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珊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传统意义上,校园媒体涵盖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宣传栏、海报等形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媒体受到了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喜马拉雅APP等媒体的冲击,在当下媒介生态生存空间当中,略显乏力。本文的研究聚焦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空间制约,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信息,即讯息、资讯,处于一种共享和传播状态,英文释义为share和communication,高校校园媒体一般层面上,都由校方的党委宣传部门统一管理,但是在具体的分工当中,又有所区分,自成一体。学校党委宣传部一般会设置好几个专门部门,如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室、新媒体共享平台(譬如学校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像这样一些特设机构都有自身编排的工作人员和运行体制。
由于以上部门在人员分配和职责担当方面存在差异,呈现出对信息的选题构思和经营模式有所偏向。如校园广播,基本会配备一个专业指导老师,播送的内容大多数为学生自采自编类型,长此以往,会导致新闻把关人的强度和力度不够,信息的质量会大打折扣。相比于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和校报编辑室发展就比较成熟,这两个机构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一般人数在3~5人,并且老师的专业素养较强,会邀请新闻传播方面和播音主持专业等业务能力很强的老师加盟,信息选题和把关过滤都做得相当扎实,传输的信息质量也较高。另外一个群体,就是新媒体共享平台机构,由于现阶段一些技术需要进一步攻克,所以有时我们看到好多在新媒体平台上,同一内容在反复传播,致使信息内容撞车现象严重,也会让学生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抗拒。
信息内容之所以出现同质化现象,背后的缘由在于各个校园媒体机构各自为政,机构相对独立,各媒体间缺乏协同合作和沟通反馈机制,各采各的、各写各的,导致同一条信息反复传播,受众收看率和收听率直线下降。
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消费者,信息好比商品,媒介只有传输贴合受众的信息,才有望获得长足发展。反过来,媒体要完全做到满足所有人的信息需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对于媒介机构,只要拥有大多数受众群体,也是其生存的一个重要依托。
这对于我们校园媒体也是一个启示,校园媒体的受众群体为在校大学生,校园媒体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就需要了解和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校园媒体自身发展已经完全脱离学生,校园媒体在信息选题和策划环节的过程中,校媒管理者和制作人没有站在受众(即大学生)的角度,而是凭借个人喜好来传播信息,这无异于闭门造车,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校媒不提供学生关注的信息点,学生也不收听或者收看校媒提供的信息,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对于信息的忠诚度很低,这样将严重制约校园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以前,信息传播的渠道单一,传播方式缺少互动性,信息的生产者完全按照自身的喜好和理解去推送消息,但是,现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选择权和支配权交到受众手中,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选择符合自己的讯息。
当下,高校校园媒体的受众群体为00后、95后的大学生,他(她)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善于发现新事物,喜欢追求最新、最炫酷的东西,并且对于不同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不喜欢人云亦云,因而,他(她)们对校园媒体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很显然,目前校园媒体没有完全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和心理诉求,校园媒体已经出现了严重偏离本职工作的现状。譬如,各大高校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组织文娱性质的商业演出或者文艺演出,像每年的迎新晚会,大多时候都是各个媒体机构各办一场,并且在信息报道上,也是毫无亮点,互相转发。
高校校园媒体具有宣传、引导、教育和监督等功能,校园媒体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校园媒体,作为校园信息的重要传播通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媒体生态环境的飞速变化,其生存空间在逐渐萎缩,影响力被极大地削弱。到底是哪些原因牵制了校园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其一,模糊的传播关系链;其二,紧缺的需求供应链;其三,断裂的协同合作链。
本文在认真探究高校校园媒体的生存现实和地位处境,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来校园媒体的发展产生担忧,也为我们更加明确地指明校园媒体的突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