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沈军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家庭礼仪,指的是人们在长期家庭生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而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礼节、仪式的总称[1]。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年礼仪之邦自古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子曾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即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从学礼开始。在传统礼仪的熏陶和影响下,天下熙熙,礼兴人和。“孔融让梨”的故事曾经家喻户晓,路不拾遗的美谈一度传为佳话。青少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从青少年乃至幼儿的礼仪规矩入手,加强家庭礼仪修养,对青少年进行家庭礼仪教育,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引导他们进行礼仪实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国内外各种思潮的生成涌入,人们生活节奏的频率加快,传统家庭礼仪教育一度被抛离和淡忘,有些人更是无暇顾及,有些人则认为传统礼节过于繁缛客套,不合时宜。种种原因导致家庭礼仪教育内容和方向的严重缺失和偏离。
家庭礼仪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是父母,也就是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无法取代的启蒙老师。因此,相对于学校和社会教育,家庭礼仪教育最基础的施教者意义尤其重大,如果作为施教者的父母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失之偏颇,必然会使受教者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家庭礼仪是整个社会礼仪的基础元素,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礼仪是维持家庭生存和实现幸福的基础,家庭礼仪能调节家庭成员之间达成和谐的关系,家庭礼仪也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2]。在家庭中提倡讲究文明礼貌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能为家庭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欢乐。家庭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及体现这种规范和准则的各种仪式的一个综合体系。它的核心内涵体现的是自谦敬人,反对骄傲自满。
反观当今社会的各位家长,他们对家庭礼仪教育的理解大都停留在“家教”一词的片面理解上。“家教”本意是指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长通过自己的善言善行来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家教”从传统意义上讲是指家庭内部道德、礼节的教育。但对大多数家长而言,“家教”却是因人而异的特殊家法和家规。正是这种单一的简单化理解导致家长去具体实施家庭礼仪教育时,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情绪化理解。这种对家庭礼仪教育内涵理解的偏差是造成中小学生礼仪表现良莠不齐的根本原因和症结所在。
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其实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涉及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家庭礼仪表面上看是家庭成员内部的一种规范和制约,其内容实质关涉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家庭礼仪内容没有系统规范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凸显家庭礼仪教育整体面貌不佳的具体表现。家庭礼仪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是源自于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尽管不乏有对此相关内容了解较为全面的家长,但总体来说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家长因种种原因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全面把握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和相关规范的知识。
人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正确的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但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存在上述对家庭礼仪教育内涵和内容认识不足的同时,家长对“家教”孩子的期望和预期效果更是问题颇多。
有的家长在已有家教的前提和基础上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殊不知在前提和基础缺失的基础上这种操之过急的心态反而害了孩子;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不高,“顺其自然”,殊不知在没有规范引导和身体力行的示范下,孩子的未来发展存在很多的不可预知性,在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下,这样的方式和方法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负责任,将家长应有的权利和责任剥夺是对自己和孩子的双重不负责任。
规范的家庭礼仪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应该说礼仪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但如果基础打得不牢靠,后天又不加培养,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毫无疑问,对青少年进行恰当的家庭礼仪教育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和睦,更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人格健康成长[3]。家庭礼仪教育的综合考量应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和承担,家庭礼仪教育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并早日提上重要议事议程。
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也就是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家长在家庭礼仪教育中的角色是任何个人和机构无法取代的,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上要更新观念,一旦家庭礼仪教育理念发生扭曲和变形,后果不言而喻。
首先,家长要切实改变家庭礼仪教育仅仅是个人私自的“家教”观念,这是“专制”型家长的惯用“利器”。其次,家长要改变家庭礼仪教育仅是学校、老师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转嫁”型家长惯用的思维倾向。再次,家长要改变家庭礼仪教育只需顺其自然的观念,这是“放任”型家长的惯用套路和方式。家长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良观念和态度,切实认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为家庭礼仪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层次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前所述,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其实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礼仪表面上看是家庭成员内部的一种规范和制约,其内容实质关涉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礼仪教育,有效发挥家庭礼仪教育的功能,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方合力,齐抓共管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整合,不可分裂、孤立[4]。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诸如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具体手段和方法,全面指导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开展。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家庭礼仪教育政策的规范和制定举措,对相关教育实体强化家庭礼仪教育政策的推广和实施力度,为切实保障家庭礼仪教育的全面推广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和依据。另外针对中小学生普遍使用互联网的现象,相关部门也要依法管理,有效监管,尽快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网络礼仪和约束机制以促进学生网民的身心发展,让学生网民网上和网下行为保持一致,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行,从而更有效地为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开展铺平道路。只有明确这种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的“四位一体”意识,才能切实推动家庭礼仪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层次提高。
2.3.1 制定相关家庭礼仪宣传手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家庭礼仪的教育和训练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貌修养准则。相关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打造具有校风校纪特点的家庭礼仪宣传手册,可以融普及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家庭礼仪宣传手册是对礼仪文化和修养的有力弘扬,是对礼仪规范和常识的广泛宣传,也是对市民学礼仪、讲礼仪的积极倡导。
2.3.2 学校和家庭定期开展主题活动 学校和家庭可以定期开展家庭礼仪主题日活动,活动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以多样化的形式展开,譬如演讲、朗诵、讲故事、主题班会等等。可以参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家庭和学校和谐”为主题,以“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为活动宗旨,结合家庭和学校实际,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家庭和学校氛围。
2.3.3 学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完善督查监管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意见,可以按照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要求,初步构建有教育系统特点的奖惩体系基本框架。相关中小学教育实体定期开展家庭礼仪主题日活动需报批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其业绩依据,其活动内容和效果作为学校考评等次的必要依据之一,只有形成有效的督查监管制度,才能保证家庭礼仪教育相关活动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扎实切实有效地推进家庭礼仪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3.4 网络监管要继续完善相关立法和治理举措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或是现实空间的延续,正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指导他们参与网络活动,矫正不良网络行为,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也是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互联网一直在快速发展之中,网络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政府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相关立法和治理措施,才能在根本上保障青少年的人格品性的正常成长,才能为家庭礼仪教育的全面健康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修养的显性方式。家庭礼仪教育是整个礼仪教育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礼仪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和方式,全面开展家庭礼仪教育活动,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式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言而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为孩子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他们的影响最具深刻的启蒙意义,而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家庭礼仪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只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家庭礼仪教育理念和方法,全社会多方面齐心协力,才能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修养,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优良的“道德因子”,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气场和精神引领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