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 不忘初心使命
——聚力培养新时代高教强国“梦之队”

2019-03-22 00:33柳友荣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立德初心总书记

柳友荣,胡 程

(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2019年9月5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指导意见》。在高校开展主题教育,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着力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把今天的学生视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强调要把这支主力军打造成“中华民族‘梦之队’”[1]。聚力培养新时代高教强国“梦之队”,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用“初心使命”统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用“立德树人”标准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成效。

1 我们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

1.1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信念的情感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信念是理想的意志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没有理想的引领,信念必然是空洞的;没有信念的支撑,理想同样是脆弱的。只有将理想信念统一起来,才能焕发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持续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央媒重刊习近平12年前文章,重温“红船精神”。“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勇立潮头、依水行舟、同舟共济,把“红船精神”作为“鼓舞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2]。

1.2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主题教育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为初心和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更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最初的愿望,使命是应尽的职责,为了最初的愿望,中国共产党人理应尽职尽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 “初心使命”统领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

2.1 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地位

今天的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梦之队”,今天的教师是民族复兴的“筑梦人”。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如何培养“梦之队”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重大课题。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4]。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高等教育作出四个论断,其中之一是“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5]。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地位如此重要,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其提高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6]的高度。

综上可见,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前提”[7]。从国内看,高等教育承担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从国际看,高等教育正在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从现代化建设目标看,高等教育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更加凸显。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坐标来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期待的必由之路。

2.2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应然追求

2.2.1 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为谁办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8]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著名教育判断——“教育从来都具有教育性”,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无论哪个国家,教育教学活动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服从于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与中国高等教育当下呼唤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十分契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

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先生,“学术成就和生命价值可以用‘一辈子,一本书’来诠释”[10],毕生致力于《教育学》这本“大书”。老先生当年凭借深厚的学养一针见血提出,教书育人从来就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培养人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2.2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期望大学只适应一种单一模式是很荒谬的”[11]。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托马斯·威廉·艾略特也曾说过,美国的大学不能从英国、法国或德国移植,它必须是独创性的,生长在自己的土地上,符合美国社会和政治的风俗。

不同的国家培养不同的人才,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人才培养也会随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进行“培养什么人”的历史回眸中,就能够发现清晰的演进过程。

第一阶段(1949-1978)。“培养什么人”首次出现在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53年,毛泽东主席明确希望全国青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标准”。

第二阶段(1979-201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表述为“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阶段(2013年以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五育并举”才正式确立下来。

新时代高等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已经指出了德在才先的道理。意大利诗人但丁也曾说过,一个知识缺乏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一个道德缺失的人,知识是无法弥补的,同样说明了道德的重要性。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阐述,“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1]。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5]。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6]。综上可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怎样培养人”的不二选择。

明确了“五育并举”和“立德树人”,是明确了目标与方法,最终要解决目的论的问题,即“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用“四个服务”作了明确回答,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12]的人。

2.3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保证

2.3.1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提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1]的“四有好教师”标准。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说,“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即“四个引路人”。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到“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4]四个相统一。

2.3.2 重要师资队伍建设文件与要求 2011年,教育部与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要求教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出台,对全体教师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通称“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划出了“高压线”。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下发,目的就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13]。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即: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

3 党员干部(教师)于新时代教育的应知与应为

3.1 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3.1.1 立德树人继党的十八大、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以来,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6]。反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同样也是高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教师)应该牢记的。总之,教育部门的干部(教师)要钻研教育,学习教育基本理论,要成为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

3.1.2 课堂革命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4]。从此以后,“课堂革命”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关键词,也成为高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变革的行动引领。

3.1.3 本科质量 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旗帜鲜明地指出,“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15]。

2018年11月3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提出三个“一去不复返”,即“学生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投入不足一去不复返。”

2019年8月28日吴岩司长在卓越拔尖人才干部研修班作了题为《严起来难起来实起来忙起来把本科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的报告。报告指出:要精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提到本科教育呈现新局面,“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深入人心,“三个不合格”得到有效落实;把本科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让金专、金课、金师随处可见。

3.2 勇于作为开展“三先”行动

3.2.1 参与课堂革命“先改一步”教师党员率先参与教学改革,勇于突破自我,积极推动课堂革命。努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严禁“照书念、照屏读”的授课方式,摒弃“满堂灌、一言堂”式的课堂场面。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提升课堂的高阶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激荡之所。

3.2.2 辅导学生课业“先导一步”狠抓教育质量提升,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与此同时加大对学生课业辅导的投入。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课业成绩落后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助力方案。从改善学习习惯入手,用耐心、细心和爱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取得课业成功。

3.2.3 引导学生成长“先投入一步”本科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成长是高校教师尤其是教师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党员要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影响相统一,引导学生成才,加强对学生课外辅导、生涯辅导和生活引导。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处事风格熏陶学生,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转化为学生的成长营养。为学生开列书单,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猜你喜欢
立德初心总书记
永远的初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论“不忘初心”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