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课如何由技能立意走向核心素养
——《春天的色彩》一课引发的思考

2019-03-21 21:28:40
成才 2019年8期
关键词:色彩美术核心

在美术教学中,探索如何推进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方式变革,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课程的主要实践者——教师,怎样让美术课堂由知识技能立意走向核心素养立意?即如何改变传统以知识学习和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的美术课堂,走向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核心素养课堂。

笔者以《春天的色彩》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听课的看法与反思。

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学生对色彩的喜爱与生俱来,这是让学生对美术学习拥有持久兴趣,提高其美术表现力的前提。《春天的色彩》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一册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执教教师将目标定位在以下几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发现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了解和感受春天的色彩美;尝试运用多种工具材料、不同方法(本课主要使用滴染、折染、平涂、喷色)进行创作,自由大胆地表现春天的颜色;感受玩色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探究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我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角色调整为一年级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一起学习和感受。但是整节课上完后,仍然有一个疑惑:春天的色彩到底是什么呢?我跳出学生的角色,重新以一个听课老师的角度观察学生们的创作过程和呈现出的作品时,我发现存在这个困惑的不止我一个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弄清楚课堂中春天的色彩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弄清楚春天的颜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那么后面用春天的色彩进行创作就浮于表面了。也就是说本课的目标没有真正达成,学生仍然只停留在看教师的示范学技法,用各种技法玩色彩而已。玩色彩的兴趣与激情被点燃了,但是春天色彩的感觉却并没有找到。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在核心素养本位下的美术课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要高站位,有大课程观意识,真正把美术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曾经提出美术的“新常态”,展望未来的美术教学新趋势“以主题整合的单元教学,深入研究主题性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根据大主题来设计问题情境,在问题导向下选择、获取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而核心素养本位下美术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性地获取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春天的色彩》和教材中下一课题《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是前后两个内容,可以将这两课内容整合成为一个主题单元。在课程设计中可以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效关联,如:音乐、表演、科学,等等。教师要找准学生在这个主题里需要把握哪些要点问题切入,构思自己逆向反推式教学设计。那么本课开题就可以直接设置生活问题情境:“学校准备开一个春天的舞会,需要用春天的色彩来装扮自己,那春天的色彩到底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春天漂亮的色彩呢?”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带着问题进入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单一训练知识技能模式的旧学习方式,走向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关联的思维方式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引导学生“像美术家一样去创作”

教师的备课既要备教材,细化目标,找准重难点,变换策略突破重难点,也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春天的色彩》面对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到小学,活泼好动,具体感性思维占据主导。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多体验、多参与。

比如此课在教学之前,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小花园资源,带孩子到校园内、到班级门前的小花圃里,观察春天的花、草、树、鸟的颜色。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展开观察活动:如一片草地、一片树林、一片花园的整体色彩变化,再精细到一朵花中不一样的红,一片树叶不一样的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用恰当的形容词提炼、归纳、总结:春天色彩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自主观察发现与提炼之后,教师再做总结提升:春天的色彩应是浅浅的、淡淡的、嫩嫩的绿、黄、粉、红……为学生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这种充分到大自然中体验、观察、发现、探究等活动,一改过去“我说你听,我示范你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变为“我观察、我发现、我参与、我创新”的主动探究过程,在这种具体生动的感性体验活动中,学习探究活动变成了一种自然自由的游戏过程,少了一份拘束,多了一份自由。在快乐中感受美、享受美,愉快并深刻地体验、丰富着春天色彩的相关知识,激活了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思,对生命的热爱。

培养孩子们“像美术家一样去思考、去创作”,应该从小开始抓起,一年级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更应引起重视,引导他们经历(主题——体验——鉴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等环节。师生共同生成有意义的创作主题(文化理解)后,通过鉴赏、研究、借鉴大师的经典作品(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熟悉工具与材料,学习表现方法(美术表现);然后构思表现(创意实践),再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完善作品,最终展示评价作品,总结交流。当学生在“做中玩”“做中学”,经历了“像美术家一样去思考、去创作”的过程,不仅创造性地完成了美术作品,也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他们的美术潜能和创新意识,促进了个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全面发展了学生的五大美术核心素养。

在《春天的色彩》教学中,学生在美术表现之前鉴赏大师表现春天的作品,这一图像识读环节必不可少。教师可将欣赏和对比观察环节中的作品全部更换为名家作品,将拓展环节中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春天的作品,调换至创作表现之前。在图像识读过程中,发现大师们在创作中所用的颜色,同时也感受大师们在作品中的点线面、工具材料等绘画元素的巧妙使用,体会大师的情感。让学生从小走进名画,走进名家,在幼小的心灵上播种美的画面,发展高尚的审美判断。

三、加强研究性、合作性学习的指导与培养

选择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和生活经验的学习主题之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真研究性学习和真合作性学习的指导与培养的思考,有效促进课程开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春天的色彩》一课中,学生用春天的色彩创作出作品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表演的主题内容,如何分工,每人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各个角色怎么装扮等等?在这种互商互量,互动互助的过程中,改变浮于表面、弄虚作假的课堂表面合作形式,把课堂全面还给学生,让学生真实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优化与丰富美术课堂评价语言

优质的评价语言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保证师生良好沟通、融洽师生情感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质量的评价语言也能体现教师教学风格。青年教师因为工作经验不足,美术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不由自主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迫不及待地自问自答;或者满堂飘着“真好、真棒、不错、了不起”等系列单一枯燥、缺乏针对性的评价语言。美术评价语言匮乏,既没有针对性,也不能体现学科性,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加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多积累和丰富美术评价语言。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春天的色彩》一课中,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全部都是老师的一言堂。在这种自评与师评的互动过程中,让我们的美术课堂评价既有“科学性”,又凸显“美术味”。让美术课堂既凸显学科本位特点,也体现育人本位的高度。

总之,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课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核心素养,建立全新的“美术核心素养本位观念”。要清晰地认识到“素养”可“习得”却不可“教授”。要重视学生自主体验、感受、参与、内化的过程。师生在共同的“做中玩、做中学”中,运用习得的知识技能,用美术的方式表达情感与思想,共同探索和形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美化生活的能力、素养和品质。

猜你喜欢
色彩美术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 03:03:30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8:25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02: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