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史回村三嵕庙及“三嵕”信仰研究

2019-03-21 19:35
长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护国庙宇信仰

秦 蓓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三嵕”信仰是流传于晋东南地区、以三嵕庙为依托的一种信仰,该信仰对盛行地区民众的信仰和历史文化记忆产生重要影响。现有对于三嵕庙的研究集中于分析庙宇及“三嵕”信仰的分布和影响,对“三嵕”信仰的研究多集中于“羿”、“后羿”神话传说流传和考辨等方面。[1]事实上,每座三嵕庙及以其为中心的“三嵕”传说、信仰和表现形式因其环境的不同而各有特殊之处,“三嵕”信仰得以长期传承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即以“三嵕庙”类型中的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史回村护国龙王庙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

一、三嵕庙及“三嵕”信仰在史回村的发展概况

(一)史回村及史回村三嵕庙概况

史回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西八公里处,现为史回乡政府所在地,北部有史回乡宋家庄、楼后村等村,南部为史回乡朱家川等村,距崇道乡贾村、北舍村、南舍村等不远,东部为垂阳村、史坊村等,西边毗邻潞城区王堡乡、黄碾镇。史回村地处黄土丘陵地带,干燥少雨,干旱是主要灾害性天气,村民多从事农业种植活动。民国年间有旧道林临路经史回村可入屯留县,现309国道从村中穿过,交通较便利。村内有龙王庙、土地庙、三嵕庙三座庙宇,其中以三嵕庙为最大、最久远、香火最旺。

史回村的来历已不可考,但流传有历史故事[2]:该村曾因存在史家、何家两个家族而名“史何村”,但史、何两家纷争不断,何家甚至曾将史家赶出村落,史家人虽在外漂泊但不忘仇恨,养精蓄锐,集结周围所有史姓族人与何家展开斗争并获得胜利,何家渐渐后继无人,“史何村”也改为“史回村”。

从方志中可以看到史回村自明清以来的发展脉络。明天启四年,史回里被并入黄碾里,是为史回村[3]。清康熙时,史回村并入安昌里[4]。光绪时,并入嘉义里所领西乡,名为史迴村[5]。民国初承袭光绪建置,民国六年(1917)开始实行编村制,史回村为其中一村;民国八年(1919)实行区村制,史回村联合朱家川、小沟等编于黄碾镇所领区。1953年,史回村领于史回乡;1958年,史回村归于史回人民公社所辖;1984年,复归乡镇制,史回村仍属史回乡,乡政府建于此,并沿用至今。[6]

史回村“三嵕庙”,原名为“护国灵贶王庙”,现又名为“护国龙王庙”,位于潞城区史回乡史回村中,是村中最大的庙宇。坐北朝南,南北长36米,东西宽26米,占地面积936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清代遗构。庙内存清代碑两通,一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禁赌碑》,二是清同治六年(1867)《布施地亩碑》。[7]1994年和2013年修庙时又分别立有两通碑。该庙属于村集体所有,现由史回村委委托居住于庙旁的张双红老人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道教体系还是神话体系中,“护国灵贶王”与“龙王”都绝不是同一位神仙,此处误将“护国灵贶王庙”写作“护国龙王庙”非常奇怪。在寻访村民时,无人知其缘由。1991年时,该庙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县文物管理所送来了写有“护国龙王庙”的牌子,这似乎是文物管理所方面造成的讹误,但村民也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另外一种推测是因为史回村方言中“灵贶”连起来快速发音时与“龙”的发音相似,“护国灵贶王庙”变为“护国龙王庙”可能与此有关。在2011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该庙又被认作“护国灵贶王庙”,村民中却仍沿用“护国龙王庙”的称呼。

上述内容可以体现出村民对此庙宇和庙中神仙身份的记忆逐渐消失。甚至可以看出村民对于祭拜的神灵身份没有深入追问和了解的欲望,在走访中也可得知他们不清楚“护国灵贶王”和“龙王”的区别,对当地村民而言,庙中只要供奉着“老爷”,即可祭拜和祈求心愿。说明村民信仰意识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模糊性。

史回村“三嵕庙”在文献资料中的记载最早可追溯于明朝。明天启版《潞城县志》卷四《祠祀志》中记载“三嵕庙,在县西十五里”[8],根据距离可推测出此指史回村“三嵕庙”即现在的护国庙。

康熙四十五年版《潞城县志》卷二《建置制》中载“三嵕庙在县西十五里,知县张士浩修”[9],在卷四《典礼志》中有云“祀三嵕,仲春仲秋上戊日,县官具鸡豕致祭,仪如明宦。五月朔日、六月六日,民间献荐馨以祀,有司□□拜如常仪。庙在县西史迴村。”[10]这说明史回村三嵕庙已经于清康熙年间形成了固定的祭祀活动,且这一祀享活动受官方承认,是为“正祀”。

光绪十年版《潞城县志》卷二中记载:“三嵕庙,一在县西史回,一在平顺乡南关东山阿。”[11]民国版《潞城县志》卷七《古迹考》中记载“三嵕庙在县西史回村”[12]。而潞城区现存“三嵕庙”虽多,但载入明清方志的只有此处,且为官方所承认的正祀。总之,史回村三嵕庙的祭祀和信仰活动已可追溯至明朝,并延续至今。

庙中[13]正殿中央供奉有“三嵕爷”[14]和“三嵕爷”的影子两尊塑像,根据透视原理,影子大于原本物体的形状,因此此处“三嵕爷”的影子的塑像也大于“三嵕爷”本尊。“三嵕爷”神像下有一口活水井,“三嵕爷”身旁立有四尊龙王塑像,殿内两侧立有春秋四季官。当地传说“三嵕爷”掌管风雨,因为当地时常发生旱灾,所以村民希望“三嵕爷”可保当地雨水充足以利庄稼生长。“三嵕爷”身旁所立龙王塑像也可证明当地百姓的期盼。

据庙宇管理者介绍,东耳殿供奉三皇,两侧分立十大名医十尊塑像,但他不知三皇具体所指。[15]村中塑像的师傅也早已过世。庙中同治六年碑《重修正殿角殿碑记》中只提到“带修三皇东角殿三间”,未提及详细信息。

同一地区的信仰具有一定相似性,庙中所供奉的神仙也不例外,通过调查潞城地区对三皇的崇拜,发现潞城区东邑村出土的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重修三皇庙记》中提及“……盖闻三皇者,伏羲、神农、黄帝也,皆上古圣人,开物成务,咸有大功。况十大名医皆济世活人,功德赫然,昭昭在人耳目者。普天率土,莫不尊亲……”[16],东邑村庙宇中所立神像规模与史回村三嵕庙的东耳殿一致,且东邑村与史回村同属潞城区,信仰有相似性,据此推断,史回村的三嵕庙东耳殿中所立神像也应为炎帝、伏羲、黄帝。同时,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有医王一神,其实际为三皇即炎帝、伏羲、黄帝。明清时,全国各地建有许多医王庙,或称三皇庙,祀伏羲神农和黄帝,并配祀神医。史回村三嵕庙东耳殿的配祀即为十大名医。从以上两点可证明该庙东耳殿中央所塑像应为炎帝、伏羲、黄帝。生病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危机,传统社会中,许多疾病无法治愈,村民便会求助神仙以期神仙显灵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三皇两侧所立的十大名医表明村民对于身体健康的祈求。

西耳殿供奉史家奶奶和周文王夫妇。该殿为奶奶殿,殿中所供神仙为民众口中俗称的“奶奶”,原本与其他庙宇所供奉“奶奶”的含义并无区别,是为生育神。但在采访庙宇管理者时他提到这位“奶奶”来历不同,特指史家奶奶,原因是本村史姓居多,且在传说中,史姓家族打败了何姓,所以供奉的“奶奶”也需为史姓,这即是地方特色的体现。“奶奶”身旁立有周文王夫妇塑像,山西地区许多庙宇都立有周文王夫妇像,此处体现了民间各种信仰的交融与变通。

庙内留存的清同治六年碑《重修正殿角殿碑记》中载:“……则积少成多,通共捐钱七百余串,兴工重修正大殿三间,带修三皇东角殿三间,周王、圣母西角殿三问,经营数月而功程告竣,则神殿固皆焕然一新矣。……”无论是方志还是碑文都可证明史回村三嵕庙供奉的塑像和祭祀传统继承自明清时期。

(二)史回村“三嵕”传说的流传

史回村庙内清同治六年碑《重修正殿角殿碑记》中载:“斯村有护国灵□王神庙壹座,未知创自何代,昉自何氏,前人之修葺已难稽矣。至今年远日深,风雨摧残,殿宇倾圮,屡有进香致祭者,莫不仰神庙而叹曰:此神也古为帝佐,射九乌而艺著中天,今称贶王,济万姓而勋垂奕冀,胡为神威显赫而神殿圮毁若此哉?则目观心伤,能不感慨系之耶?于是商及里五外八诸维首,同愿按亩敛资,重为补葺。”这说明在清代时该村认同此庙所供奉神仙为三嵕神即羿神,与明清之际晋东南地区流传的神话一致。

随着时间的流逝,史回村流传的神话故事开始发生变化,现在所流传的故事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

第一个传说是潞城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旱灾,民众无以为食,一天,有位老翁来到这里从篮子里拿出许多窝窝头给村民们。人们看到篮子里的窝窝头取之不尽,十分惊奇,便问他从哪里来,老人只提到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每个人的名字都带个“宗”字,人们一边听讲一边跪拜。后来为了纪念他,人们塑了一尊神像,尊为“三宗爷”。[17]

这个故事里三嵕庙里的主神三嵕神已非原先传说中所认为的羿神,而只是曾经救助过此地的圣人。如前所述,此地经常发生旱灾,故事中表达出当地人民希望饥饿困苦之时能有人解救他们。这个传说流传于邻村贾村,是该村对于史回村三嵕神的看法,史回村村民时则称从未听说过这则神话。贾村大庙碧霞元君庙中有一殿供奉三嵕爷,且按惯例在二月初二时有去史回村的迎三嵕爷活动,后文将详细阐述这一点。

第二个传说是史回村的村民原先是去“三东岭”上的三嵕庙进行祭拜烧香,后因路途遥远出行不便,所以史回村的村民就在此也仿照“三东岭”的三嵕庙建造了此座庙宇以便村民的祭拜。[18]但此岭已不可考,现只是当地流传的故事之一。

第三个传说收录于杜妮《明清时期三嵕信仰下的神亲关系》。传说古时一个名为三嵕的卖锅碗之人路过正在修庙塑像的史回村,他嘲笑塑像的人难以把神像塑起来,塑像之人一怒之下失手将他打死,不得已将尸体塑在神像之内,但这一次很快便成功了,于是这座庙宇就叫作三嵕庙。据传这一卖锅碗之人来自西村,因此两村结为神亲,西村为三嵕神的姥姥家。[19]文中提到这只是传说中的一种,两村因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神亲关系并不紧密,只是每年的六月六,西村仍会来史回村参加祭祀集会的活动。

第四个传说则与第二个传说稍有出入。故事中提到三嵕庙的旧址本不在史回村,而是在村北面的山上,某一年庙里在举办祭神仪式时,三嵕神的塑像被抬到元神地时,村民无法再将其抬起,被迫在此地建庙安置三嵕神,令人惊奇的是村民在打地基时发现一股泉水,村民便将三嵕神的塑像安置于泉水上方。现在三嵕庙正殿下有一眼井,似乎印证了这个传说。传统时代,求雨的村民会将从元神庙即老爷山的三嵕庙求来的水倒入此井以祈求风调雨顺。[20]

在史回村采访时,有的村民认为位于史回村东边的潞城区西村的禹王庙中供奉的禹王相传是羿神的舅舅,二者之间有亲戚关系,每年六月六都会邀请西村村民参加集会。甚至如果西村的“老爷”不进庙,史回村不能开始唱戏,即“不进庙不杀戏”。[21]王守恩认为“神亲是村落之间把世俗亲缘引入信仰领域而结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它以共同信奉的某位神灵为纽带,确立了村落与该神的亲属关系及由此而来的亲戚关系”[22]。虽然此传说与前一个传说不尽相同,但皆认为羿神与禹王存在亲戚关系并有互动,表明两村之间缔结了神亲关系。

二、“三嵕”信仰与当地民众生活

“三嵕”信仰不仅包含于史回村的各种传说故事中,更表现在史回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和态度中,以及对即“三嵕”信仰的实体承载者——三嵕庙的修缮等活动中。

(一)修庙

庙宇是神仙的居住地,是村民祭拜和祈祷的场所,是信仰的实体承载者。庙宇的建设和修缮是村民向神仙敬献诚心的重要方式,也使得村民拥有更良好的祭拜环境。史回村三嵕庙现存有三通碑,分别记载了庙宇的修缮情况,本文借碑文内容简要分析历次修缮原因和捐资人。

清同治六年的碑中载:

“至今年远日深,风雨摧残,殿宇倾圮,屡有进香致祭者,莫不仰神庙而叹曰:此神也古为帝佐,射九乌而艺著中天,今称贶王,济万姓而勋垂奕冀,胡为神威显赫而神殿圮毁若此哉?则目观心伤,能不感慨系之耶?于是商及里五外八诸维首,同愿按亩敛资,重为补葺。”[23]

由碑文可知,此次修庙是出于敬重贶王神威和神庙破败。碑阴记载,捐款人主要包括维首、村民、四邻、商客等。

一九九五年碑文:

“为发扬广大继续中华民族之光辉,发挥文物古迹之光范与中华文化艺术之英典,深造文化艺术造形工匠之创作,在村委干部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发挥村民复古创造文化艺术的能动性,调动四邻八村捐款捐物积极性,再次于一九九四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动工,至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开光大典。”[24]

此处是以保护文物和中华文化为修庙理由。不过在采访中得知,此庙的香火其实未曾中断,建国后一直有村民偷偷进香。保护文物虽然是修庙的推动力,但村民对三嵕爷的信仰同样是是修庙的重要驱动。《潞城区志》记载,庙宇在解放后是作为学校和乡政府用地,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学校和乡政府陆续搬出三嵕庙。[25]这为修缮三嵕庙提供了契机。捐资人主要包括史回村村委、邻村村委、村民等。[26]

2013年所立碑中记载:

“史回村护国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常年庇佑全村风调雨顺,建国后曾先后修缮多次,公元二零一三年,由于雨水过多,空气潮湿,塑像被损坏,于是由村委牵头,广大村民及企业大力支持,踊跃捐资,进行重新修缮。”[27]

碑文认为修庙是为感谢贶王的庇佑。此次捐资主要包括村民、四邻、史回村的工厂、商店、学校、卫生院等。[28]值得注意的是,村委虽牵头修缮庙宇,却并未如1995年时参与捐资。

自清代以来每次修庙都有村内领导的参与和组织,不难推测一个是经济因素,村委更有经济实力;而另外一方面,村内领导掌管权力,在村中有号召力,也有助于其组织修庙。另外,从名单中来看清代和2013年的捐款名单中都有商客、工厂等出资,一方面是他们有经济实力,同时也是出于对三嵕信仰的崇敬,以祈求庙中“老爷”的保佑。

(二)二月二香火会

二月二香火会是潞城区贾村迎神赛社之一,参与村落较多,规模较大,该香火会与年俗相连,准备工作始于正月初十。《贾村赛社采访记》载,“香火会本来是玉皇庙的,二月办。后来合并到碧霞宫办赛时一并进行,放在迎神时”[29],1996年举办的二月二香火会是贾村二月二、三月十八、四月四、六月十八四个赛社日的整合。此次活动包括与史回村三嵕庙的互动,贾村二月二香火会中有一项为在二月初一时,贾村游行队伍去史回村接三嵕神。根据曾亲自参与活动组织的李天生老师的叙述,贾村在举办大型赛社活动时,需邀请周围的神仙,而史回村与贾村距离较近,所以请三嵕神和蝗蝗岗的蝗蝗爷一同观赛。[30]

这是两村神仙之间的互动,是两村之间的交流往来。贾村恢复二月二香火会是在1996年,史回村赞助了此次活动一千元[31]。但在采访中了解到,此后贾村再没有来过史回村,两村在神仙之间的互动也就此中断。

(三)六月六集会

六月初六是三嵕神的生日,这一天各三嵕庙所在地都会举办祭祀和集会活动,《潞城县志》中载“祀三嵕,仲春仲秋上戊日,县官具鸡豕致祭,仪如明宦。五月朔日、六月六日,民间献荐馨以祀,有司□□拜如常仪。庙在县西史迴村。”[32]六月初六时,村里会邀请戏剧团来本村唱戏,戏团先去庙内为三嵕爷唱戏以开戏,也可称之为“献戏”,结束后再为村民表演。据采访可知,六月六请剧团唱戏的活动从未中断过,即使戏剧内容不断变化。

其他地区的三嵕庙在六月初六举办活动时,对所唱剧种有明确要求,如壶关县南阳护村的村民认为唱戏时不能唱上党落子等小戏,只能唱上党梆子此种大剧,否则三嵕神会生气,屯留县的三嵕庙也有类似说法,但史回村对所唱剧种没有要求。史回村一村民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村子里多请演唱上党落子的潞城红旗剧团,因为史回村里恰巧有一人在剧团工作,有时也会请豫剧团唱戏。

建国后,唱戏地点发生了变化。据村中老人回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剧团表演地点是庙内的南面的戏台上,唱戏时会命专人收费,票价由原来的五分钱一直涨至一毛五分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村内在村中央修建了全新的大舞台,表演便改到此处,也不再收门票。然而,剧团仍会先至三嵕庙内的戏台上为三嵕神唱一小段戏以开戏,再去大舞台为村民开始表演。剧团唱戏一般会表演七场或者九场,时间为三至四天。

同时,史回村会举办集会,史回村为史回乡的中心,所以集会时周围村落的民众也会来此处赶会。解放前,是以六月六举办庙会为由召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号召去除“封建迷信”之风,庙会也因此改为物资交流大会,小商小贩依旧会在此时聚集于此,再无祭拜神仙的仪式和活动。

这个节日原本只是史回村庙宇中神仙的生日,戏剧依附于信仰和祭祀仪式,如王学锋认为“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戏剧活动因其紧紧依附于祭祀仪式所彰显的礼乐文化空间,而获得了满足民众信仰追求的价值可能”[33]。随着社会变迁,神仙的生日逐渐变成了全村固定集会日,成为一种常规性活动。演变为物资交流大会的集会和划归于民间文艺表演且以满足村民娱乐生产需求的戏剧,获得生存的合法性,用以满足史回村村民生活层面和娱乐层面的需求。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文化和宗教政策的放松,对三嵕庙老爷的信仰逐渐恢复,这又为满足村民信仰需求提供了一定的文化空间。

三、结语

前文考察了“三嵕”传说和信仰在史回村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修庙、二月二香火会、六月六集会、烧香等民众的行为阐述了三嵕信仰与史回村民众的生活,本章试对三嵕信仰与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意等略作分析和总结。

(一)“三嵕”信仰与史回村社会经济状况

一是体现在修庙时的捐资情况。前文分析了史回村三嵕庙三次修庙的原因及捐资人,修庙多发生于当地经济发展较好时,例如一九九五年恰好处于改革开放后,此时经济情况稳步提升,所以史回村及周邻有经济实力支持修建庙宇。捐资人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值得注意,1995年前村社政治组织有参与捐资,这体现了在史回村政治组织在当地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村民也有以个人名义积极参与捐资活动。商户、工厂也有捐资,体现了其“宁信有”的信仰态度。

二是体现在在庙会方面。包括请剧团唱戏和物资交流。如前文所述,请剧团唱戏原本是为三嵕神献戏,依附于信仰和祭祀仪式,最终演变为全村固定举办的活动,甚至在没有祭祀三嵕神仪式时,请剧团唱戏的活动依然进行。且此项开支一直由村内政治组织负责,自建国以来,此账目由历届村委会计管理。物资交流与唱戏相类似,原本依附于六月六举行的祭祀仪式,最终却独立出来,以便利史回村村民的采购物品。

(二)“三嵕”信仰与史回村乡村社会整合

民间信仰对于史回村的的社会组织整合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修庙可以动员全村居民的参加,并分工协作,三嵕庙内同治六年的碑阴记载了维首、泥水工、石工等参与修庙的人员[35]。修庙活动具有悦神的诉求,能加深全村居民的共同信仰,还可以“培养对社区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他们的社区观念与合作意识”[36]。

(三)“三嵕”信仰与史回村民众生活

在传统社会的精神生活中,信仰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信仰未必一直灵验,但是民众心理中神灵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是县官也需多一分敬重,这种信奉甚至持续到现在。根据老人们的回忆,有些人曾破坏过三嵕庙,他们后来多数没有好的结果,或自己抱病而终,或自己的子孙不得善终。即使这些接受采访的老人皆经历过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他们仍旧相信这些事情的真实,对三嵕神抱有敬畏之心。虽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是却体现出在村民心中神灵的不可侵犯性,这份“宁信有”的态度和对三嵕神的尊崇从未磨灭。

以祭祀神灵而发起的仪式和集会也是民众信仰的原因之一。在每月初一和十五烧香时,嫁入别村的姑娘可以借机回娘家探望,而六月初六的大型集会更为亲人朋友的团圆提供了机会。

综上所述,“三嵕”信仰与史回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结构、民众生活等息息相关,“三嵕”信仰满足了民众心理上的需求,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生活的娱乐和休闲,这种实用性是其在史回村发展和长久留存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护国庙宇信仰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义务与自由
护国兴教寺 侯晓春
战友聚会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部庙宇防雷设计实践与探索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