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语文课堂成为成就学生的课堂

2019-03-21 00:38赵媛华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屈原公开课新课程

赵媛华

【摘要】遵循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本文在对高中语文公开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语文的常态课堂,提出了“成就学生”的概念,并作了有益的探索。注重实际的课堂上应该多点实在与等待。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真正成就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成功”的课堂;实在;等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

某著名高中发生这样一件事,据称该校有一位物理老师,教学能力突出,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可是有一回,一个在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家长却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并公然提出让这位教师办“谢生宴”,舆论哗然。

看完这则报道,不仅让我想到了在现行教育大力提倡新课程并且已经初得成效的这一阶段,我们教师到底有没有领悟好新课程的实质,有没有按照新课程去实施?尽管上则报道中的学生家长有点胡搅蛮缠,但是他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因为我们身边,我们的课堂有太多学生成就老师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公开课。

一、“成功”的课堂

笔者将就自己曾上过的一節公开课作为例子,来谈谈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怎样去成就学生。请看下面的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针对我们学生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能通顺地朗读全文。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找寻翻译文言字句的方法、规律,逐渐消除对文言文的害怕心理。在疏通全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进行问题探讨,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进行专题学习,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目的:

1.落实文中重要字词句,能翻译全文;

2.通过自主解读屈原和渔父两者的形象,感受屈原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3.以屈原、司马迁等志士仁人为指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余光中的诗句导入,创设情感氛围;

师生共同简单地回顾屈原的生平,了解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文(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全文;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深入体会。

(三)研习探讨

师:通过两位同学的朗读,屈原和渔父这两个人物也逐渐变得清晰、可感。有人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文本,你读到了怎样的屈原/渔父?

通过文本,我读到了_________的屈原/渔父。

(四)知识延伸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以及两人的经历谈谈个人的认识。

(五)齐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感情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遵循着上面的教学设计,我上了一节公开课。通过教学设计可以看出针对这篇课文,我的目标明确,步骤合理,设计重点突出,内外相扣。事实也证明,这样上下来很成功,因为过程流畅,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仅体现出了新课程中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新课程下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最后得到了地方专家和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很多评课老师都说感觉挑不出一点毛病,这堂公开课上得很成功。地方专家说了很多优点之后,说“唯一不足就是这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我在高兴之余,心里暗暗庆幸和感谢那堂课上做出贡献的学生。

二、“成功”的背后

然而现在冷静下来,再看我这节课,我却发现其实它是我上过最失败的一节课,而且我个人觉得,每位老师有意安排的公开课也许就是他上得最不成功的一节课。从这样的“成功公开课”来看,试问:到底是老师成就了学生,还是学生成就了老师呢?下面我们从这节课的始末来找寻答案。

从接到我要承担一节公开课的消息后,我就开始盘算选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来上,遵循的依据是:我讲什么样的课文最拿手,我的学生在什么样的课文中表现得出色。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在朗读上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因此散文不能选。诗歌难度更大,也得放弃。小说学生虽然喜欢看,但是主题容易把握错,也得丢掉,剩下的古文难度也比较大,很容易上失败,到底怎么办呢?权衡利弊之后,我认为我们的进度正好快讲到《渔父》这篇课文,再加上这篇文言文相对比较简单,高二的学生也多少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最让我看中的是知识延伸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以及两人的经历谈谈个人的认识。”因为这样学生比较有话讲,于是,我决定上《渔父》。接下来,我回顾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我觉得某某班的学生语文功底好,课堂表现比较活跃,于是定下来在这个班上这堂公开课,然后就布置下去让该班认真预习这篇课文。经过两天的文本阅读、思考、总结,再加上大量资料的查阅,课堂内容的雏形已经设计完毕。下一步骤就是去实验了,约好一个班级和一批老师,先试上了一节课,结果发现设计的内容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讲不完,并且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得还不够。于是,接着修改教学设计,约上一批老师到自己所带的另一个班级试讲,之后,他们再给我提意见,再修改,终于有了最后的那堂公开课。课堂上,我尽量挑一些语文功底好的、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回答问题,发表看法。多样的设计,完美的课堂表演,再加上一批学生的大力配合,最终使我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答案不言而喻,学生成就了老师。现在撇开新课程不谈,就说一般的教书育人我们尚且应该真真切切地做好老师的工作,更何况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尽量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真正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成就学生的课堂,那么我们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来成就学生呢?

三、真正的成功

我个人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关键。但是,这并非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长期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比 如:读书的心得体会,对于某一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对于别人观点的认同和质疑,等等。

2.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时候学会等待。

3.教师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选准视角,对课文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以此来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针对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加以适当引导,最终得出结论。

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的引导下,能实实在在为学生做点贡献,成为能够使学生得到发展的课程,成为能够成就学生而非颠倒主次的课堂。其实操作起来,无非就是坚持好两点原则:一是实在;二是等待。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应该多点等待,等待学生的思考,等待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等待自己好好去引导。

比如我在教授《前方》这篇课文时,因为专题板块要求在对话栏进行“评點”,我以语文小组为单位布置下去,总共有12个小组,要求他们课下进行讨论、点评,并做好总结,在下一节课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前三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评点,显得比较新鲜,各有千秋,但是接下来的两个组明显地感觉到在重复前面的内容,再接下来的一个组也是主要对开头的问题进行回答,对人离家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进行感悟,对文章结尾的“思乡”古典诗词进行总结。我想下面的组肯定也突破不了前面的组了,因为几个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已经说过了,文学社的成员也在前面几个组里,那么还要不要进行下去呢?再进行下去会不会浪费时间?在那一刻我有过犹豫。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等待。结果不出我所料,下面的组果然没有突破前面的组,甚至有些小组的点评较之前面的组显得非常简单化和表面化,所有组交流完用了28分钟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但是从每个小组期盼的心情和每个小组代表交流时认真的表情来看,我觉得这种等待是值得的,是超值的。因为学生在交流时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他们重视练就倾听别人的能力。再加上这是一项集体活动,给每个组机会,无形中也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发现每小组配合得更好了,也更积极了。这次的等待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是很有用的,因此这样的等待是很必要的。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一切教育工作都应顺其自然。他认为人应追求的目的或要求于人的东西,是“形成人的整体后的东西”,“人生来就有求知的欲望,有从事劳动的能力和欲望”,“人有感知万事万物的才能,只要服从自然,人就能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他主张教师要适应儿童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的规律,课堂尽量减少强迫学生去记忆。因为学生不可受到不适于他们年龄、理解力与现状的材料的过分压迫,否则他便会在不实的事情上面耗费他的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学会等待。

另外,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贮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中采用的方式的不同,导致形成不同的认知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我们都生活在实实在在之中,特别是学习的实在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儿童不同的思考方式打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方:“一个孩子的思想河流汹涌澎湃地在畅流,不断产生新形象;另一个则如同一条气势磅礴、水面宽广、深浅莫测,却缓缓流动的大河,我们不等待那些水流缓慢的孩子,反而不停地催促他们,那么总有一天水流会中断,在经常性的一无所获中他们也许会放弃思考,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我们要看到知识镜式获得观的局限,倡导知识的主动建构观,把儿童当作知识的生产者,这样才会真正关注儿童。对于那些水流缓慢的孩子,我们要耐心等待,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思考,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他们的身上。”关于这点,我也有个很好的例子。作为老师,每节课我们都有很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很必要和重要,但更多时候看似我们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完成了既定内容,但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们会隐隐不安:后进生到底有没有掌握那些内容呢?更多的老师为了完成任务选择以中等生的接受能力为依据来制定目标和内容,我经常选择以后进生为标准。比如在落实每篇课文的字词时,我总是先挑语文成绩最差的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可想而知,他会花大量的时间并且只能完成几个,下面成绩好的同学早就沉不住气了,着急得恨不得上去帮他。这时候我往往不动声色,继续等他,并且示意下面的学生耐心等待,直到他尽全力为止,然后我再挑一名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继续完成,依此类推,直到解决所有的字词为止。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重视,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非常大,短时间内就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进步,比如对语文学科兴趣的提高、知识能力的提升、考试分数的增加等等。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多一些实在与等待,多一些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难成为成就学生的课堂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捷克)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石家 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4]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屈原公开课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端午思屈原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