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杰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57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用五句话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内涵,其中包括“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在思想上确立了和平发展的理念,该理念的根源即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同中国哲学思想有机结合的光辉,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和当今世界矛盾的工具箱。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社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倾听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和外国友人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不少翻译实践工作者也开始从事中华哲学典籍的外译工作。就目前而言,最令人瞩目的,当属1994年开启的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多家出版社共同参与出版的大型文化经典对外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文库》丛书的图书选题有110种,其中哲学思想类经典21种,如《老子》《论语》《周易》等。
遗憾的是,这些丛书似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从美国和英国亚马逊网站的畅销书排行榜看来,《文库》系列与由企鹅出版公司以及牛津世界经典等出版的同类丛书相比,在读者接受度和影响力方面似乎都无法与后者相比。鉴于中国哲学典籍对外传播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必要对其中缘由进行探索和思考,找出相应的出版和推广策略,以期真正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讲述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使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2]而中国故事所蕴涵的中国精神大多植根于中国哲学典籍,海外读者如果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就会有走近中国文化源头的兴趣,去阅读中国哲学典籍,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对外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有利于构建世界文明多样性,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要提倡全球文化多样性,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1]。因此,当今文化交流的出发点是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身份。中华传统典籍的英译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维护民族身份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即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结晶。故在凸显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保持民族身份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和交流,顺应了当下海外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潮流。
2.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20世纪以来,人类虽在科技和物质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价值迷惘和心灵污染三大危机。面对这些共同危机,西方的有识之士开始从东方哲学中寻求哲学智慧,以期解决现实问题,更有不少国家的领导人都指出,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必须善于从老子《道德经》中去寻找政治智慧。[3]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传统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密切相关,“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目标,更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以及“协和万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不朽精神,代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与世界共享,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全世界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成为新时代世界精神的承担者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习近平同志也曾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是否为本国人民所认同、所遵循、所自豪,是否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羡慕、所敬仰。
中国哲学中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系统,其中蕴涵的“和谐”“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一系列思想与精神,已经引起世界的重视。纵观世界精神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民族会分别在某一阶段被称为世界精神的承担者。故要积极推进蕴藏在中国哲学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积极分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提升中国价值、增强中国力量,为世界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使中华民族成为新时代世界精神的承担者。
尽管近些年来以《文库》为代表的中国典籍出版事业的发展声势浩大、规模空前,但走出去的效果还不理想。四川大学的李伟荣对图书馆的馆藏和读者借阅数据进行了调研,发现就《文库》而言,“美国东亚图书馆的收藏情况不理想,很少读者借阅,在期刊存储(JSTOR)上对《文库》的评论很少”。[5]中国医科大学的殷丽曾对《文库》和英国《企鹅》丛书中的《道德经》《西游记》等八部中国经典在美国亚马逊获得的读者书评进行了调查,进而对国外读者购买阅读中国经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认为:译文可读性、图书定价、封面设计和出版社影响力是四个主要影响因素。[5]本文从实际可操作性出发,以《文库》、企鹅丛书(Penguin Classics)、剑桥大学出版社(OUP)、Filiquarian Publishing和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等十家在排行榜中位次较为靠前的出版机构为例,详细梳理了他们所出版的中国哲学典籍中的《孙子兵法》、《道德经》和《论语》分别在英国和美国亚马逊购书网站的畅销书排行榜的位次(注:因亚马逊图书网上的畅销书排行榜信息是动态显示的,故笔者暂以2018年6月20日的数据为调研对象),结果见表1至表3。
借助表格我们发现:其一,中国出版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主要是中国政府大力外推的《大中华文库》系列)在海外市场普遍遇冷;其二,就出版的中国典籍译本的畅销程度而言,海外出版社中的那些国际上较为知名的反而不如一些地区性强的出版社,这也给我们的出版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其三,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不同哲学典籍的偏爱度不大相同,在国内备受推崇的《道德经》和《论语》在英美国家远远不如《孙子兵法》。根据亚马逊的读者评价,我们分析这与《孙子兵法》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对于军事、管理及行政等领域均有较为普遍的借鉴意义,因其故事性强也更通俗易懂,和定价较为低廉也有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评介和导读做得极为出色。美国亚马逊图书网站的《孙子兵法》的购书网页,不仅列出了《泰晤士报》、《纽约周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对该书的高度评价,还在导读部分提到拿破仑、毛泽东、越南将领武元甲和麦克阿瑟等都曾从中得到启示(Napoleon, Mae Zedong, General Vo Nguyen Giap and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 all claimed to have drawn inspiration from it. )[7]除此之外,多次在海外举行的“孙子研讨会”对这一结果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表1 《孙子兵法》译本在英美亚马逊网站的畅销书排名情况
表2 《道德经》译本在英美亚马逊网站的畅销书排名情况
表3 《论语》译本在英美亚马逊网站的畅销书排名情况
(注:出于实际出版结果的因素和为突显较为畅销的版本所来源出版社的考虑,三本经典所选的出版社有所差异;排名中标注为“未知”的项目是查不到所致。)
前文提到的殷丽从提升译文可读性、合理定价和优化图书装帧设计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中国哲学典籍海外推广之路今后若想走得更远,还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增强文化自觉和提升文化自信
2014年12月,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撰写书评时说:“习近平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显示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在中国这样规模的大国,国家的凝聚力至关重要。但寄希望于民族主义反受其累,因为这很可能引发并非本意的危机甚至战争,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华文明更能提振中国人的自信与自觉。”[8]由于长期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领域的“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经典的外译和推广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会遇到不少阻力甚至抵触。尽管如此,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中华民族不仅是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谦逊态度在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平相处,更以一种“己所欲,施于人”的博大胸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分享自身的优秀文化,谋求共同发展,所以这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任何时刻都应坚守。
2.提高典籍文本的翻译质量,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通过前文表格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由英语本土的译者所翻译的中国典籍译本的确更受英语国家读者的欢迎,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的哲学典籍的英译工作就应该交由外国译者来做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首先,外国译者大都缺乏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翻译过程中难免失真;其次,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一项大工程,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外国译者来承担其大任,还需中国人自己来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把解释中国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既然责无旁贷,中国译者就要勇敢去做,且要努力做好。近些年来,中国典籍翻译的队伍的确在不断壮大,但优秀翻译人才仍然紧缺,且译者大都倾向于理论研究。能熟练运用外语,具备较高的母语水平,对中外思想文化差异又有较好把握的翻译实践者可谓是凤毛麟角。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努力培养和挖掘翻译实践方面的后备力量和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团队合作的积极优势。中国哲学研究方面的中文专家和能熟练运用英语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紧密合作,把好内容关,确保不失本,不失真。随之,要最大限度地吸收外国学者参加进来。能找到汉学家作为合作译者自然最为理想,找不到译者,也要找到语言专家。翻译出来的作品交由他们去修改、润色语言,把好语言关,以兼顾英语国家读者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典籍文本的翻译质量,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
3.利用名人和国外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英美亚马逊图书市场上的颇为畅销的《孙子兵法》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中国哲学经典外译和推广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名人(尤其是政治和文化名人)和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同时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事实上,不少国家的领导人都曾高度评价中国哲学经典中的《道德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大声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3]美国前总统里根、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国际政要,都极为重视老子的《道德经》,在不同场合援引书中名言,将其中不朽的哲学智慧应用到自己的治国理政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演讲中更是时时处处引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一名词,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能加快传播速度并扩大影响。[9]亚马逊网站的书评和权威媒体即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因此,可借助知名人物和意见领袖的推介效应,或直接转述他们的评论,或请有影响力的海外学者或者各界的名人为中国哲学典籍作序,相信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文化交流上寻求多领域和多渠道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传播途径
正如美国国家智库亚洲研究专家贝茨·吉尔博士和黄严忠博士在《中国“软实力”资源与局限》一文中指出: “就文化吸引力而言,中国虽然资源丰富,但应该承认,她未能有效地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10]经典文化作品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拓展交流途径,系统地向国外推介中国文化。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自己文化的对外推广工作,如法国政府,多年来一直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学者外出讲学和文化交流的机会,积极推广法国文化。[11]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学术研讨活动”,[2]增派中国哲学典籍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国交流或访学,争取多领域、多渠道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国哲学典籍的对外传播途径。
5.积极争取和国外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合作
版权贸易是出版界最常见的对外合作模式,加强与国外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和国外书商的合作,能为中国哲学经典图书在海外获得更多读者开辟渠道。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作品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读者心中相对来说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即使不是国际知名出版公司,在某一地区有极高声望和人气的出版机构亦可以考虑与之合作。通过转让图书版权或者联合出版等形式,我们就能够借助这些海外出版机构更为广阔的发行与销售渠道,让中国哲学典籍走出国门,获得更多海外读者的关注。
6. 积极推进中国哲学典籍资源数字化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和 “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2]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不仅符合互联网时代世界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的某些哲学典籍因其较为深奥的哲理性而不易被海外读者接受,故在亚马逊读者评价中,《孙子兵法》和《庄子》要比《道德经》的好评率更高。因此,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对这些哲学典籍进行数字开发,“不断创新衍生品出版形式,多角度研发典籍文学作品,采取包括影视、动漫、主题园区、玩具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借船出海’推动典籍文化走出去”。[12]例如,我们可以借鉴2015年法国Pumpkin Studio制作的将中国水墨风和古典韵味完美结合的动漫作品《庄周梦蝶》,寻求与国内外动画电影公司合作,把《论语》这样的对话性较强的哲学典籍改编成动漫系列,增加其趣味性和故事性,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
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唯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多管齐下,努力提高典籍翻译和出版水平,使典籍中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时代相融合,与现实社会相协调,实现实质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现代转型,既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又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与弘扬方式的现代化”,[13]“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图书,让中国图书感动世界人民”,[14]中国哲学典籍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