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灏
摘要: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促进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发展与保护中找到平衡点,剖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划、利用效率等方面内容,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因素分析,为建成生态文明城市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7.066
1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是在人类不同文明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价值观、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与传统工业文明相比,它包含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相关内容。同时,生态文明亦指人类活动的具体形式,它主张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首要任务是必须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要求人类在自然活动中要约束行为,要对自然有所敬畏,能与自然融洽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制度、环境、资源、产业、科技以及消费等文明要素,这些要素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又各自相互独立,反映了生态文明体系完整性。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是制度文明;生态科技高速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加速器;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诉求,最根本的追求应是人类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1.2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步伐
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引领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改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并对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实行有效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对于转换思维方式、促进行为模式、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下来需要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全面普及生态宣传教育,提高人民意识形态,逐步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秉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我党我国的重要执政纲要,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亦得到人民的广泛关注。同时提出,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土地开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生态元素建设上不断改进,建设生态资源可循环系统新范式和新格局。同时从战略高度指出,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并重,将群众利益放在前,为民谋福祉,战略要为民族未来的长治久安立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新时期生态文明观,在产业布局与发展中重点抓住绿色产业这根主线,沿着生态文明发展大路迈进,建设富裕发展的美丽中国,为民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推进绿色文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建设优美环境、宜居和谐的生态友好城市,这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
2.1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虽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边发展边完善,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目前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有些资源面临枯竭、空气质量不断恶化、环境遭受废弃物污染严重(如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城市人口密度较大、道路交通拥堵以及住房紧张等。从“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23%,城镇人口年均增加约2 000万, 据2018年2月4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城镇化率是58.52%,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2千多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7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发展,城镇化率的逐年增长,城镇化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经济增加主要基于两个因素:其一,新城镇数量的增加,其二,已有城镇规模的扩大,其中又以城市的新区建设最为突出,近年来我国城市新区发展迅速。这对多数城市来说,城市新区建设可缓和日趋饱和城区空间,是新型化城镇发展的重要抓手。
2.2新加坡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
建国初期的新加坡也曾经历过脏、乱、差的时期,面对一个居住环境恶劣、公共卫生恶劣、道路交通拥堵不堪的城市,新加坡推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节约能源”战略,城市发展有规有序,历经半个世纪不懈努力,现在人们脑海的新加坡已然成了环境优美、卫生整洁、高效利用资源的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中新加坡主要经验为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城市规划。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政府从城市规划入手,高起点聘请国内外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师,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此为依托对城市发展进行全方位布局,对道路交通网络进行科学匹配,对于土地利用采取严苛的管理,对产业布局与发展规模等战略方面都做了详尽的细致规划,都做了布局全面的设计。正因如此,后来的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到达极致。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新加坡政府充分认识到,好的管理是法律法规的有序管理,所以,1949年后相继出台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使得环境保护和管理有法可依,制度的落实也可依据法规制度细则进行。例如,2014 年修订后《环境公共卫生法》,将乱丢垃圾的罚金修订为,初次乱丢垃圾最高可罚款 2 000 新元,重犯则罚款 4 000 新元,到第三次绝不轻饶了,直接罚款1万新元。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细则的严格到位,为新加坡城市的整洁与卫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是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对于自然资源相当匮乏的新加坡,其本国可提供的自然资源极其有限,绝大多数工业原材料都依赖从外国进口,生产原材料进口依存度较高。破解资源短缺的难题,解决城市发展的对资源需求渴望,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流转效率。如,新加坡在对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塑料制品、金属包裝罐、办公纸张、玻璃容器瓶以及旧服装等进行再回收,往复循环利用,极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公众的认可参与积极性得到释放。生态城市建设政府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公众的参与协同尤为重要,没有公众的认可积极参与,再好的目标也难达成。新加坡政府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引导,将环境卫生教育进课堂,宣传画册进人心。此外,还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全国性环境清洁活动,不断宣传强化公众环保意识,着力培养国民良好卫生习惯,措施得力,宣传到位,公民的环境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3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南北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东西人文习俗各不雷同,城镇星罗棋布分散、区域经济发展良莠不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共同目标,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等方面协调发展来努力。建设和谐宜居、绿水青山生态城市,需要保持街道路面清洁卫生,自然资源可重复循环利用,城市创新能力充满活力,生态城市对人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生态城市是我国众多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终极目标。规划生态城市建设路径,必须秉持可持续、可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走向绿色协调、开放创新、资源共享的经济发展之路,借鉴国内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效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出满足不同地区发展,适合当地生态城市建设之路。经分析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如下方面。
3.1完善法律法规科学规划城市生态布局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代会第三十次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对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科学规划协调可循环发展,集约高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切实可行的原则集约发展、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并举。制定和实施城鄉规划,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推进节能项目的引进发展,注重人文生态保护(如人文遗产、民族特色以及传统风俗习惯),保护好地方特有的传承文化,防污减灾等其他公害,不断适应区域人口发展、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国防建设的需要。城市规划法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律依据,城市规划法形成对城市自然经济资源利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未来的发展都起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城市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首要任务是做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科学可行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成就。好的城市规划在战略是一定要有前瞻性,要为城市的升级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要切合生态城市的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采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战略发展,仅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能源短缺等系列城市问题将随之出现,最终将制约影响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好的城市规划一定要将生态效应放在显著位置,注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和谐共生为基本宗旨,生态城市建设的立足于城市的生态功能,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从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上下功夫,妥为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互协调,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科学、经济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
3.3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能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环境,改善提升城市环境、城市竞争力以及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并非仅仅城市绿化和环境优美,也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经验,生态城市建设要强调能源高效利用、低碳高效,共享经济、经济发展可持续,注重治理与发展,保护地方特色与有针对性规划和改造。突出城市的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保留城市原有的底蕴,彰显城市的独有魅力,千城千面,各具特色。努力把城市建设成绿水青山的城市,往金山银山之路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3.4群策群力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管
生态城市的受益者是广大市民,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战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城市管理者要转变观念,鼓励所属企业和全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市政建设、管理,实现城市共建共享、共治共管。建设生态城市,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保障公众对城市规划决策、建设和管理的知晓权利,激发公众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激情。要改变工作思路,在制度设计上树立群众意识,在宣传教育上创新工作思路,在渠道拓展上充分现代网络平台的作用,拓展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途径,为公众参与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努力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广大公众具有良好生态素质,对环境保护意识根植于心,能较好履行生活卫生习惯,生态文明的抓手就是加强宣传教育,将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化、常态化,杜绝形式主义。既要利用好大众传媒,又要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作用,尽一切力量将保护自然环境、做文明市民、维护公共卫生等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努力塑造市民爱护环境、讲文明、讲卫生良好习惯。
4总结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函及各项理念进行透彻分析,比较国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成功事例,研究我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实际,探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效途径,研究全方位、全角度的对改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科学可行。
参考文献
[1]王舒.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吴凤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