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现状及策略分析
——以长治学院为例

2019-03-21 19:35:00张朝阳
长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

郭 佳,张朝阳,关 慧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在各国彼此依存、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文明交融成为一种“软动力”,如何进一步培育提升代表中华民族价值观、彰显中国整体气质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大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院校大学生由于地域原因,更了解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组织结构和组成单元。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旅游等事物中经常会接触到外国人,那么他们的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究竟如何?为此,笔者抽取了长治学院6名英语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期对此类地方院校大学生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现状有所发现,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本研究论题仅限于将中国地方文化传播向世界,而非传播向国内不同地域。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是否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

2.培养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具体指哪些方面?

3.所教学生的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如何?

4.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学生的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

(二)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形式进行,每位访谈对象访谈时间为30分钟。访谈问题围绕以上设计的4个研究问题随机进行,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对受访者的观点进行简要记录并录音。访谈过程中,根据受访者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访谈策略。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录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三)访谈对象

访谈对象选取了长治学院外语系6名教师,其中3名英语类专业课任课教师、3名公共英语课任课教师。两组教师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教师各1名。6名教师均获硕士学位。

二、研究结果

(一)学生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6名教师一致认为在我国“一带一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高校应当在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地方院校学生还承担着传播地方文化的任务,他们应当把自己所在地域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了解中国地方文化。然而,目前普遍存在“文化逆差”现象,大学生经常出现“文化失语”的问题[1]。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和重视学生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谈及中国地方文化传播文化能力所涉及的概念界定时,部分教师认识不太全面。1名英语类专业课教师和2名公共英语课教师认为只要在教学中重视中国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语言点讲授就能达到培养学生传播中国地方文化的目的。

(三)所教学生的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普遍较弱

3名公共课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较弱,遇到中国地方文化时经常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所以在用英语介绍中国地方文化时经常张嘴结舌,不知所云。3名英语类专业课教师表示英语类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讲述中国地方文化时经常空洞无物,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地方文化的历史渊源,例如不了解王莽的故事,所以也不知道本地著名景点王莽岭的由来等等,因此在为外国朋友介绍当地文化时也是频频出错。

(四)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生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6名教师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建议。3名公共英语课教师认为目前公共课教学中虽然增加了中国文化教学内容,但也仅限于众所周知的大众普及知识,未能涉猎到地方文化知识。3名英语类专业课教师也提出在英语类专业课程中虽然设置了中国文化课程,但同样也没有关于地方文化的知识和课程。

6名教师普遍认为在教学中由于课时所限,即使有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只能很快带过,尤其是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无暇顾及其他。

6名教师一致认为应当在考试考核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现有的只重视语言能力考查,不重视跨文化能力考查的现状。

三、对策分析

(一)提高英语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传播中国地方文化能力的认识

目前虽然在英语教学界对于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存在概念不清、认识模糊的问题。李敦东提出大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定义为:大学生为顺利完成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以外语(尤其英语)为主其他符号为辅,多方式、多步态、多模态地向跨文化交际对象传播中国文化这一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或素质[2]。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涉及心理特征、跨文化交际、语言及非语言符号、多步态及多模态等多方面内涵。此外,地方院校的大学生还肩负着传播本地文化的使命,因此地方文化的内容也应当列入其中。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地方院校英语教师首先应当对传播中国地方文化能力这一概念有明确认识,不能仅将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地方文化这一内容当做是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全部内涵。教师只有明确认识,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构建学生传播中国地方文化能力体系

1.跨文化意识培养

根据李敦东的定义,传播中国文化发生在跨文化过程中,其目的是向跨文化对象传播中国文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外语类专业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能力”[3],《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4]。基于此,在无论在英语类专业还是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是基于跨文化交际的中国地方文化传播的思想准备[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对待异域文化开放的态度,引导他们理解、接受、包容文化差异,从而为中国文化传播打下基础。另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处理文化差异时恰当选择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方式及策略等,在跨文化冲突、传播对象的情感抵触等方面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2.心理情绪调节能力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个体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或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或素质”[6],因此,学生传播中国文化能力必然涉及心理特征这一内涵。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学生在面对目标语文化语境时可能产生疏离感、陌生感和言行方面的不确定性,此外,他们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可能会出现失误,从而面临焦虑、难堪、挫败感等负面压力。因此,学生必须及时调整交际与传播策略,尽快减轻或消除此类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此类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健康的跨文化意识,同时帮助学生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建立语言自信,确保交际与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

3.交际信息表征能力培养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及非语言符号均为重要的信息表征符号。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理解为培养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全部内涵,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语言表达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方式之一。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在交际信息表征系统中的重要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文化教学内容作为依托,讲授相关的语言点,地方院校的教师可以将本地文化的相关语言点、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教学内容,拓展中国地方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层面,帮助学生扩大相应语言知识、语用能力、语篇能力,增加相关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在传播中国地方文化时能够有话可讲,知道讲什么、怎么讲。

当然,语言只是跨文化交际和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符号,交际信息表征符号还包括许多其他符号和手段,例如非语言交际符号中,眼神、微笑、面部表情、手势、身势、音量、空间、距离等都是有效的信息表达方式。中国文化的载体也可以通过图像、视频、音频、身边实物等表达。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非语言交际符号的交际作用。

4.信息化及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的技术手段也不断丰富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中国地方文化的信息,同时也利用网络传播中国地方文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长治地区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英语标识语进行调查,找出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历史知识、英文表达、各种模态的中国文化符号,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公布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地方文化,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果。

(三)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

1.公共英语课和英语类专业课采用分类方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由于课时限制,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中往往没有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而是把中国文化的内容融汇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另一方面,在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但地方文化课程仍是空白。然而,面临新的形势,我们应当作出调整和改革。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在公共英语课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节省用于传统语言点讲授的时间,补充中国地方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在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地方文化的专门课程,帮助学生丰富中国地方文化知识,提高中国地方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2.在考试考核中增加中国地方文化知识内容

现有的考试考核内容主要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考查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虽然目前的英语考试中也增加了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考查,例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有关于中国结、泰山等内容的考查,但地方院校在培养学生地方文化传播的同时,考试考核中也应增加地方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如果在英语类专业增设地方文化专门课程,地方文化的考试内容自然是必不可少。

四、结语

针对地方院校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现状,以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指导,以学生心理情绪调试为基础,以交际信息表征能力培养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课程设置和考试考核为保障,全方位、系统化开展中国地方文化教学,构建学生传播中国地方文化能力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构建我国国家形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地方文化,从而成功达到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输出的目的。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读英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酷酷英语林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外语学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1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江淮论坛(2011年2期)2011-03-20 14: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