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孩子赴加拿大留学的过程中,我接触了不少中小学。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学校不仅没有大门,连围墙都没有,这也为我顺理成章地参观许多学校提供了便利。
在加拿大的中小学,学校虽然没有大门,但教学楼都是有门的,通常学校的行政办公室就设在一楼正对大门的地方,而学校相关事务的告示则贴在教学楼大门最醒目的地方,方便师生员工和家长掌握。到学校办事,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行政办公室获得解决路径。唯一见到有门的地方是在一所小学,但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校大门,而是开在两个功能区的小门——一处开在学校植物园的门口,门上有锁,外人虽可以透过铁栅栏看见里面的风景但不得入内,因为里面是孩子们种植的各种植物,他们要进行科学观察,不容他人妨碍。另一处小门开在学校游乐场。方形游乐场的三面用可透视的铁栅围栏围住,靠近学校中心的那一面是开放的,只在临马路的那一面开了一扇回廊式小门,门上无锁,但设计了一个牢固的双向开关,既方便行人进出,又确保游乐场的孩子不会夺门而出冲到马路上。门上悬挂着一块醒目的不锈钢牌,提醒行人在学校开放时段一定要记得关门。
由于办理孩子入学手续要跑好几所学校,都没有发现学校有大门,刚开始以为是偶然现象,后经了解,竟然是普遍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
出于方便考虑。中小学阶段都是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就近的范围是四面八方,为了方便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上学的孩子,学校没有必要用围墙把学校团团围住,然后在某一个方向开一个校门。无论学校在哪个方向开一个校门,都对住在其他方向的孩子造成不便。这也可能与加拿大的国情有关,中小学的办学规模都不算大,但占地面积都不小。以笔者住处附近的MAYWOOD小学为例,一所不到200名学生的小学,教室全是平房,呈“一”字型排开,校内稍微高大一点的建筑有一幢2层小楼,是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办公的地方;另外高大一点的建筑就是每一所学校都有的标配——室内体育场。室外不仅有操场、游乐场、篮球场,还有非常正规的足球场、网球场,占地面积之大令人乍舌。更令人乍舌的是这所学校就在市中心和天车站旁边。由此可以想见一般学校面积都不会小。如此大的面积,对学生而言,仅在某个方向开一扇小门确实有失周全。
出于安全考虑。在加拿大,民众开车出行是普遍现象。如果学校仅开一扇门,上学、放学的高峰时段势必会造成车辆拥堵,车辆拥堵的直接结果是给孩子们带来安全隐患,也连累家长和途径此处的民众不能按时上下班。将心比心,学校不愿意做这样损害各方利益的事。
出于社区共建考虑。在加拿大普遍认可这样的理念:学校是学区纳税人出钱供养的,学校的设施应该与社区居民共享。在MAYWOOD小学的墙面上同时还见到了这样的文字:MAYWOOD社区学校和MAYWOOD早教中心。说明这所小学还承担社区教育和早期教育的职能。在加拿大,所有的学校办学规模都不算大,但是活动场地却很大,而且功能齐全。学校的运动场地乃至室内篮球场居民都可以使用。在MAYWOOD小学的游乐场,经常可以看到推着婴儿车的母亲聚在一起晒太阳,大一点的孩子则在游乐场窜上跳下玩得不亦乐乎。还有一点,如果家长送孩子上学比老师早到、教室还未开门,家长和孩子都不会站在教室门口傻等,此时家长可以尽情地陪孩子玩上一会儿。在游乐场的栅栏上挂着一块不锈钢牌,第一行就写着“欢迎”,中间写着:“这是一个无人监管的游乐场,我们建议家长一直监护使用!”下面是安全提示,第一行写着:“游乐安全”,后面写着:“如果你发现游乐场有任何破损或安全隐患,请拨打XX电话,紧急情况拨911。”可见,学校允许家长不限时间带孩子到学校来玩,唯一提醒家长要注意的是安全,并且告知了防范安全风险的路径。
在另外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学,我看到主教学楼旁边有一个名叫Michael J.Fox Theatre的标准戏院,以为只是供学生使用的,问校方才得知它也向社会开放,社会上的很多表演活动都会借用学校的戏院。这所中学还有一个标准的游泳池。时值夏天,学校还没有正式开学,却见到学校游泳池人来人往,一般都是大人带着小孩,以为是学校教职员工,一问才知同样是社区居民。学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种种方便,反过来社区居民也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学区和社区之间其乐融融。
出于学生社会化考虑。学校到底是应该为学生当下的生活作准备还是应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这是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结论的话题。加拿大显然更重视前者。比如,在笔者接受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BC)省一年一度的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其中就有耐人寻味的两道题:你认为BC省的教育体系是在为学生过渡到大专阶段做准备吗?你认为BC省的教育体系是在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准备吗?孩子在BC省的学习快满一年了,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很容易做出选择。用孩子的话说,学校不是以考试为中心的,很多课程只是让你去学习,让你在生活中运用、去增长实践智慧。比如,学习基本的人际沟通、如何反欺凌、如何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等内容都是出于学生社会化的考虑。学习这些本领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显然比在封闭的学校环境中更有效。
以上几点是笔者对加拿大教育人士访谈的综合,但笔者认为无门学校最大的门道在于开放——向家长开放、向社区开放、向世界开放。
孩子留学地是BC省大温地区的一个不算很大的小城市(一个小城市相当于国内大都市的一个行政区),但在这里留学的小留学生居然有300多人,而大温地区有9个这样的小城市,这样算下来,每年仅温哥华一个城市仅以留学产业为引擎就能给当地经济带来可观的收入。
那么,来自世界各地的家长是否觉得值当呢?因为孩子是国际生,要比当地的学生提前一周入学,相当于预备周。在这一周内所有小留学生首先要在教育局指定的学校办理入籍等手续,然后要参加英语水平测试,测试过后就组织所有小留学生去放松——免费观看当地原住民的歌舞表演、去当地的名胜参观游览,然后再回到指定学校进行入学前的教育。经过一周张弛有度的集中教育,孩子们已经消除了因来自世界各地而产生的陌生感,当正式开学时间到来、孩子们到各自选定的学校去报到时,已经显得信心满满。
短短几天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有点不可思议,但笔者亲自观察了教育局从容淡定地组织这些初来乍到、甚至英语还不熟练的小留学生出游,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一大早,来自世界各地操着不同母语的家长和监护人把年龄不一、多少有些怯生的孩子按时送到教育局指定的一所学校集合,只见学校车道上停着十几辆黄色的校车,每辆校车旁边站着一名挂着工作牌的教师。这些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学生上车(车上坐满人车子才能开走),中途带领这些自由组合的孩子游玩,然后再把他们安全地带回来。可是师生之间从未谋面,甚至语言不通,我正纳闷学校会怎么组织,只见每位老师手持一张空白表挥舞着,连比带划地叽里呱啦讲了一通英语。大意是说:喜欢哪个老师就到哪个老师那里去签到上车,然后整个行程就得听老师指挥,直到一天的游山玩水活动结束再回到学校。接着就看到学生们很兴奋地去找自己喜欢的老师签到,很快车上就坐满了人,接着校车就一辆一辆地出发了。下午家长们早早地来到指定地点翘首以待,只见车子又一辆一辆地开回来了,下车时发现孩子们明显少了早上的拘谨,一个个变得满面春风、谈笑风生,似乎再没有他们克服不了的困难。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透过这件小事,笔者不得不佩服开放的加拿大的教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