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璎芮
杨靖 琵琶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评审委员,“紫禁城室内乐团”团长、“杨靖琵琶室内乐团”音乐总监。
6岁起随父亲刘时本学习柳琴、琵琶。1977年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周谦、方炳云教授。1982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当代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教授。1986年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曾得汪派琵琶张萍舟先生、平湖派琵琶杨大钧先生的传授与指导。
演奏风格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力求形神统一,注重刚柔相济,技术全面,音色丰富,无论诠释传统乐曲或演绎现代作品,均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被誉为“当代最具舞台艺术魅力的琵琶演奏家”。
作为琵琶演奏家,曾多次荣获全国琵琶比赛大奖,应邀出访50余个国家及地区:参加过新加坡、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瑞典、中国等国家及布拉格、柏林、爱丁堡、芝加哥等地区的多个重大音乐节、艺术节;曾与众多国际著名的交响乐团和华乐团合作,录制出版了《追日》《霸王卸甲》等琵琶专辑及《文姬归汉》《孟姜女》等大量室内乐作品。
众多学生获得了国家级琵琶独奏大赛金、银、铜奖,并成为各大国乐团的演奏骨干。在教学的同时,不断潜心艺术研究,撰写了《琵琵演奏的理性把握及再创造》《琵琶声音与技术漫谈》《刘德海琵琶教学思想刍议》等学术论文及教材,创作改编了多首琵琶独奏曲及练习曲。
杨靖老师的热情和真诚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采访时间有些紧张,但笔者很快就感受到了她作为艺术大家,不俗的谈吐和个人魅力。
杨靖老师是典型的南方女子,但她气质大气,是一位格局大、眼界宽的艺术家。有人说,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很大一部分源于个人魅力。杨靖老师就是这样的艺术家。
杨靖的童年过的是典型的琴童生活,曾经的岁月留给了她记忆犹新的童年往事和回忆。在那个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年代,舞台给了她丰富多彩的童年,在她幼小心灵里播种了音乐艺术的种子,也给了她编织音乐之梦的金线。
童年的小舞台
或许从记事起杨靖就着迷于“舞台”了。她说,这主要是源于家庭的熏陶和长辈的引领。 “我从一岁多跟着父亲到处巡演。父亲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无缘大学,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但凭借聪明才智和对音乐的热爱,成为当时武汉地区有名的民间琵琶演奏家,所以经常受邀到各地演出。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处演出,看他们在舞台上演出,自然而然脑海里有了‘舞台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我在浓厚的传统艺术氛围中成长。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听的第一首琵琶曲是《十面埋伏》。因为当时很小,不知道曲名,爸爸告诉我那首曲子里面有马叫,所以我总是嚷嚷要听马叫。传统音乐浸润着我的童年,对我一生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童年的记忆是碎片化的一幅幅场景,但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驱使杨靖一步步走近舞台艺术,走近她心中的舞台。
“我清楚地记得我喜欢的第一个舞蹈是民族舞剧《白毛女》。到现在我的脑海里面还印着演‘喜儿的舞蹈演员在舞台边上练功的画面。”6岁时,父亲就开始教她弹柳琴开蒙。因为柳琴比琵琶小很多,跟琵琶的演奏法也差不多,学了半年后,杨靖就被招进了武汉市“红小兵”学校。这所学校有点像南京的“小红花”艺术团,平时上学,课余时间每个学生都要练习一项艺术专业。小杨靖经常在清晨6点就提着柳琴去晨练。
“应该说,我6岁半的时候就有了舞台意识。朦胧中感受到,演奏不仅仅只是动手指头,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记得在一次考试前,有位跳舞的老师专门听我弹琴。听完后,她把我带到一个很大的舞蹈教室,告诉我在演奏时候要加进一些表演,教了我一些表演的动作。第二天,学校所有的哥哥、姐姐在大教室里听我弹琴,在大家的掌声中我算是正式入团了。那时候我就进入了极为活跃的舞台实践阶段。”杨靖回忆道。
聪慧伶俐的小杨靖,在音乐艺术上极有灵气。这种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除了在音乐演奏上,也表现在她与生俱来的舞蹈天赋上。她说道:“我的舞蹈‘毯子功'特别好,从来不练,但经常被老师点名给同学做示范。那时候我们还经常演‘样板戏,所以按照现在话说,我的‘男神和女神就是‘喜儿和大春。进入宣传队后,几乎在艺术团里干了很多行当,演话剧、排舞蹈、弹伴奏等。我第一个话剧角色演的是一只小松鼠,台词是‘兔姐姐,我来了 。现在想起来,童年时候的舞台生活给了我太多的艺术养分。”
在“红小兵”学校艺术团的经历,让小杨靖长了很多见识,通过到各地文艺演出,她给老百姓、部队官兵,还有外国元首演出,在观众的掌声中立下了宏图大志,梦想着更大的舞台。
勤奋换来机遇
杨靖12岁时,考入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湖北艺术学院附中,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师从周谦副教授、方炳云教授,同時遍访了湖北琵琶前辈和名家,如汪派琵琶张萍舟先生,歌舞剧院的陈东清、陈钧老师等。
时势造英雄。杨靖艺途即将开启之时,正好赶上了国内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潮唤醒了中国,也给了那些追逐梦想者成功的阶梯。回顾当年,十几岁的她是很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1980年,15岁的杨靖经过选拔,代表学校参加“上海之春”全国琵琶比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专业性的琵琶比赛。作为年龄最小的一名参赛选手,她荣获了二等奖。1982年,文化部举办了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这次展演活动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民族音乐的复苏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一大批至今在民族器乐领域具有影响的演奏家,正是在此次展演中脱颖而出的。在那次演出中,杨靖排名第二,最重要的是她遇到了琵琶演奏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位导师,当代琵琶艺术大师刘德海先生。
时任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授的项祖华先生,在展演活动后亲自登门和多次书信,竭力推荐杨靖报考中国音乐学院。1982年9月,杨靖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本科,成为琵琶大师刘德海教授的学生。1986年本科毕业时,杨靖以全优的成绩被学校免试推荐,成为刘德海教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88年,杨靖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校期间,经刘德海先生引荐,杨靖向琵琶平湖派的前辈杨大钧先生学习求教,并在丰富的课程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中,得到过曹正、刘明源、王范地、项祖华、黄晓飞、李婉芬、安如砺、邱大成等一大批民乐前辈的教诲。
如今,在中国音乐学院从教30年的杨靖教授,已经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为爱前行
杨靖的忙是真的忙,是一人肩负多项工作的忙,有点像影视剧中“一人分饰多角”。她不仅分身有术,而每个角色都很出彩。杨靖说,可能是从小的经历,使她对生活、专业有着很高的要求,总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让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以责任担当的自我要求,与同行们沟通合作,为的是不断推动和引领琵琶事业发展。在舞台上,她努力实践琵琶艺术;讲前,她培育新人;在生活中,她是位称职的好母亲,以身教胜于言传的方式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些都是出于爱,只有爱才会心甘情愿地付出”。
6岁登台至今,杨靖演出过的舞台不计其数,但对登上舞台,她始终抱有一种期待、兴奋和敬畏感。不断挑战演奏技术的艰深與极限,提升、完善艺术表现的层次,挖掘、塑造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杨靖艺术追求的座右铭,正是这样的自觉和自律,成就了杨靖今天的成绩。
杨靖虽然师承名家,但并没有凭借前辈的光环故步自封,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们求实做人、踏实做艺的精神同时,为发扬当代琵琶艺术努力开拓和实践进取。
多年来,她曾多次代表国家和政府机构,或以个人身份出访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参加国际重大音乐活动,开展文化交流,应邀与众多国际著名的交响乐团和华乐团合作。
她曾参加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举办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展演、中宣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春潮颂”大型音乐会、北京市赴俄罗斯“申办2008奥运会”演出等,2009年随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保加利亚演出等国事级别访问中演出。199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了唯一的女性专题节目《半边天》栏目,即以杨靖的音乐学习经历和取得的成绩为内容,专题采访并作为栏目总第一期的节目播出。1998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开播《国乐飘香》栏目,录制了“杨靖琵琶独奏、协奏音乐会”。
此外,她还陆续录制出版了《追日》《霸王卸甲》等共8张琵琶独奏、协奏曲专辑,2002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太阳神女》获文化部优秀新作品奖。
在专注琵琶舞台艺术的同时,她还参与了一系列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和实践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她参加了刘德海先生组建的“五朵金花”中国弹拨乐重奏团。该团开创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室内乐的一代新风,艺术影响饮誉海内外,并录制出版了《文姬归汉》《孟姜女》《春愁》《江清月近人》等多张室内乐CD专辑。
2006年,杨靖创建了“杨靖琵琶室内乐团”。2008年,杨靖发起组建了“紫禁城室内乐团”并担任团长。多年来,在探索民乐发展的道路上,她的脚步从未停止。特别是在“紫禁城室内乐团”创建后,她坚持深入民族音乐的原生环境采风调研,面对面向各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新老艺人虚心求教,多次参加国家重大音乐活动,并作为文化部对外交流“东方快车”的国家高端艺术家团体,出访了亚非拉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邀参加著名国际音乐节,和许多国家的音乐机构、作曲家、演奏家开展了深度的艺术合作,受到国内外音乐界和众多爱乐者的盛赞。
1988年至今,杨靖的讲台生涯已有31年了。她爱她的学生,爱她的专业,更爱她的事业。在学生的心目中,她就是“杨妈”,她将学生视如己出般疼爱。目前,她的教学涉及从博士到音乐学院附中的多个层次,毕业的学生已遍布海内外,部分学生已经成为知名的演奏家、国内外院校或艺术院团的业务骨干,学生多人多次获得国内外重大音乐比赛的大奖。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十余名学生分别在全国最高级别的比赛,如“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化艺术院校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中国音协“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国际比赛”等大赛中获奖,其中金奖8人,银奖、铜奖、优秀演奏奖等奖项若干,她本人也多次获得国家和海内外音乐大赛的“园丁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等称号。
在艺术道路上锻造品格
同样是源于爱,舞台下的她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母亲。她认为对孩子太纵容或者太凶狠都不行,家庭氛围很重要。虽然是音乐家,但她认为音乐教育要注意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没有比较和氛围,孩子尝不到甜头;没有掌声和表扬,孩子没有劲头。实践证明,在竞争和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对琴童大有益处。所以,杨靖很注重学生的舞台实践,也鼓励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参加舞台实践。
在幼年学习一门乐器,是锻造孩子意志品质的好方法,对此,杨靖也有很深的体会。她在家里排行老大,从小就懂得照顾妹妹,有责任心和担当,从小就养成了好强、独立的性格。几乎每年老师给她的评语总是有一句话“练琴、学习两不误”。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喜欢吃牛角酥,但家里没钱买,只要有演出,我们演员就能领到。每次领到牛角酥,我都留着给妹妹吃,我觉得我已经在演出时吃好饭了,要把这个好吃的留给妹妹。后来,我的大妹妹也跟我一起去演出,也发了牛角酥,妹妹就问我吃一口行不行,我说不行,要留给下面两个妹妹吃。所以说,生活教会了我要对他人有爱心、担当。这些经历也塑造了我热情、勇于追求梦想的性格。”杨靖说道。
曾经的琴童家长
“我陪孩子学钢琴8年,可能会浪费一些我专业上的时间,但这是相辅相成的,我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教育好他。从亲情教育讲,陪孩子练琴可以增进与子女的感情。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家长可能是孩子最亲的仇人。说实话,我有一段时间陪孩子练琴也快崩溃了。因为我的专业就是这个,总觉得孩子怎么老不会呢?反而不像其他家长,因为不懂而觉得得孩子总在进步。作为有专业背景的家长就要跟自己作斗争,怎样把严格要求和孩子的兴趣平衡好,是家长的能力和智慧。
其实,我在陪孩子学钢琴的过程中也在学。我虽然学的是民族器乐,但也学了钢琴。钢琴的教学跟民乐也有相通之处,十根手指头都要动,到最后会发现音乐审美方面都是相通的,这些教学方法也会融入到我的琵琶教学中,使我的教学的更开放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我要感谢我儿子给了我机会。”
越长大越会爱上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代代传承,在提倡“民族文化自信,做世界人”的教育观时,怎样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很重要。面对开放的社会,各种文化充斥其中,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示了担忧。
但杨靖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她说道:“其实这些顾虑不必太多。中国人的传统就在母语之中,这是骨子里头的。我们的一切都是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从小让孩子有这方面的接触,慢慢地浸润,不要完全拒绝西方文化,毕竟有些地方是需要学习交流的,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只要人类优秀的文化都要学习,相互补充。比如我儿子学钢琴之后,尤其在他出国之后,表现得越来越爱国。他在美国学的是西洋音乐,为什么喜欢民族音乐?除了我们家的家庭氛围外,还有就是他血液里面是渗透着的就是中国文化。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从媒体到教育都在倒向传统文化,我相信让传统文化会发扬得越来越好。我觉得我自己是越长大越喜欢传统的文化,这也许就是精神的回归吧。”
琴童寄语
爱是基本。所有的动力源于爱,对一门专业的喜欢都是爱,有了爱才有做任何事情的起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