑盖”,通过三嫂小心翼翼的伺候公婆的举动,表明了徽州地区普通人家也很看重家庭的礼节规矩。

2.2 宗族邻里关系

徽州人强调以“礼”立身,以“礼”处事,时时刻刻尊崇礼、安于礼、行依礼。在此影响下“和谐相处”成为徽州人追求。

民谣《远亲与近邻》“菜花开,早逢春,门前大树好遮阴。远亲哪有近邻好,近邻不如对门亲。远处看着有块金,不如近处土称心”,《人心换人心》“斤换斤,两换两,少一两不来往;七碗来,八碗去,少一碗,不来去。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古徽州大都聚族而居,村庄内姓氏单一,旁姓极少。民众的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宗族,而宗族内部必须团结和睦,宗族要有极强的凝聚力、号召力。这两首民谣道出了在徽州宗族自治的社会中,宗族邻里间和谐相处,吃亏是福的道理。

2.3 婚姻爱情

封建礼教有其残酷和虚伪的一面,这给很多徽州人的婚姻爱情带来了阴影。封建社会徽州地区“童养媳”“贪财嫁女”等现象严重,其实这对贫困家庭来说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这种现象扼杀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幻想。《等郎媳》“童养媳等童年郎,我大他十岁无处讲,不像老婆不像娘,驮着要撒尿,哭着要吃糖”,《十八岁大姐三岁郎》“十八岁大姐三岁郎,花烛双双同拜堂。日里小郎骑竹马,夜里抱郎上牙床”,民谣中女主人公低吟哭诉,实是可悲可叹。《好花不戴》“隔壁二姑娘,一个标致人。好花不戴,要戴映山红,好老倌不嫁,要嫁瘸脚裁缝”,《结发夫妻冇奈何》“油菜花开满地铺,打锣打鼓嫁小姑。小姑嫁不好,嫁个驼背佬;进房又要牵,出房又要抱;上床又要背,下床又要驼。隔壁邻居不要笑,结发夫妻冇奈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时婚姻之正途,但正是因着这些“礼俗”,给无数青年男女带来不尽之遗憾。

徽州礼俗文化特别看重“忠孝节义”“忠孝节义”也成为礼俗文化的核心内涵。针对广大妇女而言,这里的“节”就是要求妇女守“贞洁”,做到“从一而终”“三从四德”。民谣《寡妇娘》“正月提起寡妇娘,正月本是拜年忙……五月提起寡妇娘,五月本是耘田忙。三寸金莲泥里踩,百褶罗裙裹泥浆……十二月提起寡妇娘,十二月本是过年忙。别人过年团团聚,寡妇过年守空房”,《寡妇上坟》“日如年,夜如年,披上麻衣更苦怜,低头化纸钱。纸灰化作花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徽州有众多的贞节牌坊,殊不知,这些牌坊背后隐藏了多少辛酸和眼泪。两首民谣形象的描绘了寡妇的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她们宁愿化作蝴蝶与夫君团聚。

民谣《望郎》“正月望郎梅花开,霜打梅花对雪开。人讲梅花开得早,年年打扮盼郎来……十二月望郎腊梅开,门口搭起望郎台。姐儿站在高台上,酒席满桌望郎来”,整首民谣从正月唱到十二月,满含期待,如泣如诉,但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反映了留守家中的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类似的还有前面提及的《黟县妇人实好可伶》,通过徽商妇之口诉说妇女守节度日的痛苦。

当然徽州民谣中也有对爱情的向往和大胆追求,如《男有心女有心》“一位相公找姑娘,姑娘栽花在园中。朵朵好花惹人爱,姑娘比花美十分……姑娘听了微微笑,手绞纱巾脸飞红。叫声相公不要急,只要尔爱姑娘情是真。男有心,女有心,不怕山高水又深……双双拜月终身许,明年花轿抬进门”,在贞节牌坊林立的徽州,在封建礼教重重围堵之下依然阻挡不了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这些爱情诗句给徽州民谣增添了一抹亮丽清新的色彩。

2.4 读书教育

古徽州文风昌盛,极重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在新安理学的浸染下,徽州读书治学风气渐浓。黟县西递礼耕堂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成为徽州社会共识,只有读书识字,才能“知礼”“懂礼”,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民谣《牵三郎》“牵三郎,卖三郎,打发囝,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门竖旗杆,后门做祠堂。金屋柱,银屋梁;珍珠壁,象牙床,绣花枕上一对好鸳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一理念在徽州根深蒂固。这一民谣其实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翻版。

民谣《哥哥考个秀才郎》“推车哥,磨车郎,打发哥哥上学堂。哥哥学了三年书,一考考个秀才郎。先拜爹,再拜娘,再拜拜进老婆房。老婆实在好喜欢,摸摸床头一把南瓜籽,送给官人做个照面礼”,徽州自古重视启蒙教育,在儿童启蒙阶段就营造读书氛围,鼓励弟子勤学苦读,积极上进,这也是徽州成为“状元之乡”的缘故。

2.5 勤劳节俭

徽州地区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加上耕地极少,这就导致了普通百姓相对贫困的社会状况。另外在程朱理学倡导的“勤以养德,俭以养身”的影响下,徽州地区勤劳节俭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农事季节歌》“春节过,务茶柴,早谷下种在清明。谷雨正是采茶时,立夏前后收菜籽。小暑芝麻大树栗,晚稻栽种不过秧。七挖金,八挖银,茶园除草要抓紧。寒露油菜霜降麦,十一腊月挑柴买”,这首民谣通过节气变换提醒人们抢收抢种,勤劳耕作。《三早歌》“早饭早,多刈三把草。昼饭早,省得回头又回脑。夜饭早,省油省灯草”,民谣中反映了徽州人勤劳节俭的生活状态。

《灯草不点双根》“家有千贯,菜饭当半。家有千金,灯草不点双根。家有千担谷,不吃起锅粥”,这和徽州楹联“勤俭持家久,仁爱传家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安理学一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灭人欲”是指“灭”不正当之“欲”,只有勤俭才能养性,只有勤俭才能长久。这种思想在徽州民谣中多有体现。

2.6 年节、起居礼俗

有关徽州年俗活动和年俗礼仪的民谣有《正月初一朝》“正月初一朝,青菜煮蒸糕。又有当嗒放,又看舞狮来,一日到夜真热闹。正月初一朝,穿新衣戴新帽。东边拜朝婺,西拜老子娘。有红包,又有矮豆糖。正月初一朝,爹娘催我早起床,娘亲端来甜茶吃,老婺捧来寿面汤,抓个鸡子又赶羊”,《拜年》“正月初一去拜年,丈人丈母拜在前。大姨小姨都拜到,再给娇妻拜个年。十指尖尖搀郎起,恩爱夫妻拜么仂年。太师交椅请郎起,吃碗甜茶庆新年”。

《起屋赞梁》“……一敬梁头,福禄悠悠。二敬梁尾,凤毛济美……一把五谷撒向东,家齐国治天下平。一把五谷撒向南,政通人和百姓安”,民谣描绘了徽州人建房造屋上梁的繁琐仪式,诸如敬酒、撒谷等礼仪代表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类似的还有《上梁谣》等,透过这些民谣可以看出祈福禳灾是所有礼俗活动的根本宗旨。

3 徽州民谣在新时代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3.1 徽州民谣传承的原则

3.1.1 坚持有所扬弃的观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州民谣历久弥新,许多民谣依然可以起到抒发百姓情感,引导规范社会行为,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但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一些封建糟粕的礼俗文化在民谣中也有大量的体现,如有关歧视妇女、压迫女性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歧视残疾人的内容,这些都非常不合时宜。民谣《手足与衣服》“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衣服破了,犹可补,手足断了,难再续”,《最毒妇人心》“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股都不毒,最毒妇人心”,这两首民谣从男权的视角看待女性,非常荒谬。《瘌痢佬好吃懒做》“瘌痢佬,叫你去捉鱼唉,冷冻冻啊!瘌痢佬,让你去掖鱼唉,腥恶恶!瘌痢佬,鱼好吃吧?香喷喷啊!瘌痢佬,来吃鱼啊,喔!来了!大碗大兜呢?”,整首民谣中“瘌痢佬”好吃懒做的形象跃然纸上,带有对残疾人浓厚的讽刺意味。

对于徽州民谣,要坚持扬弃的观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1.2 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徽州民谣自古就有,它能产性很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还不断产生新的民谣。民谣是一种口头的民间艺术,它受众面广,渗透力强,是传播新思想、新价值不可或缺的传播手段。

现当代新创作的民谣《春耕谣》“新四军,在前方,辛苦为的保家乡。军属在家中,大家来帮忙。军民一致才能打胜仗”,《欢迎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贪官污吏一扫平”,《炼铁忙》“磡头人民干劲强,日日夜夜炼铁忙,高炉火花盖星光,滚跑铁水喜洋洋”,这些民谣贴近时代内容,特别是后两首似有“战斗号角”之感。

近年来,徽州民谣的能产性有所下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尊重传统,尊重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多创作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徽州民谣。

3.2 徽州民谣传承的价值

3.2.1 传承传统文化 徽州民谣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徽州百姓生活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徽州社会风情、徽州传统礼俗文化的集中展现。徽州民谣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自然可以起到传承传统文化和作用。

3.2.2 引领新时代社会风尚 其一,引领“家庭、邻里和睦”之风。徽州民谣中有大量的“重礼”“崇礼”之作,“重礼”“崇礼”落实在家庭中、邻里间就是要求人们遵循伦理,和谐相处。如前文所引《十二月劝经》《远亲与近邻》等作品,文字间无不透露出对和谐家庭、和睦邻里的期盼。其中有些内容虽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形势,但有的内容依然对当今社会具有教育和引导作用。其二,引领“向善”之风。程朱理学非常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善”即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善恶到头终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即为劝人向善之歌。其三,引领“勤俭节约”之风。勤俭节约是徽州的社会风尚,徽州民谣对此多有反映。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已经基本告别了贫穷落后,人们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但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不能丢弃,须知勤俭持家才是长久之道。其四,引领“廉政勤政”之风。民谣《天上星多月不明》“人间情多难公道,世上官多民不宁”,《城里有官府》“鱼为贪食钩上死,官为受贿误终身”,两首古民谣道出为官之人要清正廉洁,否则害人害己。近代徽州人陶行知也写了两首有关廉政的民谣,其一:“公家一文钱,百姓一身汗。将汗来比钱,花钱容易流汗难”;其二:“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念贪污,即为大恶”,这些廉政民谣朗朗上口,影响深远,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此外,徽州民谣中有关“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对今天的生态保护工作有借鉴意义。

注释:

①本文所选徽州民谣均出自方静.徽州民谣[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礼俗民谣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CLOSE TOHEAVEN
徽州绿荫
十唱共产党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