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2019-03-21 00:38王清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维导图运用

王清

【摘要】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但是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学生经常在写作中不知如何下笔,找不到写作的素材,想不出生动的例子,所以作文质量较差,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本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讨论思维导图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并分析思维导图在具体教学中的方法和应用,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维导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的图形工具,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把复杂的信息表达出来,便于人们进行直观的观察,同时还能激发想象力。思维导图从一个点出发,然后向四周辐射,通过数字、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思维导图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提升他们对抽象事物的认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相较于传统写作教学,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观察下,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同时也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小学生的写作状况,主要表现在“无话可说”和“无从下笔”两种情况。

(一)无话可说

很多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后,总会觉得自己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平时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看到作文题目只能想到几个简单的画面和场景,但是这些内容不足以丰富作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四下课文《桂林山水》后,在该单元“语文园地”的“作文”部分,要求学生对校园的景色进行描写。学生看到作文要求后,脑海中马上想到了校园里的大榕树、鲜花和绿草,笔下的这些树木花草就只有“高大”“茂密”“绿油油”“美丽”     “五颜六色”等词语,在具体的描写中依然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泛泛而谈,还有很多学生写出的内容基本相似,鲜有亮点。

(二)无从下笔

还有的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后心中会有写作的大致方向,但是一旦提笔却又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思考很久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为欠缺。例如在人教版四下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要求学生进行科技小练笔。学完该单元的《蝙蝠和雷达》之后,学生从蝙蝠嘴里发出超声波,会想到声音传播和反射的问题,但语意表达不清,要想用文字表达,却不知从何下笔。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写作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思维导图理论诞生于上世纪的70年代,由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巴赞提出,旨在借助图画来表达思想,把不同的主题和关系用层级图表展示出来,可以有效调动人们的思维活跃度,并且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无话可说”和“无从下笔”的窘境。其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观性

思维导图利用线段连接图形,简化了冗杂的文字叙述,从视觉上看更加直观,迎合了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可以把作文题目中的关键字作为中心,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接,再明确写作主题,写作中,抓住环境和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就可以丰富写作内容。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应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想要的要素较多,还可以把不重要的内容删减,丰富想要表达的内容。在完成思维导图后,学生心中就会产生大体框架,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也会更加轻松。

(二)发散性

思维导图以中心词语为主,辐射出不同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并且最终形成写作框架。在构建框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发散,思考如何丰富自己的作文创作,使作文故事的发展情节更加紧凑,学生还会在思维导图的利用中产生新奇的想法,这也会让作文增色,解决写作“无话可说”的问题。

(三)逻辑性

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以中心词展开,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指示出需要逐渐写作的内容,体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学生在写作时只要按照思维导图和既定的思路进行,就会大大减少逻辑混乱的情况,或者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或者以时空变换为线索,或者以人物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从而解决“无从下笔”的问题。

三、思维导图在具体教学中的方法和应用

(一)拓宽思路,选题新颖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按照作文题目要求进行写作,如果是材料作文,也需要让学生围绕作文题目来写,这样就可以避免跑题。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每一篇课文都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学生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的瑰丽与神奇之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此为契机,向学生布置写景练 笔,让他们围绕 “日出”“晚霞”“夏日的夜空”或“家乡的风景”等主题进行练写。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来开展写作指导教学。以《火烧云》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材,观察夕照时的霞光。把“夕阳”“红云”“变化”作为关键词,同时向学生提问:“通过课文的学习,大家会想到火烧云是怎样变化的吗?”这时学生就会想到火烧云就像熊熊烈火把天空烧红,很多的云彩时而像野马,时而像飞机,千变万化,捉摸不定,颜色会随着太阳逐渐落山而变淡,最终火烧云消失。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画出思维导图,让“晚霞”分别与“野马”“飞机”“颜色”“消失”等词语连在一起,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霞光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云彩的颜色、形状总是变化?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在作文中扩宽思路,自由发挥。

(二)发散思维,素材多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养,尤其是思维发散能力更是学生进行写作必备的能力之一。很多学生在确定作文题目后,往往只从小的范围分析问题,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而作文中不论是对自然景物描写还是对社会现象分析,都需要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故事,进而阐述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读者。例如学习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写作要求:“请学生把想写作的内容在作文中展示出来,可以写自己想做的事和后悔的事;还可以写本单元四篇课文的读后感。”以学生经常写作的景物描写为例,教师可以把《太阳》作为作文题目,并且引导学生从太阳对人类的贡献考虑,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构建写作思路,学生在讨论环节会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素材,使很多学生产生创作灵感。有的学生就会以“太阳”为中心词,想到太阳无私地播撒阳光,为人们带来温暖,让花草旺盛地生长,从而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阳光”“温暖”“花草”;还有的学生在讨论后,想到太阳让人们享受光明,可以看见彼此,不再惧怕黑暗,也让人们看见月亮,所以以“太阳”为中心词,想到“光明”“黑暗”“月亮”;更有学生会想到“荒凉”“毁灭”等词语。每一组思维导图都是独特的写作素材,在描写景色的同时需要学生去尽情想象。

(三)梳理内容,结构优化

当学生制定好思维导图之后,就要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进行梳理,并且优化结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明确关键词,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线索,使作文结构得到优化,避免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比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会知道“黄鹤楼”“孤帆”“长江”都是关键词语。比如学习《我不能失信》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诚信与失信”的作文題目,学生会知道“诚信”和“失信”是关键词。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有的“失信”内容描述过多,比如借钱不还约定见面时间不来等等,而“诚信”内容描写只言片语,在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因此,在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体结构问题。

四、思维导图运用效果评价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果学生对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利用,就需要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教师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比如学习《老人与海鸥》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写作内容,要求写生活关联密切的事物,这时学生就会想到家里的小狗、小鱼、盆栽,并且以“我”和这些事物作为关键词。如果想到这些植物是否会“口渴”,是否想晒阳光,动物是否愿意向我倾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当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开展,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应用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框架,掌握写作方向,因此,需要教师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并且在教学中多多指导,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立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 语文学刊(教育版),2015(16).

[2]李瑜.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 读写算(教研版),2015.

[3]黄文琴.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19).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思维导图运用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