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构建研究

2019-03-21 01:00于斌,刘伯超,陈勇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于斌,刘伯超,陈勇

[摘 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就业、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安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视角下,本文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并从立足产业链的智能物流职业能力培训虚拟仿真中心、智能物流技术服务中心、塑造“技艺双馨”的物流专业文化、建成多功能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提出了搭建高水平的综合服务平台。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机制;物流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4.097

[中图分类号]G712;F2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9)04-0-04

0     引 言

在职业教育努力对接“中国制造2025”,服务“一带一路”“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应该结合新经济、新业态物流人才需求新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跨界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一个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创业孵化功能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建成一批融入智能物流新技术与国际实质等效新标准的专业系列教学资源,面向装备制造智能化,培养具有供应链思维,熟练掌握智能物流新技术,具备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仓储与运输等物流作业管理能力,在物流国际化和物流信息化等方面有一定专长的“宽口径,厚基础,有专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优化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1.1   注重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能力递进,学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坚持“服务产业、优化调整”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接中国制造2025,结合江苏省制造业为主导的地区产业特征,围绕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物流作业管理和智能物流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接物流职业资历与职业资格认证,在原“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优化形成“能力递进、学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能力递进,学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在“能力递进,学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强化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行动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随着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领域职业岗位不断涌现,结合新岗位、新需求重新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新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内容。

1.2   加强个性化培养,完善“一个平台、四个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岗位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服务“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等发展战略,紧扣智能制造中物流管理岗位的关键技能与职业素养等核心问题,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和职业迁移的发展需要,完善“一个平台,四个模块”课程体系,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为平台,以智能制造、信息集成、国际流通和创新创业等为模块的“专业+”新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学习基础平台课程,加强专业基础知识与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普适性操作及一线管理人才职业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主修智能制造课程模块,同时学生结合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辅修信息集成、国际流通和创新创业等课程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在制造企业、物流信息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对创业学生进行孵化扶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岗位技能与素质。根据《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学生毕业可获得本专业毕业证书,并获得模块课程学习的结业证书。

1.3   融入智能物流新技术,校行企共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升级,学院制定了基于物流新业态、新技术的课程标准,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ITC)融入其中,并与优质合作企业共同编写包括供应链管理等5门平台课程和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等4门模块课程的系列教材。同时,学院还新建和完善9门课程资源库,并融入装载分析技术、AR技术和货运材积数计算技术等物流新技术。课程资源库实现本校本专业留学生,制造类、信息类专业学生,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学生共享使用。此外,学院将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建成双语课程资源库,为常州本地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走出去”提供资源支持和培训服务,如表1所示。

1.4   立足全过程培养,实施多维度考核评价

学院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状况,相关专业引入德国胡格教学法,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学习行动的合作性,充分将专业知识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该教学法具体包括扩展小组法、关键词卡片、关键词、讨论法、旋转木马法、小组拼图法、思维导图法和六步法等。

学院建立了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在学生基本能力测试方面,采用德国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共设计4次能力测试,分別是入学初、一年后、二年后、三年后。其次,在专业知识测评方面,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手册的能力。最后,在专业操作能力测评方面,在学生操作时结合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现场打分。同时,学院注重过程评价,新生入学后,教师团队分配好学生,针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6~8个星期后,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明确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挖掘其专长,一方面是学生的针对性提高,另一方面为选择辅修课程模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深化校行企合作,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

学院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以及参加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常州本地知名企业新誉集团,以及以大数据、互联网、供应链系统支撑智能制造的全国首家供应链上市公司——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投入各自优质资源建设专业。学院提供资金、场地、人员,行业协会提供标准、课题支撑,企业提供资金、人员、产品渠道等资源,形成校行企共建共享机制。共建方组成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学院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通过签订共建共享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

2.1   整合校行企优质资源,完善产教研融合机制

在产教融合机制的基础上,学院创新引入行业的研究资源。首先,校企双方根据教学需要和规律,兼顾企业生产实际,合理安排实训计划,避免“工学矛盾”。其次,学校根据企业运行实际及时更新和完善专业群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教学标准,并制订科学的企业工作计划。最后,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共建行业协会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由合作企业和学校对智能物流设备和技术开展共同研究,企业具有课题研究成果优先转化权,并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学校,更新设备和升级技术,动态调整教学实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2.2   贯穿实训创业全过程,优化双主体评价机制

在学生实训和创业的过程中,学院建立了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承担指导任务的“1+1双师指导”机制,每批学生实训和每个创业团队至少安排一名学校专业实训教师和一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完成指导实训创业全过程。首先,建立实训和创业评价机制,将指导教师和学生纳入考核,依据《教师指导工作业绩考核实施细则》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依据《学生实训综合测评实施办法》,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由校企双方实训指导教师从技能和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依据《创业项目评价及成绩置换的实施细则》,由校企双方创业导师结合创业成效进行评价,做到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全过程指导和评价。

3     突出产教研用一体,搭建高水平综合服务平台

学院建立了满足智能物流人才培养需求的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实习实践中心,建成智能物流职业能力培训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物流技术研究和职业认证的技术服务中心,创立江苏省智能物流技术服务中心;打造具有创新创业培训和孵化扶持的创业孵化中心,实现三阶段三对接三融合;营造“物尽其流、精益求精”专业文化的职业氛围,建成合作企业经营、品牌推广等生产经营基地,通过专业文化布置保障学生职业文化养成。综合服务平台能够为培养学生素质技能、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应用行业标准、推广企业品牌和推广商业模式提供保障,为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输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智能物流设备等关键技术开发提供支持。

3.1   立足产业链,搭建智能物流职业能力培训虚拟仿真中心

学院充分利用制造类、信息类专业的建设成果,结合本专业现有实训条件,以“新建、改造、共享”的建设理念,新建4个实训室、改造1个实训室、共享4个实训室,搭建覆盖产业链的供应链一体化综合实训平台,实现多专业共享。

(1)新建物流技术体验中心。本实训室与新誉集团共建,以物流“教育云+端”的形式,结合VR/AR技术,定制化打造一系列全沉浸认知、AR增强认知、VR虚拟设计等实验与研究内容,让本专业学生了解最新物流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先进的物流技术。

(2)新建运输与配送实训室。本实训室利用底层仿真技术,实现运输网络布局设置、运力调配、运输网络优化、物流企业配送中心布局、网点设置、配送区域划分和配送作业资源调度等业务问题进行调度决策仿真优化,从而实现对物流系统规划的辅助决策和验证性分析。一方面,配合相关平台课程的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在智能物流规划方面的实践能力。

(3)新建全球供应链体验中心。本实训室与怡亚通共建,主要承担国际物流的实训任务,展示和体验全球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角,锻炼学生的操作和实施能力。

基于以上3个新建实训室,学院联合原有仓储技术实训室、共享學院创意设计实训中心、模具虚拟工厂、制造业信息化实训室,建成智能制造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训虚拟仿真中心,设置中心管理办公室挂靠学院实训处,协调不同专业的实训室功能组合,实现从产品研发到流通全产业链的虚拟仿真模拟,培养学生的全球供应链视野,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制造过程中的物流操作与管理能力。

(4)新建创业孵化工作室。本中心面向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创业潜力和条件的学生,建设创业孵化平台。本实训室与深圳怡亚通共建完成,共同开发“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利用创业通识平台(含APP端)系统、创意商城平台系统、创意商城平台(APP端)系统,完成创新创业方向课程的实训教学目标。本实训室对接学院“三阶段,三对接,三融合”创新创业模式,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学院依托创业孵化工作室,以“课、社、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的载体,实现对象上从普及到精英,内容上由理论到实践,形式上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由创新创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项目指导,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营和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同时,学院还引入怡亚通产品渠道和金融业务,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广泛的创业项目对接和资金孵化支持。

学院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设计要求,围绕实训条件开发相应实训资源,开发物流作业AR/VR体验等30个实训项目,具体实训项目见表2。

3.2   行校企联合,共建江苏省智能物流技术服务中心

学院将与江苏省现代物流协会、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与高校在制定物流领域政策、产业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效服务常州及江苏地区智能物流发展,助力解决中国制造2025智能物流和仓储设备的關键技术研发,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合作共建“江苏省智能物流技术服务中心”,开发服务项目9项。同时,学院利用怡亚通金融为常州制造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助力常州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以深度产教融合的方式,服务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3.3   体现“技艺双馨”,塑造物流专业文化

学院依托“产教融合、学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物尽其流、精益求精”的智能物流文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充分掌握流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在智能制造的物流服务领域实践,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实现物尽其流;通过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益求精,培育“工匠精神”。

(1)职业环境布置。布置体现物流特色的职业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主要成果;二是往届优秀毕业生事迹;三是专业领域著名的技术能手、技能标兵;四是行业的新技术、新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五是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六是专业领域的名人格言警句。

(2)专业格言创意。学院根据专业定位,设计各具不同、极具创意的励志格言,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发掘师生的创意潜力,凝练物流专业格言。

3.4   遴选优质合作企业,建成多功能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深化合作内涵,提升合作企业规格,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遴选机制,将行业领先程度、企业规模等作为参考依据,建成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

4     结 语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推动和实施,关键是国与国之间的基础设施进行互联互通,急需大量工程物流尤其是跨境工程物流人才;跨境电商与自贸区的发展也急需大量熟悉本区域经济贸易发展和国际物流的职业人才。本文构建了“能力递进,学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的“一个平台、四个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深化校行企合作,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旨在推动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名宪.基于“混合制”共建共享物流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8(3).

[2]江民鑫.“方向-岗位”选择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宁波市中高职物流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8(2).

[3]李晓雯.基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8(1).

[4]赵智锋.“互联网+物流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互联网+物流设备课程”教学为例[J].物流技术,2017(12).

[5]李术蕊.专家解读:我国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

[6]潘浩.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7(5).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